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苗,刘小纯
(1.荣成市夏庄畜牧兽医站 山东威海 264326;2.荣成市崖头畜牧兽医站 山东威海 26430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与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被列为对家禽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自19 世纪30 年代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不仅感染鸡,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未受保护的家禽、鹌鹑、鸽子、孔雀和野生动物体内也检测到了IBV-like 和其他禽类冠状病毒,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重大创伤[1]。该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组织嗜性,不仅侵害鸡的呼吸系统,还会影响母鸡生殖系统,一旦损伤后无法恢复正常。部分毒株对雏鸡的肾脏有嗜性,能够引起间质性肾炎,危害严重,给世界家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尽管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兽医人员对该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不断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IBV 血清型众多,变异性极强,并且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能力弱,甚至没有交叉保护性,从而给该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2]。为使广大养殖户了解该病近年来的流行趋势,掌握该病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对该病的发生特点、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广大家禽养殖从业者参考。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是一种单股正链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多边形,直径约为70~200 nm,有囊膜,表面分布很多棒状突起,突起长18~22 nm[3]。该病毒血清型众多,且常出现自身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新型变异株不断出现。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低温环境中相对稳定,不耐高温,对紫外线敏感,阳光下暴晒6 h 便可失活。常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氢氧化钠、季铵盐类、乙醚、氯仿等均对其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978 年在我国首次发生之后,便开始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行。近年来,随着Mass 和H120 疫苗的免疫接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免疫效果,但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野毒株的实验室分离率不断攀升,多种类型毒株在我国鸡群中广泛存在成为普遍现象。据资料显示,QX 型毒株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优势基因型,除此之外,GVI-1 型IBV (TC07-2)、GI-7 型IBV 的分离率不断增多,GI-28、GI-29 等新型重组毒株呈地域流行趋势[4]。但是,市面上现有的疫苗对QX 型IBV(GI-19 型)的交叉保护性较差,已经无法为感染QX 型IBV 的鸡群提供全面免疫保护,给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的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IBV 主要感染鸡,各个品种、年龄的鸡均易感,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在禽体内和肠道中持续数周或数月,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粪便排出体外。被IBV 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粪便等都可以传播媒介将该病毒感染给其他健康鸡群。作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一旦发生,便可迅速传播至全群,损失惨重。鸡传染性支气管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和其他呼吸道类疾病一样,在秋冬季等寒冷季节发病率有所上升。饲养管理不当,鸡舍内温差变化较大,通风不良时也会加速该病暴发。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因鸡群日龄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雏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发病初期,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食欲不振、饮水增加,呼吸急促、有气管啰音、打喷嚏、流鼻涕、持续排灰白色恶臭样粪便,最终因消瘦,脱水衰竭死亡;蛋鸡感染后主要表现发病初期病鸡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半张口呼吸,并不时“咯咯”大叫。发病第二天开始出现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沙壳蛋、畸形蛋,鸡蛋质量变差,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颜色变淡。产蛋量下降2%~20%左右,持续2 周后开始回升,恢复情况与鸡群日龄有关,产蛋高峰期的鸡群恢复后产蛋量能维持在70%~90%[5]。
对病死鸡进行病理剖检,可见病灶主要集中在肺部、呼吸道、输卵管和肾脏等部位。气管、鼻腔内大量浆液性、卡他性渗出物,鼻黏膜、喉头充血、出血,喉头处存在灰白色干酪样栓子。肺脏充血肿胀,气囊变厚表面有纤维素样渗出。卵巢充血、出血,坏死,18 日龄以内雏鸡输卵管发育异常,长度缩短、终端肥厚、局部充血坏死,腹腔内残留有浆液性的卵黄物质,表现为卵黄性腹膜炎症状。肾型传支的典型病例剖检特征为“花斑肾”,肾脏肿大,颜色变淡,肾小管、输尿管、泄殖腔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充血、出血、囊内蓄积大量的红黄色黏稠状积液。
通过患病鸡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该病的血清型众多,要进行最终确证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目前,常用于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进行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技术。目前在基层临床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是对IBV 进行抗体检测的首选。ELISA 抗体检测在早期抗体诊断和疫苗抗体水平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做成试剂盒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ELISA 试剂盒可批量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特别是在大批量群体监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PCR 检测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之一,其特异性、敏感性及安全性等方面优于血清学诊断技术。特别是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能够利用特定引物设计,对不同类型的IBV 毒株进行区分。是目前实验室最为常用和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操作相对烦琐,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费用相对昂贵,一般不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临床主要依靠抗生素来防止继发感染。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药物残留问题也已严重影响了公共生物安全。所以,中草药逐渐成为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新的聚焦点。常用的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中草药包括清热解毒、解表疏风、祛痰止咳、补中益气四类药物[6]。清瘟败毒散,麻杏石甘散等中草药方剂在一线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此外,清肺止咳散和板青颗粒等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也有一定疗效。
1)疫苗免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主要是H120 株和H52 株,生产过程中通常将这两种疫苗相互结合进行免疫接种,免疫程序为雏鸡1~3 日龄时通过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H120 疫苗;到25~30 日龄左右,使用H52 疫苗饮水,加强免疫。为防止混合感染的发生,在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同时,还需做好鸡新城疫、鸡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具体免疫程序可参考当地的疫病流行状况,结合本场实际制定。
2)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水平低下是诱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避免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首先要重视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保证鸡舍内饲养密度适中,温湿度适宜,秋冬等寒冷季节做好鸡群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舍内温差过大引起鸡群不适。此外,传染性支气管炎为呼吸系统疾病,对鸡群的呼吸道损伤较大,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理鸡舍内粪便,保持舍内环境清洁,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量增大通风换气量,从而有效减少鸡舍内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含量,避免鸡群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产生。最后,要保证鸡群的饲料和饮水供应充足,增强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禁止饲喂霉变饲料,提高猪群的自身抵抗力。
3)生物安全防控。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是阻断病原传播的必要手段。该病毒对消毒剂敏感,常规消毒剂即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进入养殖场内的所有车辆,物资,人员,场内人员非必要不外出。对于必须进入场内的所有车辆严格按照清除杂物-消毒-清洗-烘干流程进行消毒,外来人员进入场区必须进行洗澡,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定期对场区周边道路及生产、生活区进行消毒,鸡舍内按照消毒流程进行带鸡消毒,消毒务必彻底,不留死角。此外,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可轮换使用消毒药物。
综上所述,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靠疫苗免疫,但是由于IBV 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商品化的疫苗远远不能够满足IB 的防控需求。为弥补疫苗缺憾,防止疾病传播,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使养殖场免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侵扰,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