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及其校本诠释

2023-02-11 21:27黄季平

黄季平

摘  要:

博雅教育强调整全发展、人性本位和社会关切。博雅教育有现实之需,倡导博雅教育恰逢其时。博雅教育在学校层面的落地,主张培养明事理、通情理、知人理的博雅儿童,在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中践行。

关键词:博雅教育;精神内核;学校课程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培育博雅儿童的农村小学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编号:A/D/202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博雅教育的古今之变

要了解博雅教育,首先应弄清它是怎么发展演变的,明白每个阶段的重要思想或阐述。

博雅教育理念可追溯至古希腊,它是面向真正的自由人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文雅和实用,其实就是博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博雅教育分化成了“七艺”。文艺复兴时期,当博雅教育传播到强调绅士教育的英国,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在19世纪的美国,博雅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纵观博雅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它从关注精英逐渐向大众、向平民转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强调实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

《诗经》中“雅者,正也”的“正”,就是强调品行。《论语》中的“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相当于中世纪博雅教育中的“七艺”。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博雅教育也是强调品行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的综合。近代,最早提出博雅教育的是蔡元培,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到了现代,博雅教育在大学里就是通识教育。[1]

二、博雅教育的精神之核

无论博雅教育的概念如何流变,其精神内核是恒定的,即强调整全发展、人性本位和社会关切。

一是强调整全发展。博雅教育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个性化和整体化的协调,关注人文与科学、实用与文雅、知识与德行的内在统一,即个体的整全发展。二是强调人性本位。博雅教育注重人性的解放和对自由、公正的追求,面向所有儿童——为了儿童,发展儿童。三是强调社会关切。文艺复兴时期,博雅教育强调人文性,后来又走向平民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主张把科学融入博雅教育中。可见,每个时代的社会问题都会在博雅教育的内涵中找到印记。博雅教育不是封闭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概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也会衍生出校本层面的独特诠释。所谓的校本化并不是随意化,而是在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建构独特的办学文化。[2]

三、博雅教育的现实之需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发起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PMP),将人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I型人才”,是指某一方面的专才;另一类称为“T型人才”,是指一专多能的人才。如果把博雅教育放在时代中考察,就会发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前工业社会的“I型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到了信息化社会,一技之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为人们不是做流水线上的作业,而是要参与到整个设计、合作和生产当中,此时就呼唤“T型人才”的出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家庭、工作等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应当面向未来。未来的工作状态,或可比拟为M型的工作状态,工作岗位不断变化,职业知识不断更新,就像“M”一样。单纯地拥有某一门学科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需求,需要有终身學习的能力。[3]

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进行时,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学生发展目标在不断地更新、完善。2014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分三个层面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进行解读,其实就是博雅文化所强调的博和雅的统一。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面临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综合品质,在属性上和博雅教育是相契合的。也就是说,现在倡导博雅教育恰逢其时,它是我们创造性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尝试。

四、博雅教育的校本之策

关于博雅教育在学校层面的落地,我们有自己的诠释——培养明事理、通情理、知人理的博雅儿童,着眼课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

明事理,主要是从“博”的层面而言,强调学会学习、知行合一。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两类课程的建设:一类是嵌入式的“学科活化课程”,另一类是独立式的“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学科活化课程”的实施路径包括:(1)学科渗透,即教学设计时结合自己的学科,把博雅文化要素渗透到教学目标中,把博雅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学科整合,即在博雅教育目标的观照下,重组学科内容结构,调整学科教学顺序,优化主题,重构单元。(3)学科拓展,即选取与博雅文化相关的主题,在学科内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科活化课程”中,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能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知识与能力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或根据经验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在活动中学会学习、知行合一。“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1)体验活动课程。这类课程将学校开展过的活动层次化、结构化,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展示、游历等方式获得体验和感悟。(2)社团活动课程。这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提升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还有社会化程度等。(3)探究活动课程。在这类课程中,要有任务单,要有评价,强调探究的过程,可用项目的方式开展。在“跨学科实践课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考与小组成员商讨编写活动提纲、自主设计开发社团活动课程,并运用相关资料推进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活动设计并进行二次活动。

通情理,主要是从“雅” 的个人层面而言,强调身心健康、志趣发展。学校紧紧依托健康素养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等来落实。健康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校园足球等课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类课程,基于儿童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传统和资源等因素而设置,有舞蹈、国画、铜管乐、锡剧等,关注学生的志趣发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情绪乐观、态度积极,能主动跟组员沟通。尤其是在“作品交流”活动中,学生不仅能自我评价,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兴致勃勃地发现美、创造美。

知人理,主要是从“雅”的社会层面而言,强调关爱他人、有社会担当。这个维度,学校主要借助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包含雅言教育、雅行训练、雅品养成。学校集家长、教师、学生的智慧确定“文小十大雅行”,“每周一个教育主题”。每月重点围绕一个好习惯展开“博雅”系列活动,开发德育课程,学中启智;开设“博雅德育微课程”,播放“德育课堂”和《航拍中国》,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知识、人文知识,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社会担当;对每周的红领巾广播进行改版,安排了《校园新闻》《知博行雅》《博学园地》《博艺天地》等栏目,充分围绕学校的博雅德育开展,深受学生喜欢。此外,学校精选“八礼四仪”的部分内容作为每月活动主题,如爱心、奉献、节俭、责任、感恩、诚信、尊师、民族精神、宽容、廉洁等,每月的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都围绕主题开展,做到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内容系统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学校还致力于在仪式教育中培育博雅儿童,如一年级“迈好入学第一步”入学教育,二年级“可爱的红领巾”入队教育,三年级“我是学校小主人”爱校教育,四年级“英雄激励我成长”理想信念教育,五年级“体验、感悟、成长”生活体验教育,六年级“感念师恩,感谢母校”感恩教育。全校性的仪式教育有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六一”表彰大会、国庆大合唱比赛等。每次活动都精心设计,让庄严神圣的仪式,规范、激励和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让他们在活动中涵育道德情感,升华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博雅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0.

[2] 陈罡.博雅精神  儿童世界——“博雅教育”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7(58):17

19.

[3] 张锦荣.造香文化培养博雅儿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 (7/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