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香,史 俊,吴颢昕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医学专业思想和构建中医学知识体系的“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医学知识体系的基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尤为重要,是建立学生浓厚兴趣的第一契机[1]。中医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存在着与之相应的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思维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运用古代哲学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普遍联系和动态变化的观点,从宏观角度讲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融合[2]。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接受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基,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中医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现代的“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环境[3]。课前教师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协作学习成果,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课后教师结合授课效果进行点评、补充讲解和总结归纳,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翻转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第一要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授课前学生学习的素材不仅包含教学视频、录像、课件,教师还要引入相关的“兴趣点”,如中医典故、传统文化、名医验案、医学影视、时事热点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中医基础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丰富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为上课时教师、学生互换角色,开展教学实践种下兴趣的种子。以兴趣为导向的翻转课堂的优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借助相关的“兴趣点”吸引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带着兴趣、问题上课,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懂,需要学生转换和建立意象思维。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应选择思辨性强的章节,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理论、病因发病等。教师选取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要匹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出,以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和交互性好的优点,通过精美的图片、优美的动画、清晰的视频,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
为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需要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馈记录等。课前教师要提前把全体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协作小组,根据翻转课堂授课内容的不同知识点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准备,每组推举1-2 名学生为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各小组学生在课前学习时,开展充分的协作学习,根据准备的内容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图书馆,检索文献,追踪进展。
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围绕学习任务制作幻灯片,上课时面向全班进行汇报讲授。授课内容要包含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他重要知识点,同时结合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汇报时应该围绕核心知识点发挥自主能动性分层次讲授,做到重点突出、思维清晰、层次鲜明、简洁明了。鼓励学生结合中医经典故事、名医成长经历、临床经典案例等“兴趣点”来讲述。汇报结束后,学生进行组内、组间的交流,共同讨论、发表见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认真地做好记录。记录要点包含重点难点是否讲解、疑点是否解释清楚、语言表述是否准确、幻灯片是否美观等。学生小组讲课结束后,教师则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点评,充分表扬学生汇报的优点,适度指出不足并给出建议,对学生容易困惑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疑释惑,使学生对知识点加强认识、深化和理解,实现知识内化[4]。
翻转课堂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以评判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学习成效。一方面评价“教师的教”是否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否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学”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能力[5]。
基于“教师的教”的质量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包括督导、同行、学生的听课表,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网络平台大数据的量化评价等。评价内容涵盖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目标设定的符合度,教学模式创新的新颖性,课程思政的融入等。如果教师采用调查问卷进行教学评价,则可以将问卷设计为选择形式,便于学生快速完成,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教师应及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以便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改进。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保留了许多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这些历史典故开拓智慧,引人深思,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大学新生易于接受。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趣味性原则,适度引用中医药历史典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调动其求知的渴望。
比如在绪论中引用“悬壶济世”“虎守杏林”“再世华佗”“刮骨疗毒”等历史典故,介绍著名医家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治病救人事迹,以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典故中丰富的医家故事,生动的医家形象,仁心妙术的轶事趣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等理念,蕴含德育功能,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授课中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法,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吸引学生。利用传统文化知识拉近学生与中医学的距离。
藏象章节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大不相同,为便于学生正确理解“五脏”“六腑”等知识,可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如心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可以引用《诗经》中“忧心惙惙”“劳心怛怛”以及唐诗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加深理解。同时藏象理论与古代中国官职对应,“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可以联系先秦两汉时期“官制文化”,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开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千百年来,中医药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名家,他们治病救人的医案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开展翻转课堂前教师可以引入名医验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名医验案的关键问题进行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围绕名医验案进行抽丝剥茧式地剖析,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比如藏象章节中,引用汉代张仲景治疗外感风寒的医案体现“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的特点;明代张景岳治疗虚劳的医案体现“肾藏精”的生理功能;清末名医唐容川治疗血证的医案体现“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等。以名医验案的实际效果吸引学生,既可以回顾复习已学习的知识,又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影视作品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其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以兴趣为导向的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剧情中的中医理论知识、辨证论治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医学影视作品对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理论启蒙、医德弘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比如在讲述“痰饮致病特点”时,教师利用影视作品《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痰饮蒙蔽心神”致病的特点,并回顾复习“七情内伤致病”理论以及“恐胜喜”五行学说中生克乘侮理论,把情志治病应用到情绪有异常变化的患者的治疗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经常关注时事热点,追踪社会热点。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围绕时事热点,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中医的意象思维方式,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时事热点教育时要注意及时性与艺术性,注意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能否教好、学生能否学好与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密不可分。合理引入“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可提前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分组协作准备;课中学生结合兴趣点分组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补充释惑;课后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分析归纳总结。通过以兴趣为导向的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