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思达”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023-02-12 10:47:50陈友琼
辽宁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读思达

陈友琼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

“读思达”教学模式是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是指将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整理有效材料,通过大脑加工形成阅读认识,展开丰富思考,再以口语、书面表达等阐述思考,阅读结论,既涵盖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也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借助“读思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精阅读、深思考、准表达”的三个流程,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精阅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之一,是获取知识的途径。随着AI 智能的发展,时代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阅读能力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数学发展史、精读生活中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一)精读数学发展史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引入了很多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史以及数学家们的重大发现,呈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辉煌历程。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后的“你知道吗?”就有介绍《墨经》的内容:圆,一中同长也。简单的一句话,包含圆心、半径、直径等圆的知识。在“圆的周长”中,有“圆周率的历史”的介绍:刘徽用割圆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3.14,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 位,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圆周率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 亿位。教师应引导学生精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数学发展史,明确数学文化价值,启发学习数学的顺序性和整体性。

(二)精读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终将回归生活。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列举了许多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内容,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出的问题是:“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出示阅读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生活中的数学”,了解井盖设计成圆形是利用了圆的什么特点”,通过课件演示“如果井盖不是圆形会出现什么情况”,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二、深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思维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思考。深思考即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转化等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认知。

(一)借核心问题深思考

教学在当下,着眼须长远。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深挖教材,适当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思考路径,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味更浓”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等方式,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然后,教师再提出核心问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渠道去探索思考。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 度?”有学生立刻提出反驳:“四边形的内角和不可能是180 度,我们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内角和是360度。”又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将四边形对角的顶点连接起来,便能够得到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也就是说,有2个180度,所以应该是360度。”接着,又有学生继续提出问题:“那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六边形呢?”“图形的内角和跟它的边有关系吗?”这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知道怎么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我找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了”“我也找到规律了,四边形可以分成2 个三角形,五边形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六边形……”教师巧设核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引发有效思维,把数学学习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二)借数学思想深思考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灵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教具、图表、生活经验、幽默的语言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引发学生深思考。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玩手指游戏。即出示两个手指,让学生观察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学生回答:“两个手指、一个间隔。”教师接着出示三个手指,让学生观察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学生回答:“三个手指、两个间隔。”进而得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手指数=间隔数+1。游戏引入后,教师出示例题:同学们要在长3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只植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都不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式解答,并设法验证。汇报时,个别学生通过画实物图,通过实地植树来验证;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来说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数量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彰显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植树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事物在一条线段中被“平均分”的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出示生活中的笔直公路旁的栏杆、等距离悬挂的灯笼、锯木头、爬楼梯等情境,使学生继续去思考,去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借知识建构深思考

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从思考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可能,还要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提供恰当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有几瓶牛奶”作为单元起始课,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结构,为后续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为此,“有几瓶牛奶”这节课应围绕掌握学习方法结构而展开教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总结“9+6=15”的学习过程:一是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将6 分成1 和5;二是连加法,9+1=10、10+5=15,或者9+1+5=15。根据这个学习结构,学生就能自主完成9 加几的练习。而在教学“有几棵树”的8加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9加几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和总结8 加几的计算方法。当数学知识的建构完成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相应的知识结构进行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三、准表达,促进学生高阶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有条理、清晰、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准表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标志,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抓关键词

学生经历之前的阅读、思考,最后把自己的想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严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开始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拐杖”——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帮助学生厘清顺序,让学生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晰、更有条理。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中的“去图书馆”一课时,有的学生对于所走的路线表达不清晰、不完整。教师可以提供2 个关键词——方向、距离,再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地表达。如,笑笑从家去图书馆,先向( )走了( )米到( ),再向( )走了( )米到( ),最后向( )走了( )米到图书馆。有了关键词“方向”和“距离”的指引,学生就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抓数学本质

数学语言的表达要简洁、精准。准表达是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内化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内化数学知识,表达才会更清晰、更简洁、更精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一位教师设计了“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核心问题,开启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大门。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探究来发现规律: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更简洁、更精准?有的学生说:“三角形任何两条边的和都会大于第三边。”还有的学生说:“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学生的补充中,精准表达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再出示问题:“三角形的两条边为6厘米和10 厘米,第三条边可以是多少厘米?”让学生继续思考,如果取整厘米数,第三条边最长只能是15厘米,最短是5 厘米。接着,教师又出示问题:“为什么两条边固定,第三条边却不一样长呢?”引发学生再次思考。教师可以提供两根扣条或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第三边的变化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两条已知边所组成的角度越大,对应的第三条边就越长;反之,两条已知边所组成的角度越小,对应的第三条边就越短。寻找第三边的变化规律,打通边和角之间的联系,更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准表达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明理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多边形边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的边又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深入思考与探索。由于已经有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经验,很多学生能聚焦数学本质,一通百通,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多边形边的特性,从而逐步提升高阶思维。

借力“读思达”教学模式,教师从引导学生精阅读,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到推动学生进行深思考,引导学生的有效思维,最后实现准表达,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使数学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读思达
高中思想政治“读思达”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
数学本真教学
“读思达”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学促教 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9年99期)2019-02-03 09: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