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两国丧葬文化的对话

2023-02-10 10:47傅海峰杨亚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土葬火葬葬礼

傅海峰,杨亚萍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2.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

生死议题,作为永恒的人类探索核心,始终在历史文献中占据着突出地位。伴随历史的演变与文化的进步,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均赋予了生死独特的解读与诠释。从古代神话到当代哲学及宗教的洞察,生死观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的格局,进而导致了与之关联的丧葬制度的多样性。这些生死观与丧葬制度不仅揭示了人类对于生命、死亡及其宇宙意义的探索,也昭示了不同历史文化阶段对生死问题的特定诠释与应对策略。中国和波兰两国虽在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对于生死这一普世议题的探讨显现出某些相似性与交汇点。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其生死观深受儒、道、佛的影响;而波兰,作为中欧的一部分,它的生死观则深受基督教的熏陶。当这两种看似迥异的文化视角相遇,不仅看到了两国在生死观和丧葬制度上的多样性,更能探索到文化背后隐藏的人性共鸣和对宇宙、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

1 中波两国丧葬文化的理念发展及其对丧葬文化的影响

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丧葬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凭借其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深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共同熏陶。于是,关于生死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折射出历史与文化的多维复杂性,更展现了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解读维度。鉴于此,中华的丧葬习俗和制度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思想体系的鲜明指引。

为了对此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首先剖析那些历史上起到核心作用的思想流派,以及在其催化下形成的相关丧葬实务。

1.1.1 儒、释、道等思想对中国丧葬制度理念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的丧葬观念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据核心地位,儒家注重家族礼仪。因此为丧葬制度赋予了严格的道德和礼节规范,从而使之充满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1]。丧葬制度中,也充分强调了家族观念,尤其是对孝道的尊重。儒家强调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及秩序,丧葬仪式通常按照礼仪规范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在其去世后的丧葬礼节中显得尤为突出[2]。

道家把生死视为自然之道,死亡不过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环节。《道德经》中提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认为人们不应恐惧死亡,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在丧葬上,道家更注重身后事的简单和自然,反对过分的奢华和铺张。有些道家观念也强调与先祖的沟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佛教把生死看作轮回的一部分。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的开始。人们应追求解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因此,对于生死,佛家认为人们应该淡化执着,追求心灵的超脱。

法家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律。随着古代国家对于丧葬礼制的规定,法家思想为丧葬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化和标准化。法家主张简化葬礼,反对奢侈浪费,这也影响了部分时代的丧葬礼仪,特别是在法家思想盛行的秦汉时期。

1.1.2 儒、释、道等思想对丧葬制度仪式的影响

受上述各种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多元思想影响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丧葬礼仪的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葬礼的复杂性。儒家注重仪式感,认为丧葬是对先人的最后尊重,因此丧葬制度往往细致且层次分明。停丧、出殡、安葬、祭祀等各个环节,均有固定的礼仪要求。除此之外,葬礼中可能包含一些与自然元素相关的仪式,比如放生、种树等,这源于道家的思想,重视和尊重遗体及遗体的整体性,对殡葬有其独特的看法和要求。丧葬仪式中常有超度亡魂、持咒祈福的环节,以期望死者得以超生,这是佛教理念的体现。

墓地的选择与建设。儒家认为,选择一个风水地理良好、环境优美的墓地,是为了确保逝者得到安宁。此外,墓地的建设,如封土、石碑和墓道等,也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有些道教徒则会选择葬身在山中或其他被视为有利于修道的地方,通常为环境优美的宁静之地。

墓志铭与碑文。为了铭记和颂扬死者的一生,墓地常设有墓志铭或碑文,详述其生平事迹、德行及家族关系,这是为了保留死者在后代中的记忆,凸显死者及其家族的荣誉,有助于家族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是儒家思想在丧葬礼仪中的体现。

祭祀活动。儒家观念为丧葬制度提供了严格的道德和礼节规范,定期的祭祀如清明节扫墓、冬至祭祖被视为孝道的体现,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节日,使得这些活动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3],其中 “三年丧期” 的观念更是凸显了对逝者的深情厚谊和对死亡的尊重。

丧期的礼制。根据儒家教诲,丧期间亲属须遵循严格的礼仪,如特定的服饰、生活习惯的限制等[4],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家庭成员还需要遵守一些禁忌,例如,在服丧期间,他们不能剪头发或剃须,也不能参加喜庆的场合或穿着鲜艳的衣服。这些禁忌不仅表达了他们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也显示了他们对孝道传统的重视。

处理遗体的方式。传统的方式一般为土葬,但是佛教提倡简朴、避免过多的红尘纷扰,因此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埋葬往往选择火葬,葬礼也非常简单,更注重心灵的净化与放下。由于地理和文化、风俗等的差异,一些地方还形成了与其地理环境相结合得非常有特色的丧葬方式,如水葬和海葬等[5]。

中国的丧葬制度反映了国家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岛屿和沿海地区,海葬更受欢迎,它与人们与海的深厚联系相吻合。在某些地方,树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土葬则为死者提供了一块 “永恒的家”。这些方式既是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也是对当地信仰和风俗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虽然某些丧葬习惯和仪式已有所改变,但儒家对生死、尊重和纪念的核心观念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文化。

1.2 波兰丧葬制度的理念源头及其对丧葬文化的影响

相较于中国丧葬制度所展现的多元影响,欧洲国家的丧葬制度与演变主要受到宗教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宗教的三次演变为时间轴,波兰的丧葬文化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古代部落时期、基督教时期、天主教时期。

1.2.1 不同时期的宗教理念对丧葬理念的影响

古代部落时期。波兰地区早期的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受基督教教化之前的古代部落时期,大概在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1 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习俗受到多神教信仰的影响,人们崇拜各种神祇,这些神祇多半与自然和季节有关,如太阳神、大地女神、火神、死神等,死亡被认为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与生命的起源和结束有关。在多神教信仰下,丧葬仪式通常伴随着各种祭品和仪式,祭品包括食物、饮料、珠宝和武器等物品,以供奉神祇和安抚死者的灵魂[6];仪式通常由宗教领袖主持,亲友和社区成员通常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悼。这个时期的习俗反映了波兰早期居民与自然和神祇的深刻联系,以及对死亡和丧葬的独特观念。

基督教时期。公元1—5 世纪,是波兰传统理念与基督教新理念的冲突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形成及在欧洲的迅速发展,波兰早期的传统丧葬习俗与新的宗教框架从一开始就经历着土葬与火葬之争。基督教《旧约》规定人死后不能火葬,必须土葬。所以,后世基督教要求人们按照耶稣的下葬方法下葬,否则无法等到日后的复活。对基督徒来说,古斯拉夫人的民间信仰或宗教属于异教,他们火葬的葬俗是绝不被基督教所接受的。公元5 世纪到8 世纪,基督教已经成为波兰的主要宗教,其宗教理念及其对丧葬的要求逐渐开始取代波兰早期的传统丧葬习俗。公元785 年,查理曼大帝与基督教会一起制定了法律,用法律的形式彻底禁止了火葬。其辖下的地区也都只能遵从这项法律。

天主教时期。大约是公元966 年(公元395 年,东西罗马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966 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皈依天主教,波兰也成为天主教国家)至16 世纪,这个时期经历了火葬与土葬的动荡,但最终确立了土葬的形式。在天主教强大势力的影响下,波兰摒弃原有的火葬,采用土葬。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内,波兰天主教会严守梵蒂冈教廷的规定:凡是天主教徒,必须土葬,禁止火葬[7]。14—16 世纪,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与传播也给波兰的丧葬理念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性,葬礼与墓碑的设计一定要既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也要体现人文主义的审美。同时,人文主义强调文学和教育,在碑文的内容上,要求以文学的形式纪念死者的生平。

1.2.2 不同时期的宗教理念对丧葬制度的影响

古代部落时期的古斯拉夫人死后采用火葬,他们把尸体连同死者最好的衣服、珠宝、钱和日常用品,甚至武器等一起放到木堆上燃烧,然后把骨灰或是残骨收集起来,埋葬到土地里,有时也会在死者的骨灰冢上留下封土。这种习俗持续了几千年,火葬可能是一种与太阳有关的葬礼。通过火葬的形式,将死者还给神灵,使他们的灵魂可以与自然及神灵沟通和融合。这是因为古斯拉夫人笃信来生,而他们认为火具有清洁能力,可以让灵魂穿过水或泥土,找到正确的通往来世的道路。人们相信,在游走40 天后,灵魂会越过大河,然后加入先祖的灵魂集体。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时期,灵魂有机会返回家园。火是不同世界之间的联系,只有火,才能保证人类灵魂在恶魔主宰的水中安全通过,得以与家人相聚[8]。

基督教时期的波兰经历了传统理念与新基督理念的冲突与融合,其丧葬制度经过多年的磨合,最终还是基督教的理念占了上风,其丧葬方式开始呈现出典型的基督教特点:

土葬取代火葬:基督教信仰要求信徒采用土葬作为合适的丧葬方式,这与古斯拉夫人的火葬习俗产生了冲突。因此,除此之外,葬礼的仪式也呈现出鲜明的新特点: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神父或牧师的祈祷和仪式,以抚慰悲伤的家人和亲友。这些仪式强调信徒的复活和来世,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一致。

墓地和墓碑:墓地变得更加重要,它们通常位于教堂附近。墓地上经常有墓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出生日期、死亡日期及宗教图案。墓碑和墓地成为家族和个人历史的一部分。

基督教节日:基督教的节日和仪式,如复活节和圣诞节,通常与丧葬有关。在这些时候,人们通常会前往墓地祈祷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神职人员的角色:基督教时期,神职人员如牧师或神父在丧葬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主持仪式、抚慰逝者的家庭,以及确保仪式与基督教教义一致等。

天主教时期更进一步巩固了土葬的地位,并更加关注死者,强调复活的信仰,丧葬制度保持了几乎与基督教时期相同的特点。作为欧洲仅有的几个几乎全民皆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丧葬习俗无疑深受天主教教义及仪式的塑造。宗教与葬俗之间的紧密联系,穿越时空持续不断。人类有目的的埋葬行为,特别是带有坟墓的埋葬行为,可能是发现的最早宗教活动之一,这可能意味着 “对超越日常生活的死者的关注”[9],其本质的含义就是:这个时期的丧葬仪式中更加强调死者的灵魂会在来世复活并得到拯救。

1.3 中波现代思想理念及其对丧葬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的加速,现代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开放和实际,对于死亡的认知更加理性,对于后世的关注也逐渐转向了对现世的关心和珍视。中波两国传统的丧葬制度与理念都受到这些新理念的巨大冲击,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中国,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一些传统的葬礼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简化或环保的方式取代。葬礼的仪式从复杂的形式转变为现在的追悼会上亲戚好友会送上鲜花或者鞠躬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与怀念、专业的机构会负责与葬礼相关的各种事宜、网上祭祀等。出于环保的考虑,火葬的方式逐渐普及,但由于多民族的特点,多样化的丧葬方式都受到尊重。

在波兰,葬礼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波兰经历了多次天主教与异教、天主教与世俗葬俗的多次冲突与融合,但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命的关照也在与时俱进。宗教的影响力逐渐瓦解,现代医学参与到葬礼过程中,死亡一般不发生在家中,而是在医院,专门的殡葬公司负责入殓、埋葬等环节,教会的职责只限于弥撒和祈祷等纯宗教内容。世俗化的葬礼有时甚至完全把宗教排除在外,常常含有与天主教葬礼 “示威” 的意味[10]。全程无任何宗教内容参与,只是死者家庭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个性化的葬礼。这种葬礼只关注逝者及其家庭的精神、审美和价值观需求,不再以宗教理念为指引。

丧葬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整体演变。现代的丧葬文化虽然简化了程序,减少了宗教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只有一个核心: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尊重和对先人的纪念。无论是扫墓、祭祀还是其他纪念仪式,都表达了对死者的怀念和对生命永恒循环的认知。

2 中波丧葬文化的对比及其研究意义

2.1 中波传统丧葬制度的异同对比

从上文的对比来看,中波传统丧葬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异同,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点:

(1)丧葬仪式的理念不同。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综合了中国儒家、佛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影响,突出了家族伦理、孝道观念、轮回观念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波兰的丧葬制度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宗教影响,都强调了复活和天堂的信仰。这一差异在丧葬仪式中突显出不同的仪式和信仰。

(2)丧葬仪式的形式不同。中国传统丧葬制度包括祭拜祖先、超度亡魂、放生等仪式。波兰传统丧葬制度包括弥撒、墓地探访、墓碑装饰等仪式。该差异体现了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利用不同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3)丧葬地点和方式。中国传统丧葬制度包括土葬、火葬及将骨灰安放于祖坟等不同的葬礼方式。相比之下,波兰的传统丧葬制度通常以土葬为主,突显对逝者的尊敬。该差异体现了两国人民对土地的认知不同。

(4)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和波兰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其丧葬制度的发展。中波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基本都有宗教对丧葬制度的影响。

2.2 研究中波两国丧葬文化的现实意义

人类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10 万年前。但不管是土葬、火葬、水葬、树葬,还是天葬、海葬等,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对死者的纪念和对死后世界的某种期望或想象。虽然跨越了千万年的历史,跨越了地理与宗教,但是人类对于生死的关注与探索从未停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宗教背景都为生死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读。但深入其核,都在试图解答同样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如何为生命和死亡赋予意义?

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虽然背后的思想观念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所有的丧葬制度和仪式都试图回应同一个基本的人类需求:对死亡的认知、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未知的敬畏。不同文化和宗教可能会为生死提供不同的解释,但所有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死亡是什么?它对生活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在面对死亡时找到意义?

因此,无论是仪式的繁重与简朴,还是葬俗的传统与创新,背后的核心始终都是人类对于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深深关注和不断探索。这种普遍的探索推动了各种文化和传统在处理死亡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仪式,但它们都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慰、一种理解及一种与永恒相连的方式。

这种普遍的人类关注,不仅是对死亡本身的困惑,更是对生命意义、人的存在和宇宙中的位置的不断追问。尽管答案可能因时代、文化和信仰而异,但这种对生死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始终都是人类共有的经验,也是连接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一个共同纽带。

古往今来,不管葬礼的形式怎样变化,人类葬礼的核心内涵都没有变,那就是对亲人、先祖的无限缅怀与眷恋,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些仪式都表达了一个核心理念: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或转变,它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结束语

生死议题作为一个跨文化、跨时代的主题,凝聚着人类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首先,尽管各种文化和宗教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死解读方式,它们共同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真谛和死后命运的持续探索。其次,这不仅是对终结的思考,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人类对于自我、对于生命的意义,以及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深入反思。最后,这种普遍存在的对生死的关注,实际上建立了文化与时代间的桥梁,它强烈地提示人们,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生与死的反思都是普世的人类经验。这种普世性的共鸣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人们理解,对生死的思考不仅深化了文化的内涵,还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铺设了桥梁。这一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考模式,更能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研究的意义尤为重大。笔者由于职业职责,多次被派往波兰,因此得以有机会深入了解波兰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也对波兰文化与其丧葬习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波兰的丧葬文化,挖掘两国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旨在随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东西方在文化交流能产生更多有益的碰撞与融合,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共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启示。

猜你喜欢
土葬火葬葬礼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绝望的沙子
一抔土
宋朝盛行火葬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