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国,慕德俊,刘畅
(长春市动植物公园 长春 130022)
非洲狮,呼名“健健”,雄性,6 岁,人工育幼成活,动物生性温顺,不爱运动,与人亲近,经常与人一起互动,经历过人工驯化,可接受无保定状态下采血,腋下量体温等常规检查操作,体况一直较好,食欲旺盛,采食速度比较快,饲料以牛肉,牛心,鸡肉及鸡骨架为主,辅以少量牛肝,矿物质,维生素等,平时动物有喜爱舔被毛习惯,偶见粪便有被毛排出,于2022 年12 月9 日上午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饮食欲废绝,呕吐少量未消化肉块和约20 mL鲜血与少量胃液混合物,排黑色柏油样粪便,粪便中掺有大量被毛;晚19:30 分,再次出现呕吐,呕吐物为约600 mL 鲜血及直径约4.5 cm,长约20 cm 似胃生理弯曲形状毛团异物,毛团紧密缠绕,打开毛团可见有大量被毛、未消化骨片。次日动物开始自主采食,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三周后动物康复。
前期主要表现为恶心,精神沉郁,饮食欲废绝,走路弓腰,鼻镜干燥等症状,继而呕吐异物及鲜血,排柏油样混有大量被毛黑色粪便,后期因循环中度衰竭,动物出现缺血缺氧半休克状态,在最后一次剧烈呕吐,吐出大量毛团等异物后,动物精神状态,胃肠不适等症状逐渐好转和缓解,未见再次呕吐,上消化道损伤黏膜逐渐修复,消化道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直至动物最后完全康复。
1)取呕吐物检查,镜下可见有较多RBC,脂肪颗粒和少量WBC,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pH 值2.1。
2)取粪便样本检查,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
根据发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胃黏膜损伤致上消化道出血。
建立静脉留置通路,以40~50 滴/min 速度,静脉输液林格儿氏液、5%和25%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代用品人血清白蛋白、氨基酸,待动物排尿后,以30 滴液体/min 滴速,补钾和少量脂肪乳,用于平衡电解质和提高胶体渗透压,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补充VB12、维VC、辅酶A、肌酐、ATP、补血补铁制剂等以营养心肌,改善机体循环,增强机体造血功能。
1)抗纤溶药物。氨甲苯酸0.5 g 加入500 mL 生理盐水中,2 次/d。
2)a-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50 mg 加入250 mL 冰盐水中,分多次内服,激动血管a1 受体,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1]。
3)VK120 mg/次,2 次/d。
抗组胺药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1.2g/次,2 次/d;雷尼替丁0.6 g/次,2 次/d。
肌注头孢曲松钠5.0 g/次,2 次/d。
1)每日观察动物呕吐、排便、排尿、精神状态等,实时监测动物体温、呼吸、心跳变化,并对消化道出血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当动物出现口渴,恶心,烦躁,心率加快等特征时警惕大出血发生,当动物呕吐时需保持呼吸道畅通,尽量调整动物体位,保持头低位并偏向一侧,以免呕出的血液及呕吐物阻塞呼吸道或误吸入气道,造成动物肺栓塞或窒息情况发生,危及动物生命。
2)出血护理。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但出血不一定都呕血,当出血量较大时才会出现呕血,根据呕吐物颜色或粪便潜血检查判断出血程度,尽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为抢救营造宝贵时间。动物呕吐物为鲜血时,上消化道损伤组织丢失的血液还未经胃酸处理,即被动物呕出到体外,因而血液呈鲜红色,部分丢失血液经胃酸处理,经胃肠蠕动移行到下消化道与粪便混在一起,即形成柏油样黑便,抓住以上两大特征,即可准确判断出血部位。
3)输液护理。输液不要过多过快,防止输液过多引发动物肺脏出血,或诱发再出血,加重病情,另外输液过多也可导致动物体温下降,应加强动物保温保暖措施管理;输液液体温度要适宜,不能过低或过高,保持在25~30 ℃之间为宜,减少液体温度不适造成血管张力变化,引发动物血压不稳,影响胃黏膜修复速度及出血程度加重等情况发生。
4)加强饮食管理。初期动物不能自主采食,少量补充补液盐及多维葡萄糖粉;动物能自主采食时,采取少喂多餐办法,选取易消化鸡胸肉为主,肉块尽量切碎,添加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食物温度保持与动物体温接近,减少胃肠负担及对胃肠道刺激,防止引发二次出血。
5)预防褥疮生成。动物在处置笼治疗时间较长,活动受限,为避免粪尿污染皮肤和皮肤擦伤,每日及时清理动物粪尿,保持治疗笼卫生清洁,协助动物变换体位,保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褥疮生成。
6)减少操作过程中各种应激因素,如噪声、天气及室温变化、饮水及饮食物温度过低、操作不当等,预防出血程度加重及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情况发生,从而加重病情。做到清理卫生,静脉输液,调整体位等操作动作要轻,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 ℃之间,水和饲料温度适中,护理工作准确到位,为疾病康复奠定扎实基础。
7)做好动物药物保健工作。每天按人用4 倍剂量口服补铁补血中药制剂和奥美拉唑胶囊,使丢失的血液成分尽快得到补充,奥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使损伤的胃黏膜尽快得到修复。
1)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十二指肠或胰胆管病变引起的出血[2]。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等[3]。本次病例是由于异物刺激损伤胃黏膜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2)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首选方法为胃镜检查,其临床检出率为80%~90%,亦可用钡餐、X 光检查[3],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发病症状明确、典型,因此未实施上述检查。
3)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处理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首先要确定其病因,然后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4]。本次病例采用奥美拉唑,氨甲苯酸,Vk1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起病急、变化快,大量呕血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5]。本次病例动物发病较急,一次性出血量较大,组织液及脾脏储存血液不能及时补充到血液中,造成机体缺血缺氧,动物出现休克症状,及时采取抗休克、消炎、止血、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4)胃内异物是胃内滞留难以消化异物所致的一种疾病,根据异物种类和性状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异物进入幽门窦时可引发呕吐,若误食尖锐异物,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胃黏膜穿孔、腹膜炎等[6]。本次病例胃黏膜损伤主要原因是动物舔舐大量自身被毛,及未完全消化骨质及食糜等混杂在胃内,未及时排出,对胃黏膜机械性损伤造成的。动物舔舐被毛(异物)有很多可能原因,常见的有动物本身生活习性,饲养管理或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等[6],猫科动物食用化毛膏,适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可有效解决胃肠内被毛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无法及时排出这一难题。
5)加强野生动物训练和驯化工作。野生动物日常训练和驯化,可以拉近人与动物之间距离,增强人与动物之间亲和力,在动物疾病诊疗,护理、日常体检、转场等过程中,可减少动物应激反应,提升动物福利。本次病例诊疗及护理难度极高,处置过程中没有因应激反应导致损伤的胃黏膜二次出血情况发生,且动物康复,与日常动物训练和驯化工作密不可分。
6)静脉埋置留置针输液技术在野生动物疾病治疗上的使用,不但减少多次输液针刺皮肤和血管对机体造成刺激及损伤,还可有效避免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到血管外,而导致局部皮肤水肿和坏死这一情况发生。操作时注意尽量选择尾静脉等易于固定的位置埋置留置针,且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下次输液前检查留置针在血管内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在连接输液针管时,一定要保持输液管及留置针管路畅通,遇到管路受阻时可用肝素钠冲洗留置针内残留血液成分,效果较好,动物输液过程中,难免会躁动,要加强护理,经笔者多次使用该项技术对野生动物输液治疗,成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总之,对于哺乳动物来讲,上消化道出血是兽医内科学中的常见急症,如果不能得到科学合理急救和护理就会危及动物的生命。相对来讲,大型猫科动物因为其采食特点,更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上文中对一例非洲狮因急性胃黏膜损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治进行了介绍,希望其经验可以为同行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