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升
(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广东云浮 527500)
猪在患有囊虫病后,其采食量会明显的下降,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后期会影响饲料报酬和肉质,严重时还容易出现癫痫以及死亡等情况,给养殖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打击。该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并伴随着较强的传染性,若是忽视防控,则容易造成猪囊虫病在养殖场高发蔓延,虽然在养殖工作不断发展的今天,该疾病的出现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不容忽视,当前养殖工作进行时还需做好防控工作。
囊虫是猪囊虫病的病原,其作为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会寄生在生猪的心肌、咬肌、舌肌等肌肉组织内,偶有寄生于生猪脑部及肝脏等器官的病例。该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人可能感染该疾病,人在感染囊虫病后,寄生虫会寄生在人的脑部、眼部、小肠等部位。该疾病一年四季内均可能出现,人食用未煮熟且患有猪囊虫病的猪肉后,囊虫会于人体小肠中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出现卵壳破碎情况,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液被带到周身各部,部分会寄生在人脑部及眼部,在人体内可寄生长达数年或10 年之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寄生在人体中的有钩绦虫会大量产卵,所排出粪便中含有的虫卵、孕卵节等被生猪吞食后可导致感染,形成了人和猪之间相互感染的恶性循环。
此外,猪囊虫病当前在以猪肉为食的广大地区和国家流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该疾病呈现高发感染趋势。除了通过环境传播,猫、犬、牛、羊可能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疾病[1]。
当前生猪养殖工作进行时,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生猪的育肥速度进一步地加快,饲养周期明显的缩短,寄生于生猪体内的寄生虫发育不成熟,因此屠宰前检疫工作难度相对比较大,育肥猪的症状不明显,母猪由于饲养周期较长,所以其在患病后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给检疫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由于囊虫在寄生于猪体内后,随着其生长会对生猪的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产生一定压迫,容易造成生猪出现触痛感,严重时还会发出哀嚎,需要在屠宰前加强检疫,检疫可借助以下方式:
1)体征变化。临床上,患有囊虫病的病猪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随着病情进展,体内寄生虫生长或繁殖后,其会逐渐地表现出一些临床症状,除了有疼痛感外,还会出现肩胛部增厚变宽的情况,肩胛部和臀部肌肉隆起,呈葫芦状。
2)临床症状。患病猪的精神萎靡不振,被毛粗乱无光,眼部发红,喜卧不喜站,长时间睡眠并伴随着鼾声,病猪还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囊虫寄生的位置不同,生猪所表现出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还应注意做好区分。像猪的脑部若是寄生了囊虫,容易导致猪出现癫痫或是其他一些神经性症状;若是寄生在咽喉肌肉部位,会导致生猪咳嗽并伴随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寄生在四肢,容易对生猪的正常行走产生影响;寄生在咬肌、舌肌,会影响其正常的进食。
3)活体检查虫体。活体诊断面临较大的难度,一般需要对患病猪、眼睑部位、舌部等展开检查,若是病猪在感染囊虫病后出现豆状肿胀,触摸舌部发现存在一些豆状结节,眼睑部位存在米粒状隆起,即可以做好初步的诊断。
1)现场剖检。生猪在患有囊虫病后,其酮体肉色颜色变暗,肌肉组织、内脏器官中均会出现大量米粒状囊包,比较明显的存在于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部位。之后进行病死猪尸体的解剖,对其酮体、咬肌、膈肌等位置进行检查,能够发现大量石榴籽状的水泡状囊包虫。进行内脏的进一步解剖,还会发现患病猪的肾脏、输尿管等部位以及周边结缔组织存在增生,并存在黄豆般大小的包囊,颜色呈乳白色,其中存在大量无色透明液体。肌肉、脑、眼、舌下等处找到囊尾蚴,周围组织细胞浸润,纤维变性[2]。
2)虫体微观检查。借助显微镜镜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检疫工作的质量,通过镜检,能够发现所取的病理组织中存在大量大小不一的虫体,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虫体钙化后,颜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取头节压片处理后,显微镜下能够发现1 个顶突和4 个圆形吸盘,即可以做好诊断。
养殖工作进行,通过各项有效防控措施的采取,能够有效降低猪囊虫病发病率,避免疫病高发传播可能对养殖工作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胁,这需要饲养管理人员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生猪养殖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基层防疫部门应做好对生态化、科学化养殖技术的宣传,并向广大养殖户宣传猪囊虫病高发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威胁,引导广大养殖户提高思想认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学习防疫技术,提高养殖工作的规范性。
养殖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养殖场科学的选址,保证养殖场周边无污染,远离工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区,养殖场要背风向阳,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要保证养殖场生产区、隔离区、生活区、仓库等功能区的分布合理,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结合养殖场的占地面积以及圈舍大小等,合理的控制养殖规模,避免养殖密度过大而为疾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养殖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以免其作为寄生宿主而传播猪囊虫病。
圈舍中要保证光照充足,日常还需做好通风,保证空气流通,科学的控制好圈舍的温度、湿度等,给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最后还需注意饲喂工作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饲喂不科学的情况造成生猪的免疫力下降并给疫病高发创造条件。对于生猪的生长来说,要注意营养均衡,做好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科学配比,促进其免疫力的提升,还可以及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增强猪群整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定时做好驱虫工作是防控囊虫病最为有效的措施。驱虫工作进行时,首先应合理把握驱虫时间。一般可选择仔猪45~60 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之后间隔60~90 d 再次驱虫。驱虫一般选择晚上进行。
其次要科学地选择驱虫方法和驱虫药物,一般在驱虫前,猪可停饲一顿,晚上将药物和饲料进行拌匀,让猪一次性吃完,合理的控制好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一般多选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吡喹酮的使用剂量为30 mg/kg,阿苯达唑的服用剂量为10 mg/kg。
驱虫工作完成后,还需对驱虫效果进行观察,检查其是否存在中毒如呕吐、腹泻等症状,这时还应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对于生猪排出的粪便,还应及时做好清理,以免其中存在虫体、虫卵等造成猪囊虫病进一步扩散或污染的情况。
基层防疫部门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综合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饲养管理人员的防疫意识,并注意引导其提高疾病的监测意识。在养殖工作进行时,定期进行疾病的监测工作,保证疾病出现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威胁。养殖过程中,应做好环境的消毒清洁工作,为生猪的生长营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环境,对于养殖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做好及时的清理。对于生猪的生长情况应做好密切的监测,一旦其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咳嗽、肩胛部增厚变宽等情况时,还需及时地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养殖环境做好彻底的消毒,密切关注其他猪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其同样存在患病的情况。为降低养殖人员的患病几率,其在养殖工作进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日常从事养殖工作穿好防护衣物,勤洗手,勤消毒[3]。
防疫检疫部门应做好对农贸市场、超市、屠宰场等场所的检疫工作,禁止售卖不合格的猪肉及其制品,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消费者应提高防疫意识,不买检疫不合格的产品,对于买到的猪肉应充分煮熟后再食用。
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的患病猪肉,需对其展开无害化处理。一般可选择高温、冷冻等处理措施。高温处理法在应用时,需将肉切成2 kg 左右的肉块,之后对其进行高压蒸汽处理,在1.5 大气压下处理1h,待猪肉的侧面呈灰白色且无灰色肉汁流出即完成处理。冷冻处理法可将其放在-12 ℃环境下冷冻处理4 d[4]。
除了做好猪肉的无害化处理外,对于养殖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应及时做好无害化处理,尤其是驱虫后的粪便。地面、墙壁、饲槽应用5%石灰水消毒,以防排出的虫体和虫卵又被猪吃了而重新感染。养殖场的清洁消毒工作要及时彻底,对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进行高温堆积发酵等处理措施,实现变废为宝。
综上所述,猪囊虫病的出现会对生猪健康生长以及养殖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其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会对饲养管理人员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需在养殖工作进行时,加强检疫和防治。通过对宰前、宰后猪囊虫病检疫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疾病并做好诊断,有针对性防控。日常养殖工作需要注意为生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期驱虫、勤消毒,采取多项防控措施,加强综合防控,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及其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的威胁,推动区域养殖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