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山东 菏泽 2743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物之一,糖蛋白是其重要成分,可通过有机结合赖氨酸残基及纤维蛋白,继而促进纤溶酶原朝纤溶酶转换,最终发挥溶解血栓的目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以及AIS等疾病治疗中,且获得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3]。轻型AIS主要是指由血管原因引发的一种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在24h以上[4]。由于患者症状轻微时可完全缓解,因此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但继而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发生。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综合方案对轻型AIS患者症状改善及安全性的影响,旨在寻找最佳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轻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抽签法等分为联合组及参照组。联合组男性、女性人数比为31∶14,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62.32±4.23)岁;病程1-6h,平均病程(4.82±0.48)h。参照组男性、女性人数比为29∶16,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62.37±4.25)岁;病程1-6h,平均病程(4.83±0.50)h。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为轻型AIS,且有溶栓指征;②年龄在18-80岁之间;③发病至就诊时间<6h;④均为首次发病;⑤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内出血或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变化者;②凝血功能异常或伴有恶性肿瘤疾病者;③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退出者;④既往有脑出血史者。本次研究已获得纳入对象家属同意,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剂量为0.9mg/kg,首先将总剂量的10%在1min内行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则在60min内匀速静脉泵注。24h后复查头颅CT,明确患者无脑出血后予以阿司匹林口服,100mg/次,1次/d,长期使用。联合组则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方式与参照组一致。且在治疗后24h复查头颅CT,明确患者无脑出血后,首先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方案持续治疗3周,其中阿司匹林服用方式和参照组相同,氯吡格雷使用剂量为75mg/次,1次/d。之后继续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意识状态、不良反应控制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主要是参照NIHSS评分变化情况进行[5]:NIHSS评分降低>90%即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在46%-90%之间即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18%-45%之间即为好转;NIHSS评分降低<18%或无改变即为无效。将基本痊愈、显效、好转人数之和与总人数的百分比记作总有效率。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CS)进行评估,总分3-15分,得分越高反映患者意识状态越好[6]。不良反应主要涵盖无症状性脑出血、皮肤出血、血尿、牙龈出血等。血清炎症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方式如下:分别于治疗前1d以及治疗后3d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检测,具体操作务必以相关试剂盒说明书为准,相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主要是借助SPSS20.0软件完成,且以[n(%)]表示计数数据,实施χ2检验。以()表示计量数据,实施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对比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NIHSS、GCS评分对比 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而GCS评分高于参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NIHSS、GCS评分对比(,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NIHSS、GCS评分对比(,分)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NIHSS GC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5 3.70±0.32 2.12±0.20* 11.02±1.67 14.46±2.71*参照组 45 3.70±0.33 2.80±0.27* 11.03±1.64 13.04±2.18*t - 0.000 13.576 0.029 2.739 P - 1.000 0.000 0.977 0.008
2.3 两组不良反应控制效果对比 联合组与参照组在无症状性脑出血、皮肤出血、血尿、牙龈出血发生率方面对比均不显著(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控制效果对比[n(%)]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联合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IL-6(ng/L) CRP(mg/L)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45 9.52±2.02 5.01±0.67*参照组 45 9.54±2.01 7.47±1.38*8.97±2.01 3.29±0.34*15.50±2.10 7.98±0.89*t - 0.047 24.95 0.094 29.645 0.090 23.906 P - 0.963 0.015 0.925 0.000 0.929 0.000 8.22±1.47*9.01±2.03 5.61±0.40*15.54±2.12
轻型AIS主要是指症状较轻,且临床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AIS,主要是因小血管被小血块阻塞引发,往往于爆发性卒中前的数个小时或数天内发生,且进展迅速[7]。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主要是促进纤溶酶原朝纤溶酶转化,其中纤溶酶可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血浆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从而起到降解动脉血栓中凝血因子,减少患者动脉血栓面积,促进动脉供血能力恢复的作用,进一步达到挽救因供血缺乏引起的缺氧、坏死脑组织的目的[8]。虽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为理想的治疗缺血性卒中手段,但临床上较少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轻型AIS患者中。传统意义认为轻型AIS患者病情不严重,无需予以溶栓治疗,因此往往仅采用阿司匹林予以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研究报道显示,轻型AIS患者虽然病情不严重,临床症状不显著,但在MR下仍可见动脉狭窄、阻塞等情况,且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以及病情的逐渐加重,动脉阻塞程度逐渐加深,继而可能发生严重动脉栓塞,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从而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文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这和刘华为[10]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一致,说明了联合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轻型AIS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原因,可能和静脉溶栓后早期予以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有关。其中2014年我国缺血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推荐:发病24h内,存在脑卒中高复发风险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AIS患者,应早期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21d。此外,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而GCS评分高于参照组,这表明了联合组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轻型AIS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意识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该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清除静脉溶栓后发生崩解的微栓子,从而有效减轻缺血性脑损伤,进一步有效获取并维持更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避免病情的恶化以及预防疾病复发[11-12]。此外,联合组与参照组在无症状性脑出血、皮肤出血、血尿、牙龈出血发生率方面对比的差异均不显著,这提示了联合组治疗方案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佳。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和联合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损害有关。本文结果还显示了治疗后联合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这些数据充分提示了联合组治疗方案应用于轻型AIS患者中,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其中脑组织缺血损害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因子可通过刺激趋化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因此患者在发病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会急剧上升。而联合组治疗方案可能通过改善脑组织缺血损害状况,继而达到下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综合方案应用于轻型AIS患者的治疗中疗效明显,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意识状态的恢复,同时可显著下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较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