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课堂学习与课外知识运用拓展两者有效结合,能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外学习生活中使用英语范围狭小、频率低、资源少等问题,导致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下面,在认真分析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文本篇幅较长,不仅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话题,而且每一个话题的背后都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教师在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讲授单词、句型,片面地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这些就可以了;课堂教学局限于学生对语言表面信息的感知和提炼,没有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语言的学习需要主动交流,而不是被动的强加(袁彩红2020)。
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词汇和句型的操练,忽视了对语篇所表达的主题的分析和学习,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分解了语篇的整体性,造成学生在语篇的感知和理解上存在困难,使其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
“学句型—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但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停顿、升降调、连音、重读等技巧和方法知之甚少。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方式和过程的关注,仅仅在他们阅读后简单地进行检测性的问答和练习,过分关注结果的阅读及没有阅读技巧的指导,最终使其阅读兴趣和效率降低。这样的阅读训练缺少对学生思维方式和阅读方法的分析、指导和调控,没有把阅读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阅读能力的训练中。
农村小学生的英语课外读物少之又少,甚至只有一本教材。大部分学生只完成作业中的阅读练习,很少主动搜寻课外阅读资料。长此以往,学生出现词汇量不足,视野狭窄,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对阅读内容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高耗低效”等现象。
语言是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教学更应关注语言背后的本质,即如何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感,为学好语言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文本材料中提炼和获取所需信息。总之,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空间,丰富语言输入材料,在其阅读时进行技巧指导和帮助,最终提高其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的宗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读懂简易的英语读物,帮助其在不断的阅读尝试中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英语阅读语篇的篇幅增加,随之对其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阅读能力的发展越来越慢。阅读过程是认知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手段。英语阅读能力直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挂钩,是考查其学习能力的主要指标。
1.深入挖掘单元的主题意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不仅一单元一个专题,而且图文并茂,对话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境不仅能为语言发生提供特定的背景,而且能为语言交际提供外部环境。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不但兼具生活性、趣味性、情景性,而且真实、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陈蓉2020),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置身语言的世界,处处感受英语,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需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补充资料。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8 Birthdays 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西方人过生日的活动资料,一方面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剖析单元的主题意义,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提升其跨文化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故事学英语,将阅读变成“讲故事”和“谈故事”
巴斯(Buss)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对一些有意义、有一定条理和逻辑的事物的记忆效果更好。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些课文改编成小故事,有意识地融入深受学生欢迎的故事。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7 At the weekends 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彩图编故事,故事内容是几个同学周末通常做的事情。学生对故事表述的句型非常熟悉,在编写过程中,边看图边编写故事,轻松地掌握了阅读材料。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写的故事讲一讲,并在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指导其加上相应的动作。这样的读故事比直接读课文有趣多了。在这个写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极强,阅读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其阅读技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郑毅2018)。
1.理清脉络,吃透课文内涵,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其阅读技能的形成,包括单词、短语、语法等。例如,很多学生一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想再读下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教具等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然后借助挂图或多媒体,从视听入手,让他们整体感知语言材料,并通过判断、排序、连线、选择、填空等方式帮助其理清课文脉络,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使其熟悉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起来就会很容易了。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复述课文,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很有必要。小学生往往一遇到生词就束手无策,或者在第一时间查工具书。很多学生缺乏借助上下文理解词汇的能力,长此以往,逐渐产生“等、靠、要”的思想,阻碍了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借助上下文猜词游戏,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猜测词汇意思,有意识地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综合阅读能力。
2.借助配音或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和背诵能力,以便配合教师。然而,很多学生惧怕背诵。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将朗读、背诵融入声情并茂的配音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例如,教师可以用视频捕捉器把课文部分的对话录下来,然后插入幻灯片中,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配音;还可以拓展课外内容,在网上搜索一些适合学生的视频资料,指导他们进行配音练习。思维导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先初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课文有更详细的认识,然后把自己的理解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最后借助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复述,或者进行扩展和改编。这个过程其实是“读”“写”和“说”的完美结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听、说、读、写、看”五个学习技能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技能(教育部2022)。因为小学生刚学习英语时,不擅长阅读较长的语篇,也不能很好地剖析语篇所表达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其阅读方法的指导(丁宏2016)。
1.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开展课前五分钟的阅读训练活动
农村小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通常只在每周的英语课上学习英语。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做有趣的五分钟练习,即利用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的Daily report 环节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如读课文、讲故事、演讲等,让他们自由发挥;也可以借助周五英语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口语比赛。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说英语的机会。另外,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限时阅读,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阅读习惯的养成,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强化,以提升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身受益。
2.强化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盲目、毫无重点的,即使读完了,也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树立整体意识非常重要。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语篇结构、重难点有整体理解和把握,指导他们明确每篇阅读材料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带着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整体理解文章的含义。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所学内容进行扩展或改编
在学完阅读语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扩展或改编,这也是英语输出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其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5 Seasons 的Storytime 板块的小诗“In spring,it is warm.We fly kites.We go boating.In summer,it is hot.We go swimming.We eat ice cream.In autumn,it is cool.We have a picnic.We go climbing.In winter,it is cold.We make snowmen.We go skating.”时,教师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改编。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源”于课内,“流”向课外(教育部2022),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外延性拓展,将阅读的种子撒向学生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日常阅读积累和巩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习惯。
1.搭建更好的阅读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只有课堂和课外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学生课外使用英语频率低,课外阅读资料少的现象,导致其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高敏2007)。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的场所,如创新班级图书角,充实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绘本,让他们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语言知识;经常设计和组织英语阅读竞赛活动,及时评价和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并对阅读成果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课堂Daily Report 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演讲、表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创编英语小报等,推荐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阅读文本,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能不断地鞭策自己,挑战自我,自觉、主动开展课外阅读。
2.适当补充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其阅读量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习策略的目标描述:学生要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和其他课外读物(教育部2022)。因此,学生的阅读不应局限在课本上,而要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网站等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其阅读迁移能力和阅读再造能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的Hello Teddy 很有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积极模仿、交流,积累知识。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跟上兔子》小学英语分级绘本、《黑布林英语阅读》(小学c 级别1—6)、《大猫英语分级阅读》《种子英语分级阅读》(1—6)等,组织学生阅读,指导他们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定时定量阅读。另外,小学英语课外读物《英语角》版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诗歌、童谣、谜语、故事等,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真正将阅读延伸到生活中。
总之,英语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平时的积累,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英语阅读能力决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关注学生现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其阅读兴趣,为其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进行语言交际的机会和条件,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实践,从而提升其语言技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进而提高其整体语言素质。小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潜能很大,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与科研中不断探索,共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