邓蓉蓉,孟霖,余波
(1.夷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宜昌 443100;2.夷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太平溪镇分中心 湖北宜昌 443100)
畜牧业是夷陵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2022 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37.85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2%,全区共出栏生猪102.77 万头,肉牛出栏0.93 万头,肉羊出栏8.67 万只,家禽出笼709.3 万羽,随着畜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动物疫病防控也成为当前养殖业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市场安全供给和维护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全国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如何保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动物防疫工作任重而道远。
夷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畔,地扼渝鄂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荆襄,优越的地理优势给夷陵区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按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向疫病净化、消灭转变的工作定位,夷陵区重点抓好人畜共患病及危害产业安全的重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与养殖业发展安全大局,坚持防疫优先,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夷陵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夷陵区动物疫情总体平稳,但风险大,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疫病在夷陵区周边地区时有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犊牛腹泻、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常见多发病依然是畜禽主要发病病种。2022 年夷陵区羊布病净化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的验收,但是风险依旧存在。
1)夯实基础免疫。2022 年全年免疫生猪100.54 万头、牛1.36万头、羊9.11 万只、家禽411.87 万羽,常年免疫密度保持98%。春秋两防质效评估5 272 份,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有序推进畜禽规模场“先打后补”工作,创新疫病防控方式,实现防疫主体责任由春秋季集中强制免疫向先打后补转变、防控思路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净化转变和防控举措由风险评估向精准预测预警预报转变“三个转变”。规范有序智能管理防疫物资,实行区乡村三级专人专库专账专管,均通过APP 申报、发放和领用,进出库规范有序,全流程信息管理,防疫信息智能化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
2)科学监测预警。全面掌握和分析夷陵区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分布和流行趋势,有效评估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及时发现疫情隐患和疫病防控薄弱环节,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能力,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的重点病种,更好地指导夷陵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密集消毒灭源。为持续抓好梅雨季节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血吸虫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提高防控成效,定期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夏季“大消杀”活动,有效阻断了病原传播。
4)强化技能培训。全年组织培训11 场次,参训人数达150 人,邀请了省区市专家授课,针对性强、适用性高,为培养高素质防疫队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
5)加速疫病净化。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政策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抢抓先机、综合施策,积极稳妥推进2023年动物疫病净化场建设工作,遴选出7 个养殖企业作为夷陵区净化场创建单位的推荐对象,积极支持湖北致清和农牧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净化场,针对不同的申报主体分类培训指导,强化政策保障。
6)严格检疫监管。充分发挥检疫监督利剑作用,做好动物经纪人及运输车辆的监管工作,加强动物经纪人、畜禽运输车辆登记备案管理,利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对人员及车辆实施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村级防疫员产地检疫初检工作机制,继续推行“官方兽医+乡镇协检员+村级防疫员”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凭一单(检疫申报单)、一书(检疫申报委托书)、一报告(规定病种的实验室检测报告)出证,实行“谁出证、谁负责”制度,规范产地检疫程序。加强畜禽调运及落地监管,适应调运政策变化快新常态,落实畜禽“点对点”、“场对场”调运,严格落实种用乳用动物运前审批、运中检疫申报、落地报告和隔离制度。
7)推进“先打后补”。选定基础条件相对成熟的龙泉镇作为试点,全域推进“先打后补”,由村级动物防疫员自发组建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公司,镇农业农村发展局与该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推进动物防疫由政府包办向社会化服务转型。通过试点,养殖户防疫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疫苗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制正加速形成,为全区“先打后补”项目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8)加强校地合作。中心高度重视科技赋能,与华农签订了为期5 年技术合作协议,弥补了夷陵区奶牛疫病净化的短板。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夷陵区畜牧兽医事业发展需求,依托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机制,把校地合作落到实处,为夷陵区科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持续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按照《湖北省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十条》的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好养殖、监测、无害化处理、屠宰监管、检疫监管及综合管理等环节的常态化防控措施。持续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屏障构建、重点场所监测排查、无害化处理监管、屠宰企业“两项制度”落实、调运落地监管、监督执法、清洗消毒等工作。重点抓好停养中小散养户的信心培养,因户施策,探索研究复养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2)不断做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持续加大“先打后补”政策宣传力度,优化辖区内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布局,引导中小散养户依托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或者大型养殖类服务公司开展自购疫苗、自行免疫、自主监测、建立档案及系统申报检疫等工作。按照区指挥部要求,将春秋防集中免疫组织好、落实好,确保春秋集中防疫工作安排部署、防疫协助、物资配备、信息录入“4个到位”,确保养殖场户完成赋码。
3)加强重点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始终高度戒备,毫不松懈抓好强制免疫病种及奶牛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优化健全区监测网络,每个乡镇要确保各类畜禽至少有3~5 个监测点。重点加强规模养殖场(户)、交通要道、老疫区、边界地区的疫病监测,及时掌握信息、科学指导动物防疫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净化示范场,探索开展“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有序推进重点疫病净化工作。加强与卫健等部门的联动,健全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4)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新老更替机制,加强自上而下防控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动物防疫队伍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以抓好区乡两级防疫物资库及疫苗冷链体系的运转维护、完成区级兽医实验室考核续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阵地建设,为服务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持续优化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监管、动物疫病监测净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及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机制,倾力打造调度科学、指挥有力、措施得当、高效运转的动物疫病防控新格局。
切实做好夷陵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强制免疫密度质量双达标。按照《湖北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2023 年强制免疫病种为口蹄疫(含牛、羊、猪)、猪瘟、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应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猪、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4%、8%以下。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遵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规范处置疑似疫情。努力实现不发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动物防疫监督措施落实落地。强化全流程监管,完成4 个100%的目标,即畜禽产地检疫率100%、生猪屠宰检疫率达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免疫档案建档率100%,真正实现动物防疫监管全覆盖。助力书写夷陵农业新篇章,为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畜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