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2023-02-10 23:14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高职

丁 爽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育才的重要任务,而“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同上文。,让学生通过学习,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同样承担着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任务。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思政一门学科的任务,它需要以各个基础学科为载体。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语文也应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

一、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任务。那么,弄清楚语文课程是否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条件,是开展此项工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的课程目标

语文的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3]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第5 页。的能力;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可见,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以塑造价值观、传承文化为主要任务。这就需要高职语文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文化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政有机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还应将思政教育理念应用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丰富学生的情感作为设计的重点,确保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能获得更高的人生感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5]马希琴:《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现代职业教育》2020 年第41 期,第126 页。

(二)语文的教学元素

高职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精神元素,构成了学生的思想基础;文学作品中涉及众多文化名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作为人文学科,思政与语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本所介绍的事件和人物向学生传达信息,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生成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很大一部分符合思政教育要求。可见,二者的教学元素具有通用性。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既可以作为文学范本,也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语文教学中涉及的社会学内容可以从艺术层面解读,也可以挖掘其思想道德层面的意义。因此,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思政元素,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采取更切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措施,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三)语文课改的方向

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处于较弱的教学地位,因此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强语文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需求。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高职语文把握课改方向、统领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保证高职语文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同时,“积极推进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6]尤小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探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 年第6 期,第88 页。可见,思政教育理念与高职语文课改的方向是一致的,二者相互融合,既符合高校课改的要求,又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发展。

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为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初步找到了方向。语文与思政同为人文学科,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无论是课程目标、教学元素,还是课改方向的要求,二者都有很多共通之处。可见,高职语文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条件,并且有着优势条件,应在融入的过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在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条件下,高职语文要怎样制定课程目标,才能将语文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既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又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工具性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7]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第1 页。,语文课程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要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人文性上,语文课程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8]同上书,第1 页。,语文课程以大量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同时,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9]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第1 页。,这是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文史哲类专业课程提出要求:“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 号)。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宗旨,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基于此,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应确立为:工具性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人文性上——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高职语文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当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1]同上文。因此,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应以语文课程本身为主体,在“语”和“文”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任务。

(一)挖掘文本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把价值观的塑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1.利用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家国情怀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家国情怀教育不是一纸空谈,不是一句说教,如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地传递给学生,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设置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如在讲授《苏武传》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问题: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学生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历史和政治知识,都能很清醒地从时代局限性来看待问题,肯定了苏武的民族气节。这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家国情怀的熏陶起到了重要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如今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偶有挫折,便一蹶不振。因此,教育还承担着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任务。如在讲授《老子四章》时,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理解错误,就很符合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不上进、自暴自弃。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争”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从正面相争,选取迂回的方式,真正的做到“争”。对于抽象的哲理,学生因缺乏生活阅历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为例,指出直接相争的弊端;再以微信通话占据主要通信市场为例,阐述“不争”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生道理,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3.借助流行元素,弘扬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典诗词,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古诗词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但以往的诗词教学中,介绍背景赏析意象,学生会觉得枯燥;一味地强制背诵,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单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语文教师不妨从学生喜好的艺术形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如讲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苏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精神,可以给学生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苏轼的生平,了解其儒释道相结合的人生思想,从而更好地体会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如讲授《诗经·采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人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可以给学生推荐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将两部作品进行类比,体会“哀而不伤”的美学特点。两部作品都是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大背景下,不回避这些小人物的思乡情和贪生怕死的一面,但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都能牺牲小我,为国家做出牺牲。如讲授元好问的《摸鱼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爱情的忠贞不渝,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可以让学生听一听“经典永流传”栏目播出的歌曲《情是何物》,在流行歌手的深情演唱中,体会作者借大雁殉情而抒发的对真挚爱情的讴歌。并通过此词,传递给学生新时代的爱情观。

(二)利用课前演讲提升思政意识

课前演讲是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还要关注社会人生,将自己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感悟和理解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从而用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人生。课前演讲在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不能只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了解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做一名有政治敏感性的公民,关注国家发展,关注人类命运。因此,高职语文可将社会新闻可纳入教学资源,以学生演讲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对国家、社会、民生的关注。大一刚入学时,提到演讲,学生多会选择“自信”“坚持”这类抽象的论题进行论述,选用的事实论据缺乏新颖性,远离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同龄人的共鸣,教育性也随之减弱。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规范下,经过半学期的演讲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关注社会新闻的习惯,演讲多取材新近发生的国内国际新闻,符合学生的关注点,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学生的演讲选材涵盖了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新闻热点,如疫情下的中国、美国警察暴力执法、澳大利亚大火、垃圾分类、台积电断供华为芯片、地摊经济、海底捞涨价、双十一理性消费、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战争、韩国N 房间事件、鲍毓明案、下调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年龄、太原男子虐猫事件、辽宁6 岁女童被虐、阅文集体改革、科比去世、孙杨事件、简自豪退赛、明星直播带货、上海名媛事件、高考公平性思考、女德班……这些事件都是当年的热点新闻,从选材中可以看出,学生已养成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由于演讲素材所选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选材具有及时性;这些事件都引起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具有关注度,更能激发学生表达观点的欲望。演讲训练的不止是学生的舞台展现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刚开始演讲训练时,学生演讲的内容多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上,缺乏自己观点的表述。经过教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掌握了基本的论证方法。在表达上,能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有理有据;在结构上,能做到正反对比,破立结合,使论证更严密;在效果上,能利用提问互动、肢体动作增强演讲效果。其他学生也能积极参与点评,形成观点的碰撞。演讲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透过事件的表象,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形成对事件多元的评价。以“疫情”这一话题为例,多数学生的立意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上,但也有很多学生看到了疫情背后所反映的现象,能深入思考疫情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子女中高考应不应该加分;疫情期间海底捞、西贝等餐饮涨价的思考;疫情期间房租上涨问题的思考;全球抗疫慈善演唱会的积极影响等。值得肯定的是,学生没有停留在我国抗击疫情的成果上沾沾自喜,在看到大国担当和全球一心的正面效果的同时,他们不回避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能理智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是思辨力提升的表现。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职学生刚刚成年,他们的心理年龄却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对事情的认知还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纠正。演讲环节中要发挥好教师的点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演讲的选题难免遇到敏感话题,对于此类话题,教师不应该强制杜绝,而应顺势引导,挖掘话题中积极正能量的因素。如个别学生谈到“同性恋”话题,总是很激动地表示支持,这个话题也会引起倾听学生的激烈响应。对此,教师不能否定这一选材,而是应当分析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原因:同性恋是一种冲破世俗观念的爱情模式,而学生又处于青春期,解放自我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对同性恋的关注与自身的心理特征是相一致的,随着年龄的成熟,对于此类敏感话题的关注度会下降,这就帮助学生认清了自己的心理特征,不会盲目支持或反对某类现象;同时,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宽容,对于与自己所在群体行为不一样的行为,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我们应给予宽容的态度,这一引导对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很多学生能在自己的演讲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有学生在谈到台积电断供华为芯片这一事件时,没有义愤填膺地谴责美国的技术制裁,而是能理智地认识到我国自主生产芯片技术上的不足,呼吁青少年不要盲目自信,只有从自我开始,努力奋斗,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同学在谈到上海名媛事件时,没有像广大网友一样指责这些拜金女的虚荣行为,而是反思不劳而获这种思想的源头和弊端。

(三)开展多元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要发挥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还应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寓教于乐,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1.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提升文学素养。为辅助教材内容的学习,适应时代育人的需求,每个学期,语文教师都应向学生推荐课外文学名著进行阅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名著的选择上,应当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相结合,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上,要以古典名著为主。如配合教材内容的《红楼梦》,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全书,在宝黛爱情的悲剧中,在封建家族的没落中体会曹雪芹的现实主义手法,品味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探索其中朦胧的民主主义理想。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从小人物的爱国情怀入手。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小说通过北平沦陷区小人物的命运来表现抗战的大背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小说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让学生明白了在抗战中反抗与顺从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当今文化上,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传递正能量的畅销书。如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却能从个人命运上升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抛开科幻元素,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亲情、友情上升到民族情,从个人利益上升到全人类利益。阅读之后,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反馈阅读成果。而读书笔记,不能只停留在复述作品内容,还要包含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谈艺术鉴赏,可以谈人物赏析,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结合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高职语文教学应更加突出实践性,力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施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实践,融入相关教学内容。”[12]胡婷婷:《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第80 页。高职校园里有着丰富的校园活动——演讲、诵读、征文活动都与语文学科息息相关,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应利用好这些活动,抓住活动的精神核心,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挖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爱国元素。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政治到经济,从科技到军事,都展现了中国的繁荣富强。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从时间上纵向展现祖国的发展变化,可以从空间上横向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最终将主题升华,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契机进行爱国教育。升旗仪式中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素材,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可以谈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还可以谈新时代青少年如何不负韶华、不负重托,如何实现报国的理想追求。组织演讲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等爱国纪念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情感输出,促进了学生思想进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化到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利用外出实践,树立学生文化自信。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校园里,还要深入挖掘校外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探访红色革命根据地,游览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将所见所闻与高职语文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北京城特有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文化。南锣鼓巷、后海等景点,是年轻人热衷的网红打卡地,学生在感受商业气息的同时,还可以深入胡同观察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实地体会北京人的精神风貌、语言特点,在实践中培养对乡土文化的热爱。高职语文教研室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任务,应组织推广普通话活动,带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推广普通话要走出校园进行宣讲,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储备的同时,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组织学生参观普通话体验馆,加深了学生对母语的认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传承的魅力,将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坚定了学生的红色基因,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三、结语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积极推进人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要以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自身思政教育的功能,坚持“文道并重”的原则,利用多种有效措施,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道德的协调发展,最终完成高职语文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