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梅 王静 吕士银 王银秋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脑外科,连云港 222000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21 年为止,我国颅脑损伤发病率为30%~50%[1-2]。颅脑损伤由于低位脑干或丘脑下损伤,因此内分泌和神经体液失调,导致患者出现高代谢、高血糖及血管通透性改变和胃肠道功能改变的全身炎症症状,而肠梗阻、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及胃轻瘫等胃肠道功能不良为该种炎症最早期表现,基于此,在挽救生命和降低致残率基础上,开展避免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3-4]。传统护理以胃肠减压药物治疗为主,胃肠恢复时间缓慢,生活质量不佳。中医在治疗脾胃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辨证论治、标本兼治、适应证广等优点,而穴位贴敷可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可达到改善胃肠功能的目的[5]。本研究采用自制的中药贴敷方法,将大黄粉制成粉末,贴敷在患者对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同时取中脘穴、足三里穴进行艾灸,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使治疗过程标准化、简便、无创伤、舒适,患者和家属都能接受,其主要内容如下。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80 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1)纳入标准:①诊断依据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6]。②年龄>18周岁;③发生厌食、呕吐、腹胀等胃肠道功能症状且病情稳定者;④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5分。(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血管疾病者;②排斥穴位贴敷或艾灸者;③贴敷部位发生部分皮肤受损者;④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禁忌者;⑤合并精神疾患或难以配合治疗者。以随机数表法分入均等的两组,即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2.1.对照组 予以常规胃肠护理,为期2 周。(1)消化道减压:减轻胃肠道压力。颅脑损伤的患者术后需禁食或胃肠减压,在此期间可以服用一些促消化的药物,如莫沙必利。根据患者的消化情况,建议及时吃东西,如果不能吃东西,可以通过鼻饲来改善肠胃的功能。(2)用药护理。使用乳果糖护理,因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必须使用鼻饲药物。可以口服15~20 ml乳果糖,3 次∕d,维持剂量要将使用剂量调整到每天最多排2~3 次的软便,并且大便的酸碱度维持在5.0~5.5 之间。对需要鼻饲的患者,可以在2 次鼻饲间用药,确保药物按时、按量地流入消化道。如仍需减压,应于注射后30~60 min 内将该导管紧固。由于胃肠道自身免疫力较差,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尤其是局部排便,会造成肛周炎、会阴炎、泌尿系统的逆行感染,大便稀薄、次数多会造成肛周湿疹,因此平时要注意肛周的卫生,并要注意观察可能会出现的皮肤溃烂等问题。
2.2.观察组 予以艾灸、穴位贴敷,为期2 周。(1)艾灸:取中脘穴,足三里穴。护士将艾条插在艾灸盒子里固定好,然后点燃,使用艾条进行艾灸;每次20 min,2 次∕d,2 周1 个疗程,艾灸时要注意局部皮肤是否有过敏、烫伤等问题。(2)穴位贴敷:取大黄粉,加入甘油调成黏稠的膏状,制成一小团备用。将两侧神阙、气海、下巨虚穴位处皮肤清洁后,将其贴于穴位,持续4~6 h,1 次∕d,2 周1 个疗程。若出现过敏反应,立刻停止贴敷,并及时处理。
3.1.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等。
3.2.胃肠功能紊乱程度 于入院次日、入院2 周后评估以下几点。(1)恶心、呕吐程度。无(0 分):无恶心、呕吐;轻微(1 分):偶尔出现反胃;轻度(2 分):间或恶心、偶尔呕吐;严重(3 分):经常恶心,有时呕吐。(2)腹胀程度。无(0 分):无腹胀;轻度(1 分):患者有腹胀,但可忍受,没有明显的腹部症状;中等(2 分):有明显的腹胀,有明显的不适,体格检查发现有腹围增加;严重(3分):腹痛难忍,可伴有恶心和呼吸困难,并有显著的腹胀。(3)食欲减退程度。无(0 分):正常进食;轻度(1 分):摄入量<25.0%;中等(2 分):进食量下降25.0%~<50.0%;严重(3 分):进食量下降≥50.0%。其他症状如腹泻、便秘、肠鸣音减弱、腹痛,按有或没有分别记0分或1分。每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次评估。
3.3.生活质量 于入院次日、入院2 周后选择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本量表总分0~144 分,共计36 个项目,胃肠功能症状、情绪、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药物治疗,每条0~4 分,得分高则说明胃肠道生存质量高[7]。
以SPSS 26.0 展开统计学,GIQLI 评分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min,)
表2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min,)
注: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艾灸、穴位贴敷护理
入院次日,观察组在胃肠功能紊乱评分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 周后,胃肠功能紊乱总分低于入院次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次日、入院2周后胃肠功能紊乱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次日、入院2周后胃肠功能紊乱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艾灸、穴位贴敷护理
入院次日,观察组在GIQLI 评分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周后,GIQLI评分均高于入院次日,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次日、入院2周后GIQLI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次日、入院2周后GIQLI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艾灸、穴位贴敷护理;GIQLI为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主要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运动伤害等方面,颅脑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脑挫伤、颅内肿块而引起颅内压增高,诱发脑缺血、缺氧、水肿[8]。同时还会有血清氨基酸变化,增加颅脑兴奋性,引起神经毒性,造成以低氧为核心的恶性循环,严重损害大脑[9-10]。国内报道显示颅脑损伤后,患者脾胃气虚、脾胃不能消化、水谷不能腐熟、胃胀痛,出现食欲减退、反胃、口干舌燥,气在体内,则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降[11-12]。因此,出现腹胀、腹痛、大便不畅等,使得患者难以通过消化吸收营养,从而造成身体能量消耗、营养不良[13]。国外报道显示,在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管理策略需要注重营养与代谢优化,胃肠功能障碍不会引起器官损害,但会使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减弱,让患者的营养状态变差,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降低手术后生存质量[14-16]。因此,颅脑损伤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手术后出现腹胀是因为肾虚、气不能促进肠道的蠕动[17-19]。以经脉、穴位为载体、通路,有别于血管、血液,其电学性质较低、电容大、电位高,且有特殊的电学特性,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更为有利[20-22]。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合肠化滞、清热化湿的作用;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主治便秘、腹泻、食欲不佳、心悸虚烦等,中脘为任脉之要穴,属胃募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病症[23-25]。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大穴,主治脾胃、肠脏等疾病。气海为经穴名,属任脉,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主治腹痛、呕吐等[26-27]。结果显示,观察组胃肠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艾灸、贴敷调理下能缩减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蔡艳[28]报道显示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预后与本次结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可知中医调理其作用是温通经气、降逆止呕、理气消滞的作用,相较于传统护理而言,艾灸、贴敷对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好。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评分低于对照组,可见艾灸、贴敷调节护理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与薛莲等[29]报道不同时机艾灸在腹腔镜全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可知艾灸、贴敷通过穴位贴敷大黄粉,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联合穴位刺激下药效更易起到效用,消除呕吐等症状效用更为明显。观察组GIQLI 评分大于对照组,说明艾灸、贴敷能提高颅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潘玉倩[30]报道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提升生活质量一致。分析可知艾灸、贴敷是将中药或中药萃取物与合适的基质及∕或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而成的不同剂型,涂在人体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刺激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不良反应少、简单有效的特点,同时能调节人体消化功能,减轻胃肠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艾灸、贴敷调理能纠正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缩短胃肠恢复时间、提升生活质量。本研究样本量、观察指标等方面相对而言不为深入,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