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江苏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及文化传承

2023-02-10 10:47王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中文学校华文华侨

王娟

(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从中国近代华人移民历史来看,早期华侨在海外的发展受限较多,一般从事修路、开矿、种植等重体力劳动,或者从事洗衣、餐馆等低利润的华人传统行业。究其原因:其一,早期出国华人往往受制于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自身语言能力无法从事专业领域;其二,早期华人在国外基本都会遭遇较为严苛的移民法律和种族歧视问题,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19 世纪20 年代初,许多江苏籍华侨华人移居海外,他们为了使华侨后代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自发创办华侨学校,江苏华文教育由此起步。20 世纪30 年代,随着大量知识分子移居海外,华文教育走向鼎盛时期。二战结束后,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华文教育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新移民群体出现,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期,江苏华侨华人兴办的华文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他们一方面积极兴办华文学校,培养人才,传承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在专业领域孜孜进取,通过交流互鉴,化解文明隔阂,弘扬中华文化。

1 近代以来江苏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概况

华文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1]。近代以来江苏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1 晚清时期江苏海外华文教育的兴起

海外华文教育起源于17 世纪,主要由福建籍和广东籍华侨华人发起。而江苏籍华侨华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时间较晚,华文教育的历史也较为短暂。资料显示,江苏籍华侨华人直到20 世纪初才开始依托“江苏同乡会” 等社团发展自己的华文教育。1903 年江苏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江苏同乡会”,下设教育部门。由于当时的华侨华人群体以留学生为主,因此该教育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留日学生,职责是帮扶、指导和担保会员在日本的学习[2]。此外,在日本横滨等地,江苏籍、浙江籍和江西籍华侨华人成立的 “三江公所” 也从社团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兴办华文教育[3]。从总体上看,当时江苏籍华侨华人创办的教育机构数量较少,影响力十分有限。与民间华文教育不同,江苏的官办华文教育成绩突出,在近代江苏,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官办华文学校暨南学堂。基于 “血统” 原则,晚清和民国政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当时,他们一方面在海外建立大清侨民学堂、中华侨民学堂等;另一方面在国内开办归侨学校,帮助海外华侨子女回国接受语言和文化教育。在众多归侨学校中,清政府1906 年在南京薛家巷创立的暨南学堂最为著名。

1.2 民国时期江苏海外华文教育的初步发展

20 世纪20 年代,江苏籍华工开始移民日本,1922 年成立 “留日中华劳动同胞共济会”,其中江苏籍华侨马伯援是早期的21 名委员之一。共济会在东京大岛町设立华工夜校,教授华工基本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在日本的谋生能力[4]。1919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立的 “里约中华会馆” 中有不少江苏籍华侨华人。该社团建立了华文学校,招收会员子入学,其中不乏海外江苏人。北洋政府时期,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1878—1965 年)曾被派遣对南洋华文教育问题进行调查。黄炎培在实地考察了南洋英、荷属殖民地后,提交《南洋华侨教育商输书》,对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他将华文教育的重要程度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指出 “海外华侨子弟多受一分教育,即国民加高一分人格,国家增进一分地位”[5]。为此,他建议为海外华文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发展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呼吁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对华文教育的研究等。受到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黄炎培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他关于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呼声及提出的发展路径为后世提供了参考。苏州籍华侨张慧琴在20 世纪40 年代任教于大阪中华学校[6],传承和延续了日本的华文教育传统。

1.3 战后江苏海外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二战后,尤其20 世纪50—60 年代东南亚国家开始排斥和限制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在这些国家被迫停办。改革开放后,华人移民数量不断增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汉语热” 兴起,进入华文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华文教育的内容更加多元化,甚至可以作为助力职业发展的手段。新型的华侨学校不断出现,其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华文学校数量增长较快。江苏作为经济和文化强省,在海外华文教育中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华文教育家和华文学校。

在欧洲,德国华人张丽华1995 年创建的慕尼黑市巴伐利亚中文中心学校(简称慕尼黑华文学校)较有代表性。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除了教授中文外,还开设中国民族舞蹈、中国歌曲、中国地理和中国诗词等课程[7]。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成为德国南部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中文学校,就读学生700 余人,教师40 余名。南京籍女教育家李阿平20 世纪90 年代在法兰克福创办的华茵中文学校是当地最大的中文学校。经过25 年的发展,该校大约有600 名学生、40位老师。为了促进教育多元化,她还在法兰克福开办了一家中德双语全日制幼儿园。在北美,随着大量的华侨华人前往美国定居、工作、留学,催生了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希望中文学校和坦佩中文学校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1993 年,无锡籍华侨倪涛与多位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了一所中文学校,起名 “希望中文学校”,这是美国第一家以简体字教授汉语的中文学校。1994 年5 月,倪涛联合美国其他十几所中文学校发出倡议:建立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协会现在有500 余所会员学校,几乎涵盖美国大中城市。1995 年2 月,聚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江苏籍华侨华人召开江苏同乡会活动,经提议发展华文教育成为该会的共识。在江苏籍华商的支持下,同乡会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合作,共同创办了坦佩中文学校[8]。该校的成立改变了美国华文学校多由广东籍华侨华人开办的局面。可见,这一时期欧美地区华文学校发展速度快、质量高。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和经贸关系日益紧密,欧洲和北美成为华文教育发展最快速的地区。

2 近代以来江苏华侨华人在华文教育中的历史贡献

2.1 积极兴办海外华文教育

江苏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不仅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美国,南京籍华人帅致若1991 年赴美,后任亚利桑那州希望中文学校校长,同时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希望中文学校顾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荣誉会长。由于在发展华文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她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签署的 “教育杰出贡献奖”;在欧洲,江苏籍华侨王杰2001 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立了中文学校。王杰1979—1983 年曾在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别称 “汉园”)求学,他在德国创立中文学校后,将学校命名为 “汉园中文学校”。经过20 年的发展,此校发展成正规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全课程中文学校,也是德国最大的中文学校。2016 年在汉园中文学校的倡议下,由杜塞尔多夫市政府青少年局出资、该校协办的全德首个中德双语教学公立幼儿园建成,从此中文教育正式进入了德国的主流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华文教育在德国的发展。目前在校学中文的学生有820 余人[9]。在挪威,盐城籍华侨许祥明于2016 年创立挪威中文学校Sta-vanger 分校,努力推广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使当地中断多年的中文学校得以继续。在澳大利亚,无锡籍华人孙浩良1995 年创办新金山中文学校,学生很快达到500人。原籍镇江的陈杨国生,1993 年受中国教育部汉办委托建立了澳洲第一个汉语水平考试中心。1994年完成亚洲语言的统一课程设置。后该系发展到20多个语种,成为当时亚太地区最大的翻译教学基地。

2.2 密切加强海外华文学校与江苏教育的联系

江苏省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海外华文学校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江苏学校的合作交流。一方面,通过访问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2011 年,全美中文学校协会访华团在会长廖启红的带领下访问了南京游府西街小学,了解汉语国际推广试验部的情况,实现海外侨界资源与江苏资源的对接[10]。另一方面,海外华文学校依托江苏省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各类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江苏省启动中国书画工程服务海外华文学校活动,聘请国内著名艺术家开设线上课堂,方便世界各地的华人接触到国内顶尖艺术名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承[11]。在美国,南京籍华文教育家徐净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与江苏省侨联和南京市侨联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为坦帕湾中文学校、佛罗里达中华文化中心开设线上互动课程,把江苏的文化推广到坦帕湾当地,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12]。

2.3 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教育融入主流教育体系

在一些国家,中文教育逐步融入欧美国家的国民教育与考试体系之中,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多国也将中文确定为“高考”(即大学入学考试) 的外语科目。资料显示,1988 年以前,美国几乎没有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到了2009 年美国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超过4 000 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4 万人[13]。许多江苏籍华侨华人在华文学校担任中文教师,在工作中推动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苏州常熟的刘芳2006 年移居英国,在苏格兰东丹顿巴郡圣尼年斯中学担任中文教师。她将中国历史、戏剧、服饰、舞蹈、漫画、歌曲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优异的教学成绩成为 “终身教师”,获评苏格兰教育局评选的 “最佳新教师”,被媒体赞誉为 “真正的中英文化使者”[14]。由此可见,随着华文教育融入各国主流教育体系,海外华文教育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华侨华人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其努力也将推动中文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水平进步提高。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 “留根工程”“希望工程”。一代一代华文教育家通过推广汉语教学,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在此过程中,江苏籍华侨华人也充分挖掘了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 江苏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江苏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气息浓郁,可供发掘和传承的文学和文化资源都极为丰富,为江苏华侨华人在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他们积极发掘江苏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加以传播,提升了江苏国际知名度,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1 文学艺术的传播及弘扬

在国际文坛中,不乏江苏籍的海外名家,作品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又在异国他乡的土壤上成长。其中,张纯如是江苏华侨华人文学家的杰出代表,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多部充满正义的作品,被称为 “正义使者”。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1968 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张纯如出版了英文版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暴行》),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以血淋淋的确凿证据让世界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南京暴行》是第一部英语国家详细记载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发轰动。该书连续5 个月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先后印刷12 次、30 多万册[15]。美国《新闻周刊》曾评价该书“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16]。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也称 “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该书使美国主流社会真正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真相,也衍生出一系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外文文艺作品。她的存世作品还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美国华裔史录》。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涌现出许多的知名艺术家。不少艺术家旅居海外,用充满创造力的艺术作品介绍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国,成为中外文明互学互鉴的推动者。早期,淮安籍旅法雕塑家滑田友注重中西技法的结合,创作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自信和尊重,将中国的 “气韵生动” 等传统技法运用到雕塑作品中[17]。扬州籍女画家潘玉良(原名张玉良)1920 年随吴稚晖赴法国入中法大学,融合中外绘画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在艺术上卓有成就,被称为 “东方杰出女画家”,在国际画坛影响深远。苏州籍书画家和收藏家王已千,1947 年赴美国学习西方绘画,在美期间一边从事艺术创作,一边进行中国画收藏和宣传工作,利用美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艺术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将中国书画介绍给世界,引发“王已千效应”[18],提高了中国书画在美国艺术界的地位。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无锡籍画家程及和苏州籍建筑艺术家贝聿铭开始在世界艺术界崭露头角,1965 年,程及凭借超凡的艺术成就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院终身院士。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祖籍江苏苏州,他秉承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思想[19],将中国风格融入现代派建筑之中,打造了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一系列建筑精品,被誉为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江苏籍艺术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在美术、音乐和戏曲、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了解江苏的窗口。在音乐方面,祖籍常州的周文中、扬州籍旅美音乐家季家锦、旅法扬州籍音乐家袁晨星等搭建江苏与世界艺术文化发展交流的平台,让西方更加了解江苏悠久的文化和地方特色艺术。在绘画方面,江苏籍华侨华人能人辈出,泰州籍旅美画家曹俊、扬州籍美国艺术家朱晨光、扬州籍旅加画家杨沛、连云港籍旅日华人陈允陆、徐州籍艺术家翟优、祖籍南通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等,融合中西,博采众长,以不同的方式将把中国传统绘画介绍到国际舞台。在书法方面,南京籍华人刘洪友1988 年移民日本,同年在日建立 “中国书法学院”,通过书法交流,为促进日中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戏剧方面,出生于江苏南京的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是目前活跃在日本的知名男旦演员,在日本声望较高,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在服装设计方面,祖籍江苏徐州的美籍华裔服装设计师王薇薇以设计高级婚纱礼服和晚礼服而闻名,2005 年获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CFDA)颁发的 “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师奖”[20]。

3.2 汉语语言研究及推广

在汉语研究和推广方面,常州籍语言学家赵元任为海外汉语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元任1910 年受庚子赔款资助留学美国,1920 年回国后赴清华大学任教,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 “清华四大导师”。1938 年定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教授汉语,并在1945 年担任美国语言学学会会长,成为该学会历史上第一位非白人会长[21]。他用英文撰写的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针对美国人的语言习惯和学习特点对汉语的口语和语法进行解释,对推广国际汉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22]。后出版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体现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苏州吴江籍旅美华人柳无忌是民主爱国人士柳亚子之子。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旅居美国,历任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创建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获美国孔子学研究奖,为汉语在美国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祖籍苏州的夏志清在美国从事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有英文版《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等。

3.3 中医药学的研究及推广

江苏籍华侨华人在中医传统医学的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江籍华人王爵荣1951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旅居越南行医,曾任越南卫生部顾问、越南国际青商会主席、国际青商会亚洲区主席、中正医院董事长,推动了中医在东南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医药在欧洲各国逐渐获得较高程度的认可,这与华侨华人的积极推广是密不可分的。陈震是较早在欧洲开展中医院业务的江苏籍华侨华人。1988 年他参与中国与匈牙利的中医合作项目,搭乘 “东方快车” 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开始在中东欧地区推广中医药。开始的小诊所,经过30 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该集团的300 多个产品获得了自由销售许可证,并在欧洲17个国家申请了90 项专利。在救治病人之外,陈震也积极向当地社会推广中医药。他将中医诊疗方案翻译成匈牙利语,并将匈牙利崇尚自然的保健疗法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匈牙利本土草药与中医中草药进行了融合,建立起欧洲唯一一家符合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天然药物制药厂,并推动了中医药在匈牙利成功立法[23]。常州籍旅英华人汤淑兰1991 年定居英国,1993 年在曼彻斯特开办中医诊所。她白天在诊所工作,晚上则开设中医课程,改善了英国 “针灸课程多,中医药课程少”[24]的局面。为了在英国弘扬中医,她主编或参编《中成药手册》《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妇科学》等中英文书籍,为中医在英国的传播和推广作出贡献。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5]。借助华侨华人的推广,中医及中医院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在欧美等世界各国出现了 “中医热”[26]。

3.4 中国饮食和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江苏饮食文化方面,发源于淮安和扬州一带的菜系被称为 “淮扬菜系”,因制作精细、极具风味特色而成为我国的 “国宴菜”[27]。2019 年和2021 年,扬州和淮安两座城市又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 的称号,进一步提高了 “淮扬菜” 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批旅居海外的江苏籍美食家不遗余力地传播 “淮扬菜”,并以美食为名片弘扬江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成效。扬州籍旅日美食家居长龙早在1988 年便前往日本传播 “淮扬菜”,通过 “扬州厨房” 和 “淮扬名菜特别赏味会” 等活动提高了 “淮扬菜” 在日本的知名度。新加坡扬州籍华人黄钰祥在20 世纪90 年代创立了 “大通旅游机构” 和“新加坡超级旅游集团” 等,并在2014 年与扬子江集团接洽后在新加坡开设冶春茶社分店,已经成为当地人品尝淮扬菜的首选餐厅,为淮扬菜在东南亚的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州籍的美国华人程正昌将“淮扬菜系” 进行产业化开发,创立了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 “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拥有2 000 多家餐厅、3 万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近人民币200 亿元,为 “淮扬菜” 在国外打造创新餐厅、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中华武术方面,江苏籍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国武术及其文化方面也作出了贡献。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无锡宜兴的费玉樑出生于武术世家,1985 年赴欧洲传播武术,1988 年在荷兰建立了第一家武馆。“从1986 年至今,费玉樑指导了近3 万名弟子,大部分都是洋弟子”。在费玉樑的推动下,1996 年武术被正式纳入荷兰国家运动项目,由他担任武术队总教练。在费玉樑的努力下,武术成为西方国家民众认识中国的窗口,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近代江苏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的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史。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们迎来了 “汉语热” 和 “中国热”的好时期,江苏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应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使命,坚守传承中华文明内涵,坚持文化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消除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江苏人文历史悠久,江苏籍华侨华人依托文学、美食、艺术和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凝聚侨心、增强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中文学校华文华侨
一个心愿成真,他花了三十年——访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创办人兼校长李复新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澳大利亚中文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中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