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义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普洱 665105)
牛流产的传染性病因主要指的就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病等,此类疾病普遍具有传播范围广、危害性大、致病率以及致死率高等特征,当母牛受到感染后会导致胎儿死亡或流产,甚至还会影响母牛的生产性能,使其丧失繁殖价值,最终威胁到整个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养殖户必须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并在日常养殖场做好防控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传染性疾病对母牛的不利影响。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和黏膜病的病原,其会感染各个日龄的牛,病毒会广泛存在于病牛的唾液、鼻液、粪便、尿液、乳汁、精液中,妊娠期的母牛如果感染这一病毒会发生流产,还会产下先天免疫缺陷的犊牛,犊牛主要表现出轻度共济失调或行动能力完全丧失的情况[1]。
2)牛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会导致病牛出现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当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母牛子宫出现肿瘤时可导致母牛出现流产、难产和屡配不孕等症状。
3)赤羽病病毒。赤羽病病毒主要感染牛,临床特征以母牛流产、早产、产死胎以及胎儿先天性关节弯曲和脑积水为主要特征。由于该病感染母牛后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变化,因此养殖户极易会忽视该病,只能通过产下的犊牛症状表现进行判断,病犊牛会出现双目失明,眼反射消失,角膜混浊或形成溃疡的症状。
1)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会导致牛出现严重的败血症,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细菌,传播速度较快,妊娠期的母牛感染该病后会发生流产症状。
2)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是导致牛出现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证明,在妊娠6~8 个月妊娠母牛感染后主要出现流产症状,其他妊娠时间感染后也可出现临床症状,在流产前母牛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黏液,继而发生流产。而且流产后母牛排出恶臭的灰色或褐色分泌物,部分牛可出现胎衣不下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慢性子宫炎导致不孕,因此该病对母牛的生产性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3)弯曲菌。弯曲菌流产主要由胎儿弯曲菌引起,该菌主要存在于流产胎盘及胎儿内容物、血液,主要通过交配或人工授精途径传播,母牛经交配途径感染后胎儿弯曲菌经10~14 d 入侵子宫和输卵管内引起阴道炎症,子宫颈部发红,分泌物增多,同时还会出现子宫内膜炎,在妊娠5~6 个月后母牛感染会出现流产现象[2]。
4)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宿主较多,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妊娠期的母牛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产和产奶量下降症状,部分牛群暴发钩端螺旋体后唯一的症状就是流产,对养殖场的危害比较严峻。
5)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染病的动物会出现流产、肺炎、肠炎、脑炎等临床症状。其感染妊娠的母牛后大多会在妊娠中后期发病,主要症状为流产或产出弱犊,有时可见子宫炎、输卵管炎、阴道炎和乳房炎等,病牛产奶量下降。
1)胎毛滴虫。胎毛滴虫主要会寄生在母牛的阴道和子宫内以及公牛的包皮鞘内,患病的公牛与母牛交配后会因为寄生虫的原因导致母牛的阴道出现卡他性炎症,出现阴道红肿,阴道排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的情况,而且牛在1~3 月后就会发生流产,流产后再次交配还会出现不孕的症状,部分病牛还会发生胎死腹中的问题,死亡的胎儿会在子宫内腐烂导致子宫炎的发生,严重危害了牛的生产性能。
2)犬新孢子虫。犬新孢子虫的宿主是犬,其会寄生于组织细胞中,通过损伤细胞,引起机体病变,感染母牛后会引起妊娠3 个月到妊娠末期的母牛流产,其中妊娠5~6 个月是新孢子虫引发流产的集中期,流产后即使能够再次受孕也会发生流产。
就目前的养殖业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传染性疫病的大范围流行与养殖场建设不合理有着较大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养殖场不注重做好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养殖场内部的环境也比较杂乱,进一步加剧了各种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传播,因此要想减少或者避免传染性疫病的发生就需要重视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工作,要求养殖户能够严格按照动物防疫的要求选择养殖场的建设位置,并合理的规划其内部布局。在选址上,应该应可能的选择地势高、通风好,远离人群聚居地、水源且交通便利的场所,养殖场与养殖场之间也应该有着合理的距离,避免传染性疫病的传播。在布局上,也是要按照动物防疫要求合理的规划养殖区、生产区、生活区、消毒区、隔离区等功能区域,还要划出供牛群自由活动的场地,尤其是孕期的母牛通过适当的活动也可以促进其顺利生产,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降低传染性疫病的侵袭概率。
在养殖期间,如果不注重加强饲养管理会导致母牛的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传染性疫病的发生,加剧了牛流产的发生概率,因此还需要采用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措施。一是要加强饲养环境管理,妊娠期的母牛对环境要求较高,阴暗潮湿且脏乱差的环境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高发,因此养殖户应该为母牛提供一个通风、透光、干净卫生的牛舍环境,较大型的养殖场还可以借助电子信息设备营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母牛造成的应激,牛舍作为母牛主要活动的场所,需要定时对其进行清理,尤其是其中的粪便、污水、潮湿的垫草等都要及时清理干净,并定期使用清水冲洗牛舍的青碧、地面、器具等,然后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保持牛舍环境的干净卫生,避免病原的滋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消毒的时候,养殖户应轮换使用各种消毒药品,避免病原产生耐药性;二是要加强饲喂管理,妊娠期间的母牛对营养需求较大,如果没有供给营养充足的饲料或者饲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会导致母牛出现霉菌毒素性流产,如果通过放牧饲养也有可能会使得母牛采食到喷洒了农药的牧草,因此需要养殖户能够结合母牛的实际需求做好饲料管理,确保饲料中能够有充足的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母牛的营养充足,从而提高母牛的体质,提高其机体免疫力,每次喂食前,也应该对食槽做好清理消毒,避免其中长期存在变质的食物残渣而影响母牛的饮食健康;三是要加强饮水管理,要保证饮水的干净卫生,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还应该供给母牛温水,避免给母牛饮生冷水,避免让母牛从野外饮水,避免摄入寄生虫卵等。
每年都要对牛进行2 次定期的检疫,如果检出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治疗或者淘汰处理。每年在春秋两季都要对牛群进行驱虫,所有牛群都可以使用阿苯达唑10 mg/kg·bw 灌服,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bw 皮下注射,或粉剂5~7 mg/kg·bw 灌服,进行一次驱虫,针对孕期的母牛进行驱虫则要避开刚配完种,或者是母牛快要生产这两个时间段,要选择孕畜可用的驱虫药,主要使用口服类的驱虫药物,比如说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等,由于驱虫药会杀灭牛瘤胃里面的一些微生物,会抑制牛瘤胃里面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牛的消化因此在驱虫后还需要及时给母牛补充益生菌起到健胃的作用[3]。
牛流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不仅会损失胎儿,还会使得母牛发情推迟、延长空怀期,严重的会危及母牛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养殖户要做好牛流产的紧急处理工作。当发现母牛有先兆流产迹象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保胎工作,比如可以肌肉注射100~200 IU/次的垂体促黄体素和皮下注射80~120 mg/次的黄体酮注射液,1 次/d,连续使用2~3 d 即可,期间还需要重视饲养管理,供给营养全价饲料等。如果母牛已经发生流产则需要分析其流产原因,并做好针对性的治疗工作,从而可以避免牛流产后受到疾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繁殖障碍问题,比如布鲁氏菌引起的流产应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畜的子宫进行冲洗消毒,并使用抗生素结合中药进行治疗,降低该病对牛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4]。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牛流产不仅会导致胎儿死亡,还会影响母牛的生产性能,从而影响养殖场的规模化发展,导致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必须加强学习,明确相关传染病疾病的流行特点、发生规律等,并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母牛的管理,从而避免牛流产的发生,保障养殖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