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义 ,唐浩瑛 ,朱正之,胡跃琴
1.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屯溪现代实验学校,安徽黄山,245041;3.屯溪柏树小学,安徽黄山,245041;4.屯溪示范幼儿园, 安徽黄山,245041
徽州地少人稠,粮食难以自给。俗谚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在这样自然条件下,徽州却孕育了一代代青史留名的人才,从徽州走出了大批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等。明清时期,徽商执中国商界牛耳,缔造了“无徽不成镇”的格局。为什么徽州能够在文化上影响全国?为什么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年?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徽州人能够在各种不利条件中不断奋斗进取,取得好的发展,跟徽州人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探索徽州人的人格特征和现代积极价值,对现代人的人格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人人格是生活在徽州地区中的绝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倾向性、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徽州人普遍、稳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徽州人所接受的道德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影响,使得徽州人的人格表现出中庸的特点,既开拓又保守,既勤俭又奢华,即自尊又自卑,既隐忍又尚义,既聪敏又执拗。
徽州的河流是宁静的,但水系是开放的,呈四向辐射:北部的青弋江、水阳江,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西边的秋浦江,则流入长江中游。南部的闾江、婺水,则南流拐进潘阳湖。四通八达的水系推动徽州人四出闯荡奔走,促进了徽州经济和商业的发达,更大程度上造就徽州人开放和扩张的性格。徽州的青年男子如果常年在家,就被认为是有悖风俗,即所谓“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外出之后,“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1]。徽州人前赴后继的外出经商,向外开拓,原初的动力是故土的贫瘠,后来经商得到财富,又强化了徽州人外向开拓的人格特质。徽商崛起与徽州的地理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跟徽州人外向开拓的精神有关。徽州人战胜了徽州地域坚固而强大的地理阻隔,借助于四通八达的水网走出徽州,由地域性商帮成为全国性的商帮,徽州人成为具有打破局限,外向开拓特点的人群。
徽州人信仰儒家学说,追求伦理秩序,受朱熹理学文化影响深远,儒家传统积淀深厚。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 “程朱阙里”,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些都导致徽州地区的封建礼教较为盛行,而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较多,使得徽州人的思想负重比较多,体现在行为方面就是内敛保守。另外,徽州人较为注重以宗法、血缘来维系宗族和村落的稳定团结,这些体现在徽州的宗祠、民居和牌坊上。在徽州古村落,宗祠往往是高大气派,在村落的建筑群落中处于核心地位。要想进入祠堂,族人们必须践行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徽州的民居多用高墙封闭,窗户往往狭小阴暗。这些也体现了徽州人内敛保守的一面。徽州的牌坊也遍地林立,牌坊是封建伦理的符号,体现了徽州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尊崇。所以,徽州人循规蹈矩的成分多,而且普遍显得内敛、保守。
地理环境对于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在徽州似乎特别明显。徽州地区拥有较多的山地和丘陵,可耕种土地很少。农产品供给当地居民食量有限,粮食多不足,外界输入也很困难。《徽州府志·风俗》记载:“然其家居也,为俭啬而务畜积……女人犹称能俭,居乡者数月,不占鱼肉……徽俗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2]艰难的生活中,徽州妇人除了纺织,亦事耕锄,工校晴雨,辛勤所得,聊给饔飧[3]。艰苦生产条件下,徽州人“冬月多掘蕨根以充食,至夏麦登,则……戴星负薪走市觅米,妇子忍饥以待”[4]。在穿着方面,夏穿土葛布、土麻布,穿夏布者少,穿纱绸者更少。冬则穿粗布,如常熟布、余姚布,富而老者穿棉袄,次穿夹袍,裘不多见[5]。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徽州的食物资源匮乏,外运供给较少,所以,徽州人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这种纯美的家族传统,为徽州人各族所继承弘扬,也体现在徽州的楹联和徽州教育中。例如,黟县西递村楹联:孝悌乃传家根本,勤俭是经世文章。黟县宏村楹联也写道:克勤克俭,先知稼穑艰难。
徽州人也有奢华的一面,徽州人的奢华主要体现在徽商的消费上。徽商的消费是一个由俭到奢发展的过程,明中叶之前,徽商处于创业和发展阶段,勤俭节约的占多数。明中叶之后,在东南商界徽商逐渐确定霸主地位,财富增加,徽商的生活消费转向奢侈,部分徽州人也放弃了前辈们勤俭质朴的传统。明后期到清朝乾嘉时期,徽商财力增大,奢华消费登峰造极。如徽州盐商“衣物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为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食起居,同于仕宦”[6]。徽商在饮食服饰消费上,锦衣玉食,穷奢极欲,例如“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乘坚策肥,被绮縠,拥赵女,鸣琴跕屣,多新安人也”[7]。在婚嫁丧葬消费上,讲究排除,注重身份。同时,徽商创造的大量商业利润用以购田买地、修筑豪宅。徽商还不惜重金结交权贵,以满足入仕愿望,期望提高徽商的社会名望,提升其身份地位。这些反映了部分徽州人奢侈浮华的人格特点。
徽州人的来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秦汉时期,一些名门望族南下入驻徽州。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当时的吴国曾对徽州土著进行征伐,在徽州一带设立了新都郡。三是隋唐时期,由于历代的开发,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大批北方人继续迁移徽州。分批迁入的移民大多聚族而居,祭祖之风浓郁,每个姓都有祖居地和总祠堂。随着人口繁衍,移民反客为主,成为重要居民,而且推行礼仪,重视教育。徽州的历史渊源,意味着徽州人出身的不凡,而且比较有历史内蕴。所以在骨子里,徽州人暗藏着若有若无的骄傲和自尊。这种自尊和骄傲的心理也体现在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上。徽州民居,外部简约朴实,内部陈设则低调而奢华,室内多有精美异常的石雕、木雕和砖雕,其浮华和精细程度让人惊叹不已。如此精美的器物设施,却 “锁在深闺独自品”,徽州人关起门来独自玩味,这实际体现了徽州人狭隘的自尊骄傲心理。宏村的承志堂两个侧门上方有“商”字形图案,主人汪定贵经商发财捐官后,在建造房屋想出此策。从边门出入的人,不管何种职业,何等身份,都要从“商人”的脚下过,那种骄傲与自卑的矛盾心理,可见一斑。
在徽州,多山且土地贫瘠,可耕之田太少,不适合农耕。徽州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选择经商。在当时的时代,传统社会存在“贱商”心理,重农抑 商,职业排序为“士农工商”,所以经商的徽州人就存在一些自卑感,为人处世也谦虚谨慎,底气不足。汪道昆说:“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8],展示了徽州人对于儒贾的选择秩序。在徽州人的社会价值中,贾儒两者是有先后次序的,核心价值是儒, 贾是儒的附加或补充,或是实现儒的必要手段。然而“贾而好儒”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徽州人最大的自卑,他们一旦有条件还是要出贾入儒的。徽州人不仅有些自卑,他们也很谦虚谨慎。徽州并不生产骆驼,却有徽骆驼精神,胡适也提出努力做徽骆驼,这其实是在提倡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品质,希望徽州人为人处世可以不事张扬、默默奉献、谦恭谨慎。徽骆驼的精神使得徽州人的精神永远存在,让徽州文化成为一种精神生态得到传承。
徽州川谷崎岖,土地险狭,土质坚硬,能开垦的土地很少。淳熙《新安志》言:“新安为郡在万山间,其地险眍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水湍悍少潴蓄。”[9]康熙《徽州府志》说:大山之所落,多垦为田,层累而上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快牛利剡不得田其间,刀耕火种,其勤用地利矣[10]。徽州的自然地理决定了徽州人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产条件有限,但徽州人没有向现实屈服,而是与峭山激水斗争。在斗争中,徽州培养了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穷困的生存环境推动徽州人走出故土,翻山越岭,跨越江河,踏上经商之旅。商海之中也凶险异常,经商的徽州人受到挫折后依然义无反顾,徽商对商业的执着和专注,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被誉为“徽骆驼”“绩溪牛”。这些称谓形象地体现了徽州人忍耐饥渴、勇于负重致远的坚毅与隐忍性格。徽州人,不管是留守故土,还是出门经商,都能够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忍不拔。
从另一个角度,徽州人重义轻利,急人之困境,救人于危难,具有尚气好义的品性。他们崇尚气节、豪荡大气,但又有节操,有原则,儒侠并举。《歙问》记载:“ (歙)人尚气节”,“宁甘斗讼,好义故争”[11]。《祁门志·风俗》认为祁门人“尚气好胜,事起渺怒,讼乃蔓延”[12]。《婺源县志》则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尚气好义”之习的两面性:“厥坚刚,故用之善,则正直,为高明,为风节。用之不善,则为忿戾,为褊固,为狷急”[13]。南宋休宁知县祝禹圭记录:徽州“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14]。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亦说:“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15]。皖南山区的恶劣环境锻造了徽州人的刚性气质,徽州人的骨骼里刚而喜斗,负豪使气,为官者多刚正不阿,为学者则风骨铮铮。
徽州的山水世界一流,这一块区域的灵性远远高于其他区域。有黄山之秀美,有齐云山之神奇。一等的山水,孕育了一等的人物。人杰地灵的徽州涌现了朱熹、戴震、胡适、黄宾虹等著名的大师。徽州的艺术文化极为兴盛,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等达到相当的高度。徽州的艺术文化举世闻名,不仅是艺人和匠师们技艺过硬,更体现了徽州人的内心安静、清净如水和不浮躁,徽州的精细工艺承载了徽州人的聪敏清明的内心世界。凡是需要在技术和耐性上费工夫的手艺,徽州人总是胜人一筹,例如,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厨艺、制茶和珠算,这都体现了徽州人聪敏清明的人格特点。
徽州有“程朱阙里”之称,在徽州,儒学和礼教影响深重,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比其他地区更盛,延续时间更长。这种三纲五常、存理去欲的思想与封建礼教结合,成为徽州人的精神枷锁,使得徽州人的思想趋向狭隘、封闭。而且,徽州礼仪规范极为严格,尊长卑幼,男女地位尊卑差异极大,等级森严。在徽州,节烈妇女甚多,尊祖意识极强,愚孝现象也不少见。徽州人自我压抑的成分较多,自身行为和思想被封建文化遗留的条条框框束缚,导致徽州人行为和意识的执拗和狭隘。朱熹的思想和学说渗透到徽州人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也渗透到徽州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中。所以,徽州人在很多时候表现刻板而固执。徽州人表面平和,实则内心坚定,暗藏着执拗而狭隘的性格。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单元之内,本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使得本地域的人必然会具备某些群体共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古代就注重地域的人格差异记录,孔颖达在疏《礼记·中庸》时强调:“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生刚猛,恒好斗争”;“南方谓荆扬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情宽缓和柔”[1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17]。这些是从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出发,说明由于山川阻隔而形成的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了个体的人格。生活在某特定地域的人,所拥有的态度、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地域人格。
徽商自艰苦的地理环境中开拓而来,徽州处于多山地带,“惟万山环绕,交通不便。大鄣、昱岭雄其东;浙岭、五岭峻其西;大鳙、白际互其南;黄山、武亭险其北。路皆鸟道,凿险缒幽”[18]。而且“土质不肥,良田少而人多,又因大清律例,家中多子者,私田地产均而分之,因而民以产俞少俞贫[19]。“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20]每个徽州人都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传承着父辈们的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徽州人从小就在先辈们的教导和耳濡目染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这种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在现代被世人赞扬和尊敬,并称为“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
徽州人钟情于黑白的色调,把它作为房屋的基本色调,这些是基于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黑”与“白”是宇宙本原的色彩,“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1]。黑与白的村落如同镶嵌在徽州山水田园中的太极阴阳鱼,单纯而神秘。黑与白的颜色反差强烈,是矛盾体现的最强表现,但矛盾又相互依存。这种心理活动,正是那些中原大地迁徙来的政治避难者内心的写实。徽州人无法抑制对知识学问功名的渴望,经商只是手段,崇儒才是目的。徽商享誉百年、富可敌国,却终究以耕读世家为标榜,崇尚儒家文化,成就了徽商独特的儒商地位。徽州的道德伦理秩序、传统宗族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 ,在伦理宗族文化最严格、最浓厚的地方,却孕育了明清中国最庞大的商业资本集团。徽州人用徽文化来调适传统文化的纲常伦理与商人唯利资本逐利之间的矛盾,调适了封建主义宗族社会与资本主义商业精神的矛盾。徽文化蕴含的糟粕和精华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徽文化所崇尚的宗法礼教使得社会凝固、阻止社会结构的更新,体现出徽文化保守、落后、僵硬甚至是黑暗的一面。但同时,徽文化又有其进步价值,含有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蕴含着取财于义的商业道德。这就是徽州文化的黑与白的文化内涵。黑与白的文化色彩体现了徽州人的身份象征,体现的是徽州人的精神追求。徽州人对生活环境有要求,对村落和建筑选址的考究,对居住环境的营造,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要达到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徽州黑与白的色彩,既体现了徽州人人格中的对立矛盾,也体现了徽州人人格的整合统一,是徽州地域下徽州人人格的特定表达。
徽州人不管是经商以求财,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一直高度重视后代的教育。徽州人把教育子女当作家庭中的大事来看待,其中徽州的家庭教育尤为突出。徽州家庭教育呈现诸多特色,例如,成人与成才教育并重、基本礼仪的培养、凸显道德品行和人伦教育、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利用徽派的建州环境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22],使子女养成了勤劳、诚信、友善、谦逊等美德,提升了子女的文化素质,培养出一大批徽州优秀人才。
徽州人教育子女,往往强调勤俭节约。勤俭是徽州人教育子女时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勤俭积累了最初的商业资本,让徽州人走出去,成为一代徽商。《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中家训规定:人之处家在于勤俭。勤能开辟财源,俭能节约用度,此生财之道也[23]。徽州人教导子女们勤是财富的来源,俭是财富的保留之道,生财发财必须要勤俭。节俭可以避免贫困,若骄奢淫则必会变得贫困。教育儿女要谦和忍让也是徽州家庭教育的特色之处,徽州人的家训写道:“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24]徽州的家庭教育,教孩子谦和忍让、勤俭节约、信守承诺、友善谦和,注重对子女进行忠孝礼义、尊卑长幼等伦理教育。这些家庭教育思想对徽州人勤俭质朴、重视义气、谦虚谨慎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
徽州地域,自古崇文重教,儒风独茂,徽州人长期受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的熏染,再加上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徽州家庭教育的影响,就使得徽州人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风貌。徽州成全了徽州人,徽州人的人格特征中有很多积极人格品质,有徽州风骨,但徽州也局限了徽州人,徽州人的人格具有一些缺陷和劣势。人格作为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点的综合,其内涵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徽州人的中庸人格是一种对立统一、多样性融合的品性,是一种中和协调、兼容并包的性格特点。徽州人的人格中,有开拓和保守、自尊与自傲、质朴与奢华、隐忍与好义、聪敏与固执等对立的东西,这些特性往往是此消彼长、共生共存。对徽州人人格的研究,需要将其置于恢弘的地理、历史、文化、教育等视野下,进行综合、辩证、深入的研究分析,才能真正对其进行合理的诠释。
走进新时代,传承徽州的文化传统,分析徽州人的人格特质,探究徽州人人格特征中的积极人格品质,对于重振地方文化自信、丰富人格教育思想和丰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
正确感知徽州人的人格特征,把握好徽州人的文化特质,有助于把好徽州人的精神“脉象”,摸清徽州人的文化“基因”,从而在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等方面做到“对症下药”。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民俗、生态、传统等文明的表现,地域文化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徽州人的人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体现徽文化和传播徽文化的过程。徽州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体现了徽州的精神风貌。徽商的轻利重义、以义获利,以良好的商业道德来处理利与义的关系,体现了徽州人的人格品性。徽州人勤俭、自律、孝悌、善良,具有良好品性和礼仪习俗。徽州之美,美在礼仪,徽州是中国礼仪的优秀代表,礼仪文化在徽州得到落实,黄山市的“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即是宣传徽文化的一个形象口号。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才能够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徽州文化传统,品味地方文化人格,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奋力开拓新时代。
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5]。共产党员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26 ]。人格魅力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27]。这些说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格和人格教育,我国也有弘扬中华民族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28]。
人格是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的个体典型而独特的心理品质组合系统,所以,后天的教育可以对人格的形成、变化和培育产生积极的作用[29]。学以成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理想,人格教育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向徽州的先贤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格品质,是徽州人格教育的优秀传统。在徽州的先哲看来,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资格,也是他们所主张的人性的充分实现。徽州先哲朱熹指出,为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楹联写道:“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州人教育子弟女要积善行德。教育家陶行知则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深刻地展现了人格的教育价值。徽州的这些先贤和哲人都非常重视人格教育,所以,要向这些先贤学习,传承人格教育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文化传统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学科,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人的心理之间、个体与其周围的社会实践环境之间相互整合的机制。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等[30]。人格实质上是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对文化的内化和社会化所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支配其个人及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核心观念和基本目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类型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差异。家庭养育方式、社会环境等对人格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徽文化对徽州人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徽文化促使徽州人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维系了社会稳定,而且使每个人都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特定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决定了地域群体的素质、人格的共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身处徽文化熏陶的徽州人,深深地受到徽文化的洗礼与影响,在人格层面上留下了文化的烙印。现在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多注重中国特色,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理论[31],或探究儒家文化的目标导向对中国人人格形成的影响[32]。徽州的环境和文化对徽州人人格的影响是文化心理学绝好的素材,也为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绝妙的实证材料。
积极心理学强调不要过多关注人的消极面,要研究人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人们的充分发展,挖掘人们潜在的力量,提升人的幸福感[33]。积极心理品质可从思想、行为、情感表现处理,被称为人格优势[34],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35]。塞利格曼确定了多个积极心理维度,分别是:智慧和知识维度、勇气维度、人际维度、正义维度、节制维度、超越维度[36],这些与徽州人的人格特征中积极方面刚好对应,聪敏清明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外向开拓即是勇气的表现,自尊谦谨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中所体现的行为特点,尚气好义体现的是对正义和公平公正的追求,勤俭质朴就是自我约束和节制,这些人格特质正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外在环境,积极处理问题,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徽州的山是封闭的,徽州的水是开放的:徽州处于万山之中,封闭的山峦为饱经战乱和磨难的徽州先辈提供了避难之地,也为徽州人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徽州的河流是开放的,不同的水路奔流于盆地和山谷之中,通向四面八方,把徽州人带到世界各地。徽州人有时候吝啬,一个钱掰成两半花,一粥一饭,勤俭持家;徽州人又是最奢华的,他们拿出辛苦挣来的钱财捐资助学、铺路修桥、怜贫助老,也拿来建豪宅、吃大餐、讲排场。徽州的建筑表达了徽州人的矛盾心态。高墙重门似是封闭自我、保护自我、与世隔绝。徽州的天井则是井口冲天,与天相连,似是又想突出重围,有所作为。执拗与灵活并存、保守与开拓并举、吝啬与大气兼备、自傲与自卑相织、聪敏与狭隘共生,这些人格特点融合在徽州人血脉之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地融合在徽州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矛盾复杂、优劣共生的复合体,要将人格放在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环境下进行深入、细致、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解构和诠释。需要剥离出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抛弃落后保守的糟粕,找到徽州人人格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挖掘徽州人积极人格品质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