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娟
(大新县雷平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广西崇左 532312)
肉羊养殖行业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肉羊产业逐渐成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四十年,我国羊出栏量提升了82.4%,胴体重提高了44.8%,生产瘦肉率高、脂肪含量少、繁育率高的优良品种成了各个国家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产羔数不仅是衡量肉羊繁育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肉羊产业一大重要经济性状,但绵羊产多羔性能属于低遗传力的形状之一,约为1.0 左右[1],因此进行多胎肉羊的选育利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多胎肉羊是指一胎多生的肉羊品种,常见的多胎肉羊有湖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皮山红羊等,多胎肉羊的繁殖性能都很强,一年可多次发情,可常年配种,在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能够做到1 年2 产、2 年3 产,产羔率在180%以上,每胎可产3 羔以上,甚至可产6 羔,羔羊断奶后成活率可达86%以上[2]。通常多胎羊性早熟较早,母羊在5~6 月龄就可发情配种,产后1~3 个月可再次发情。但每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学者比较分析了和田羊、湖羊和皮山红羊肉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发现胡羊肉的营养价值最高,食用品质也较丰富[3]。小尾寒羊作为我国独特的地方性品种,繁殖力强,可常年发情,是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的主要肉羊品种之一,其产羔率可达260%,相较于国外一般的绵羊品种可高140%,产肉性能也比较突出,3 月龄断奶的公小尾寒羊平均体重为20.8 kg,母羊为17.2 kg。优秀的产肉、繁殖性能给养殖者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胚胎移植是通过体外受精技术获得肉羊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在母羊子宫内,使其生长发育直至生产的技术。胚胎移植的供体母羊应选择1.5~4 岁之间的经产母羊,且身体健康、饲养环境良好,提供精子的公羊应当精子活力、质量较好。胚胎移植的时间多选择在春秋两季,这一时间的气温较为适宜,能够很好地避免供体羊、受体羊的应激反应。此时对供体母羊进行超数排卵后进行人工授精,或用输卵管冲胚法去除完整胚胎,操作过程中的所有器械和术者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冲胚结束后应当注重供体母羊的身体情况,避免出现子宫感染。在获得胚胎后进行鉴定和移植工作,选择健康胚胎放入移植管内培养,在受体羊发情后将胚胎送入受体羊的输卵管内,完成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多胎羔羊的繁殖率,且能够通过选择母体获得更为优秀的遗传基因。
通过PCR-RFLP、PCR-SSCP、碱化基因组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能够对肉羊的繁殖性状候选基因进行定位和关联性、多态性分析,从而筛选出与遗传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物。较为常用的多胎基因包括FecB、GCF9、KISS1、GnRHR、BMP15、BMPR1B 等,通过采集羊只的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RCP 技术进行扩增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可判定其基因型,再通过与养殖产羔性能的相关度分析可得到有效基因型,达到选种的目的。有研究表明FecB 基因对排卵数有正向促进作用,一个FecB 拷贝可增加排卵数1.3~1.6 枚,携带2 个FecB 拷贝的母羊产羔数可增加1.1~1.7 只。分子标记物辅助育种技术的育种周期短、改良成本低、几乎不受环境的干扰且选择强度高,能够有效增加肉羊的产羔数,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多胎肉羊的选育,可达到定向选择的目的。
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品种特征、谱系完整的种羊,利用分子标记物辅助育种技术确定多胎性,再通过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或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繁育,完善配种记录,避免近亲选配,对繁殖母羊的发情配种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受配率。应当制定合理的配种计划,力求在40~50 d 内完成配种,以保证母羊集中生产,通过集中管理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可通过试情法、外部观察法、直肠检查法或阴道检查法等方法进行母羊发情鉴定,在发情开始后12~18 h 进行冷配或胚胎移植,输精部位应为子宫颈深部,胚胎移植部位应为输卵管处。早期妊娠诊断可减少空怀,常用的方法包括孕酮测定、超声波诊断、直肠诊断等。
建设多胎肉羊场时应当进行合理的规划,选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场区应当包含生产区、管理区和隔离区等,其中羊舍一般采用双列对头式,每个羊舍的面积约为12 m2,铺设羊床漏缝地板,缝隙约为1.1 cm,方便粪污顺利漏下,又不损伤羊蹄。羊舍内应配备无动力风机等自动通风系统、节水型饮水装备、清粪装备、转羊通道、补饲设备等。
多胎肉羊只有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下才能表现出优秀的繁殖、产肉性能,因此应当对羊舍进行环境控制。羊舍内温度应保持在8~30 ℃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4~23 ℃。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加强通风换气,冬季每只成年羊的换气参数应当在0.6~0.7 m3/min,羔羊为0.3~0.4 m3/min,夏季每只成年羊应为1.1~1.4 m3/min,羔羊为0.64~0.65 m3/min。舍内的湿度应维持在34%~6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引起羊群的不适,易引发疾病。成年羊舍的光照系数应在1:15~1:25 之间,羔羊的光照系数应为1:15~1:20 之间。
控制饲养密度、妥善分群是预防肉羊疾病、便于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多胎肉羊养殖期间,应当做好公羊、母羊分群,羔羊在不同生长阶段也应当分群管理,断奶后的羔羊应当与母羊分群管理,促进母羊尽快进入下一个发情阶段,保证羔羊的生长发育,提高多胎肉羊的利用率[4]。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羊群的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刻将疑似患病羊移至隔离区,避免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种公羊在配种前应当提供充足的营养,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应均衡、充足,粗饲料应选择适口性好、易消化的,也可利用当地的农作物资源,饲喂红薯藤、花生秧或农作物秸秆等,秸秆的适口性稍差,应当切成4~5 cm 的段后揉搓再进行饲喂。精饲料可饲喂豆饼、玉米等,在配种期应当提高日粮的蛋白质含量,同时保持适量运动,以提升精子活力。
空怀期的母羊日粮可以草料为主,适当补充精饲料,保持母羊的膘情在中等水平,营养不良或过剩都会影响母羊的发情和生殖系统功能,分娩时也更容易发生子宫炎、胎衣不下等疾病。配种前3周可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D、E,在妊娠前期多胎羊的胎儿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对营养的需求量较低,每只妊娠母羊每天饲喂精饲料在300 g 以上即可,但到后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因此在妊娠后期应当提高母羊的饲养管理水平,以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哺乳期的母羊如果膘情较好,可不饲喂精饲料,仅供给优质的青干草,能够有效避免乳房炎的发生。
新生羔羊应当尽早采食初乳,母羊产后1~5 d 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能够给羔羊提供被动免疫,且初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4 倍,乳脂率是常乳的2 倍,必需氨基酸是常乳的3 倍,因此吃好初乳能够很好地提高羔羊的免疫力。在羔羊7 日龄左右应当给予优质的青干草,促进羔羊的瘤胃发育,补充营养,也为后期的断奶奠定良好的基础,多胎羔羊可在2.5~3 月龄进行断奶,断奶后的羔羊应当根据性别、强弱进行分群管理,利用羔羊早期育肥技术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多胎羔羊的出栏应当综合考虑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屠宰率和市场需求情况,一般来讲,6~8月龄可达到出栏体重,可适时出栏。
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提质增效,多胎肉羊的选育、养殖能够很好地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5]。因此,从业人员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多胎肉羊品种,将品种选育与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结合起来,从选育利用、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等多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多胎肉羊在生产性能和繁育性能上的优势,提高养羊业生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