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婧,吴 蕾,金 巍*
(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有组织科研,是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突出问题背景下提出的改革举措。2022 年8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通过有组织科研,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意见》也明确了加强有组织科研的重点举措,提出高校应当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在“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博士点布局中,强化与国家科技战略部署衔接。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不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在有组织科研活动中,聚焦产业核心问题与国家科技战略开展全程育人,依托重大科技工作推进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贯通,构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
高校兼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担当科技强国使命,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前,高校仍存在着学科建设与前沿科技发展有落差,平台建设未形成高效协同组织体系,优秀科技人才增量不足,成果转化链条欠畅通、管理体制机制欠健全等短板[1]。这也是实施“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背景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科技创新源自人才驱动,然而部分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融合不充分,仍存在科研育人工作重学术与成果,轻全面发展的现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创新高校科研育人模式,使人才培养能够不断满足民众和经济社会转型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新使命[2]。
有组织科研为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协同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开展有组织科研,势必会加快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推进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作用[3]。
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再次明确了科研育人的关键地位。高校切实做好科研育人是顺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提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4]。
高校人才培养对象,尤其是研究生,既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有组织科研中,以共同价值观、共同攻关目标为牵引,积极探索科研育人,完善相关机制,让更多优秀的研究生人才参与到重大科技任务或工程中,是高校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组织科研是为更好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而这些问题往往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难题息息相关。产学研各方作为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有组织科研力量,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产业需求的底层逻辑与关键技术困境,以目标为导向,协同组织凝练重要科学问题,进而层层攻关,将研究成果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
在目标导向之下,依次确立各阶段的科学问题,与之对应的科研环节和任务就能为人才培养明确方向与目标,进而高校的育人队伍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或企业的合作者,能够把握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与科研育人,既培养学生科研理想与创新精神,又拓展其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不断增强科技攻关的人才驱动力。
科研团队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和进行科研育人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科研团队结构与高效的协作能力,能彰显有组织科研对于资源配置、战略布局等方面的成效。
在充分尊重产学研各方主体利益和科研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跨学科、跨平台、跨机构盘活资源,能够有效改变科研零散与碎片化的现状,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各学科人才交流发展,在确保重大科技攻关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同时,锻炼人才的科研素养,促进其发展。利用产学研链条贯通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既有分工又有组织地优化学科布局与资源共享,职责明确地完善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导向清晰地改进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科学家精神、促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流动有重要意义。
科研创新平台是进行有组织科研的载体。高校应切实提升平台内涵与质量,积极与国家、地方产业融合,促使科技攻关中贯通资源链、任务链、人才链、成果链,前瞻性地规划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任务,推进平台间合作与整合,建设能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创新组织环境。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通过设置平台开放日和专研项目等,推动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的工作,引导学生立足国家战略潜心科研。在成果孵化方面,高校更应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建立共享空间、实践基地、创意工坊等,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高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22 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指出,研究生的科研参与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学术型研究生希望科研训练能够更好提升创新能力,专业型研究生希望科研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职业实践能力[5]。
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强顶层设计,以面向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大局为科研训练主题,有目标性地将生产实践与科研工作结合,合力发挥产学研各方在师资、平台、资源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或研究内容深入行业一线,并通过不同类型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攻坚克难的精神,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探究求真务实的实践素养。
高校有组织科研并非使用纯行政力量对科研进行强制组织,而是在尊重规律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对科研要素的有组织行为。为提高工作成效,高校应转变管理部门的服务思路,改变传统以院系和专业为单位的模式,以目标和成果为导向,实行项目领军人才负责、团队主要成员决策的科研攻关机制,充分凝聚科研力量[6]。
科研育人也是多方要素的动态整合。在产学研融合框架下,应建成多方参与的专门化领导小组和机构,开展有组织的统筹布局和协调保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并紧密围绕长期合作共赢目标,赋予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较大的自主性,齐抓共管、分解任务,从而推动各方高效合作运转,切实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服务。
以有组织科研为载体进行育人工作,目的是让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互为融合、相得益彰。
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是科研育人的主体要素。一方面,高校应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明确教师在科研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与联动,培育具有立德树人理念和正确科研价值观,兼具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文化传承、前沿视野的教学科研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有组织的高效性,完善专兼职管理队伍,增强其科研报国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营造良好科研育人生态环境,科学改进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科研训练环节,完善科研活动指导标准,共同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科研育人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生产实践等各个环节中总结凝练出育人课程与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循序渐进融合产学研育人资源,推进科研育人高质量提升。
以较强的组织协作性,建设智能化信息渠道或交流平台,能够促使各方信息流通、数据共享,从而合理评估育人实效性,针对高校和机构类型、学生类别、科技攻关的不同领域与不同阶段,对科研育人体系因地、因校制宜,分层分类地改进完善,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遵循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育人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提升科研育人水平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育人要覆盖人才培养各环节,将科研价值观与科研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师选聘与评价、科研激励、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相关制度,科学制订多样化的科研育人评价体系[7],这也是高度组织性的有效体现。
参与有组织科研的各方是相对独立的创新主体,其运行模式和发展目标存在差异,必须充分考虑各主体间的合作匹配性和利益诉求,平衡资源配置,实行绩效奖励,实现合作共赢。同时,要充分考虑教师这一有组织科研力量和科研育人主力军的评价意义。评价体系既要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也要兼顾科技工作与科研育人的长短周期性,避免片面追求注重科研产出向育人成果转化。
文化对科研活动和科研育人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良好的育人文化能够引领师生沉浸式开展科学探索与研究协作,提升人才发展的内驱力。
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凝聚各方力量,尊重知识与人才,鼓励大团队建设,加强科技自信,主动持续推进重大科技攻关,走出特色科研育人之路。同时,以前沿学术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发展,加强师生互动、校企联动,合力建设学术共同体,搭建跨学科、跨机构文化沟通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师生追求真理、科技报国,形成兼容并蓄,以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为荣的“百家争鸣”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