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闻君,赵欣悦
(1.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财经大学 丝路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并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2],对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3]。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和预测,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和探险旅游是21世纪最新五大时尚旅游产品[4]。八十年代钱学森提出沙产业是“第六产业”的论断后,沙漠地区结合自身的特色大力发展沙漠旅游项目,实现沙漠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断提上议事日程。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沙漠旅游景点逐年递增,景区等级也不断提升,沙漠旅游已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带动效应显著[5]。在“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下旅游业已确定为新疆三大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和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还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6]。
新疆是世界著名的沙漠景区,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及戈壁,中国十大沙漠中新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第二位)、库木塔格沙漠(第九位)[7]三个,属于沙漠资源富集区域。借助独特的沙漠资源、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异域色彩的风土民情,把沙漠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打造新疆沙漠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新疆沙漠景区开发逐步完善,已开发出大漠观光、科考、探险、沙地运动和沙疗保健等项目[8]。在贯彻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下,全力规划投资将开启文化沙漠旅游的新篇章,对新疆经济发展、就业及百姓致富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新疆沙漠旅游产业开发将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时间维度看,新疆沙漠旅游产业开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2000—2010年初步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中度融合阶段。根据自治区《加快推进沙漠经济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到2025年,新疆要基本解决沙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有效投入不足、规模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突出问题[9]。
空间上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近60%。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形态奇特,沙漠四周形成独特的“沙海绿岛”景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动植物资源。库木塔格沙漠数百种沙漠植被遍布各个角落,是天然的荒漠景区,沙漠与城市泾渭分明又相生相伴。全疆现有26家景区以沙漠游为主题,有36个国家沙漠公园(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国家沙漠公园最多的省份(见表1、图1)。位于鄯善县的库木塔格沙漠国家公园是新疆最成熟的沙漠景区之一。2019年新疆沙漠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500多万次[9],2020年全疆实现文化和旅游项目总投资288.74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未来随着新疆铁路路网结构优化,城际铁路覆盖加快,各个景区之间的时间成本缩短,有利于沙漠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图1 新疆沙漠公园分布图局
表1 新疆沙漠旅游景点
新疆未来沙漠旅游重心是充分挖掘沙漠地区的潜在旅游资源,坚持景观性、人文性、体验性相结合,增强产业带动力,塑造新的旅游新业态标杆,实现“两线三圈”的布局(图2)。两条主要铁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北疆沙漠旅游圈、南疆沙漠旅游圈与东疆-罗布泊沙漠旅游圈。
图2 新疆沙漠旅游交通线路
当前新疆沙漠旅游研究还处于中度融合阶段,理论研究广度不够,视角单一。开发模式大多以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形象导向型及产品导向型为主,比较单一。沙漠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沙产业结合程度较低,拓展性不够,产业链延伸性较弱,产品附加值低,核心产业发展与景区不匹配,还未形成产业集聚化发展。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缺乏深层次生态旅游挖掘,大多以观光型为主,没有突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忽视了游客参与的重要性,很难吸引回头客,调动游客对于沙漠的向往。居民获取信息单一、自身技能掌握不够,参与旅游发展的较少,同时企业间的共享合作水平较低。如何有效地挖掘沙漠潜在的旅游资源仍需要不断探索。较为严峻的问题还存在于沙漠环境本身,沙漠生存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下,沙漠旅游景点开发成本高、保护难度大,受气候影响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较高且破损较快,保留时间较短,后续维修不同步存在滞后性。
新疆作为沙漠旅游资源富集区,如何进行产业化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基于文献研究和不同沙漠旅游景区的调查,参考相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三种新的沙漠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即生产参与型开发模式、绿色参与型开发模式及全民参与型开发模式(图3)。
图3 沙漠旅游产业三种开发模式
生产参与型开发模式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责优势,由政府牵动龙头企业,做大当地农业品牌,村民共同参与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沙漠旅游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新疆叶城县绿洲面积仅为22%,人均耕地不足0.3亩[11],曾经是南疆深度贫困县,通过政府扶持带动农民发展林果业,2018年建立新疆第三十六个沙漠公园,将沙漠旅游与核桃等种植产业相互联系,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但该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两者融合程度较低,旅游多样化元素不足,吸引力较弱,还未形成完整的沙漠旅游服务产业链。
绿色参与型开发模式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推进荒漠化治理,构建和谐的沙漠旅游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十三五”以来,新疆2 466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变景区,需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比如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位于鄯善县城南部,是我国第一个以沙漠地质地貌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名胜区。鄯善县将防沙治沙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治沙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序开发沙漠资源。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80万人次以上,旅游带动产业收入达2.5亿以上,并在持续增长中[12]。但这种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是高峰期人数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全民参与型沙漠旅游开发模式是指当地政府、旅游行业企业及当地村民个体形成良性循环网络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构建现代化旅游体系和全新发展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目前比较典型的有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开发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人村寨,在政府扶持和行业管理打造下,全村仍旧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与世隔绝,充满了神秘色彩。景区以罗布文化为底蕴,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突出民俗文化和探险旅游特色。村民以罗布人礼节、舞蹈和音乐吸引游客,宣传罗布人传统文化。但这种全民参与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吸引程度有限,旅游项目缺乏多样性,缺乏规划,管理比较混乱。
科学定位当地旅游实力,打造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沙漠旅游景点。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服务指导,推广农林业种植,延伸沙漠旅游产业链。培育农户成为产业参与者,增加旅游项目,提升沙漠旅游服务功能,用特色民族文化,提升旅游影响力。
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既能与环境相协调,又能体现独特的沙漠文化的旅游项目。借鉴内蒙古绿色沙漠旅游的成功经验,营造与旅游景区匹配的绿色屏障,既能防风固沙又能美化环境,将环境治理与沙漠旅游相融合,同时不断强化对居民与游客的沙漠环保教育,打造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路径,转变传统模式。
赋予居民话语权,拥有参与权,协助景区政策实施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及时调整策略,促使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当地旅游企业积极投资现代化通讯和智慧基础设施,打造沙漠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