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2023-02-10 10:47唐衡璇冯凤举陈建国郭松唐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2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文旅

唐衡璇,冯凤举,陈建国,郭松,唐琳

(1.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2.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从1987 年至2003 年,我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和 “中国特色艺术之乡” 共有486 个[1]。2007 年至2008 年,为规范命名和管理,原文化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开展了命名工作。截至2023 年,全国共命名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 511 个[2]。

纵观近年来我国关于民间艺术的研究文献,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民间艺术生活性视角来探寻民间艺术的逻辑性,民间艺术融入性审美包含三重逻辑,即 “用”“美” 一体的本源逻辑、化“风” 为 “俗” 的生成逻辑和返 “朴” 归“真” 的实践逻辑[3];二是探析新时期民间艺术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交融与创新实践[4];三是以文化消费视角切入,探析民间艺术的旅游资源化[5];四是在设计观视角下,认为中国民间艺术为现代设计注入新活力,民间艺术是现代设计的创作源泉[6]。

张道一教授认为:“民艺” 按照汉语的概念,可以被解释成 “民间艺术”“民间工艺” 和 “民间技艺”。“民间艺术”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艺术可泛指民间的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的总和,狭义的民间艺术则专指民间美术[7]。民间艺术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民俗、精神信仰,扎根于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智慧、娱乐的 “缩影”,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活态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有12 个世居民族,各民族民间艺术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不断被挖掘,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具特色的风格,是中华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生产、娱乐休闲等历史形态的 “活化石”,贯穿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脉,承载着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历史和乡土情怀。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繁衍生产生活,衍生出的民俗、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民族歌谣等被各族人民世代传习,这些民间艺术承载着人们的时代记忆。传统村落就是民族及其文化艺术的所在地,承载着其民族文化传统和群体智慧[8]。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广西的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何高质量发展是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1 年至2023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0 个,其中,2011—2013 年度共计命名12 个,2014—2016 年度共计命名13 个,2018—2020 年度共计命名7 个,2021—2023 年度共计命名8 个[9]。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艺术底蕴丰富且璀璨多姿,以2021—2023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例,广西8 个入选,分别是:南宁市武鸣区(壮族三月三)、马山县(壮族会鼓)、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歌谣)、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天琴艺术)、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独弦琴艺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芦笙踩堂舞)、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黄泥鼓舞)、桂林市永福县(彩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他强调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0]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发展,挖掘各地传统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产业。

当前,广西民间艺术不仅局限于民间手工艺术产品的制作,同时还在发展民间艺术与地域历史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性旅游项目,共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2002 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命名为 “广西民间艺术特色之乡”,2008 年荣获原文化部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美称,同年 “独峒侗族农民画” 被列入自治区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建有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农民画艺术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侗族农民画的扶持力度,在独峒镇和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实施农民画普及工程,挖掘和培育具有乡村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农民画,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 的方式,制作农民画及其相关物品,通过电商销售促进产业增收[11]。据《经济日报》 报道,2019 年,独峒镇侗族农民画产值达500 多万元,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3 000 元,成为侗乡农民致富增收的示范点[12]。广西民间艺术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艺术与文旅结合的方式,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型产业。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源于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具有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和 “艺术的生活转向” 特征[13]。以桂林“印象刘三姐” 歌舞表演为例,其以歌仙刘三姐歌谣为主体,以广西山歌民间艺术为表演形式,将广西民间艺术与桂林山水结合,创作出将桂林山水与广西民族特色深度融合的歌舞表演。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全面普及,人们逐渐通过视频媒体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越来越多国人重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随着中国的崛起,海外人群也对中华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民间艺术在海内外的市场逐步扩大。

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未来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艺术乡建发展规划,艺术家参与艺术乡建热情高涨;二是推动中国民间艺术的生产型保护传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非遗工坊遍布民族村寨;三是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民间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2 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发展的困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不但拥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而且世居期间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但广西的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艺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少广西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独具风韵的民族村寨,但尚未得到高质量的发展。例如,最近网络爆火的百色 “浩坤湖”,位于百色市凌云县伶站乡,浩坤湖藏于群山之中,登顶俯瞰一汪碧水,湖光山色之景非常壮阔。美景常在,但未能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并开展高质量文旅规划,导致广西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 “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未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发展困境。

2.1 民间艺术发展土壤流失,传承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多民族聚居的特性,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拥有独具风韵的民间艺术,特别是独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西河池刘三姐歌谣、广西金秀瑶族黄泥鼓舞、马山县古零镇三声部民歌、柳州市鱼峰歌圩、百色市靖西绣球等。

目前,民间艺术缺少传承人,民间艺术发展滞后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区和村落的社会环境发生剧变、人口流动加快,造成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土壤流失;第二,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民间艺术产生的经济价值衰减,社会精神依托价值降低;第三,不少民间艺术跟不上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品质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提升。现代文明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休闲选择,年轻人更倾向选择看电影、玩游戏、参加户外活动等,选择传统民间艺术娱乐方式的较少。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处于偏远地区,人口流动性大,年轻人多外出学习、务工。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多数为中老年人,许多民间技艺都是父子相传,从业者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承担传承重任。民间艺术受众群体快速衰减,传承者没有认同感,且年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群体在教学培训、宣传等诸多方面有所欠缺,导致许多悠久历史的珍贵的民间舞蹈、歌曲、技艺后继无人,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技艺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2.2 民间艺术传承人数字化技术欠缺,地方推广力度与能力有限

随着中国5G 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给乡村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带来严峻的挑战。而传统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及社会形态的现代化转变,造成可供传统民间艺术发挥的范围大大缩减。首先,现代大多数城市居民接触不到传统民间艺术,农村地区年轻人多数外出学习、务工,而掌握民间文化艺术的群体多为世代居住在村中的中老年人,民间艺术受众群体范围窄,传统民间舞蹈、歌唱、技艺掌握在当地民间艺术传承人手中,且传统民间艺术多为家族传承、师徒相授,或以口口相传、面对面教学为主要的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局限导致广西民间文化艺术教学路径狭窄。其次,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多出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这些世居民族聚居村落,掌握民间艺术技艺的主要群体为中老年人,不会利用“抖音”“快手” 等主流平台短视频、新媒体进行推广,且地方电视台不够重视当地民间艺术的宣传推广,村镇干部不重视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工作且能力有限,以上因素导致传播范围小,许多民间文化艺术推广效果不佳。

2.3 民间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尚未形成,业态形式单一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中国疆土辽阔,乡村面积占比大,讲好乡土故事,加强广西民间艺术乡土叙事性,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供挖掘,但是优质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文旅业态过于单一,导致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形态保持 “原始状态”,只有 “历史形态”,没有美学创新,导致目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虽有吸引人群的历史叙事,但具有持续长久引流效应的文旅项目不多。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缺乏与文旅产业内容、叙事、模式的创新融合,文旅策划有待加强。因此,加大文化艺术旅游创新项目与民间文化艺术的融合,对于推动 “广西民间艺术之乡” 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广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高质量发展策略

广西的浪漫藏匿于绿野山河之间,也隐身在12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里,还藏在那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如何推动八桂大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高质量发展? 首先,需要拓展广西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传承载体,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科研拓展传承人群体;其次,丰富民间艺术之乡的体验方式;最后,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广西特色IP,促进广西民间艺术之乡文旅深度融合。

3.1 拓展民间艺术之乡的接力传承载体

民间艺术的发展需有适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传承方式,“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主要依托于庞大的传承人群体。

首先,传统民间艺术及技艺的传承方式通常通为口传、手传、师徒传承制、家族世代传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乡村面临着新的变化,民间艺术的传承迎来新的挑战,民间艺术被现代艺术所冲击,年轻人偏向多元信息化的娱乐方式。新时代,民间艺术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创新发展新的传承方式,也要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原有的世代传承的方式。

其次,利用职业教育拓展民间艺术传承人群体,通过职业培训,让普通民众成为民间艺术的从业者,学习相关民间艺术的理论,参加实操培训及考试,获得相应职业技术证书或职业能力证书,促进民间艺术传承学者就业,使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民间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展使民间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是演变成一种社会化的公共产品,由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

再次,强化民间艺术的产教融合。在民间艺术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是拓展民间艺术的发展模式,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融合的办学模式。例如,将我国传统瓷器、苏绣、制香、古琴制作艺术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教学与企业生产结合,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的实操技能需求,又推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产教融合的实施进程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艺术理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为民间艺术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继续落实民间艺术研培计划。重点开展代表性民间艺术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工作,提升民间技艺水平和品质,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实现民间艺术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3.2 拓宽民间艺术之乡体验的现代空间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5G、云计算、AI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推进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战略,数字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民间艺术之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是数字技术拓展民间艺术之乡的传播途径。数字技术为民间艺术提供多种展示形态,利用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将中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带给游客全新的文化艺术体验。例如,广西打造 “刘三姐” 虚拟数字人IP,作为广西新一代文化旅游数字代言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当代年轻人与广西民间艺术产生共鸣,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广西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是跨界出圈创新民间艺术之乡的表达形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跨界出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近年来,一批批蕴藏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涌现,例如,大型沉浸式演艺《寻迹洛神赋》《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旅游演艺项目《长恨歌》《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等,这些文旅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水平创作艺术,题材新颖,艺术形式多样,产生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形成了知名的旅游品牌,也成了地域文化的名片。

三是文创设计激活民间艺术的时尚元素。中国传统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例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植物元素(梅、竹、林、菊、兰等)与古代传统动物元素(龙、凤、龟、貔貅、麒麟等)不仅是动、植物图腾元素,还有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故宫文创、三星堆博物馆文创等优秀文创产品都是可供参考的优秀文创品牌案例。壮锦、天琴、绣球等都是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广西文创产品的设计应从中华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中汲取灵感与营养,让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碰撞交融,创作属于广西的独特文创产品。

3.3 推动民间艺术之乡的文旅深度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的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化、历史、地理和社会特点融入文旅规划中。把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以艺术来改造乡村文化形态与环境,根据生态美学及其规律构建乡村生态,以艺术的形式耦合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14]。文旅项目通过提供富含趣味的旅游体验吸引外来游客,可以是大型戏剧演艺、虚拟空间、实物商品等多种形态,让游客深入了解该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为此,需要强力推动民间艺术之乡的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促进城市城镇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产业融合。艺术乡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开发城乡融合产业,民族地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整合乡村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城乡融合产业,培育、壮大、优化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规模和结构,是艺术乡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

二是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旅规划设计。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是旅游的支柱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广西民间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旅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们和物质及精神需求。邀请高层次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参与文旅规划,完善旅游路线规划,加快升级高质量文旅产品,对 “广西民间艺术” 文旅以及产品进行合理再创造,打造具有创意美感的文创产品。开创广西山水游新路线,融合周围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在广西各地中小学开展 “文旅研学”,引领中小学生了解广西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深入当地感受民族乡土文化,以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品制作工艺及特色音乐、舞蹈等。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歌谣文旅项目,将刘三姐文化艺术与旅游相结合,以刘三姐歌谣作为历史背景,让广大民众了解广西本土少数民族歌谣文化历史,体验广西特色民歌节活动。

三是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产业融合,打造“文旅农” 新产业。结合当地民间地域特色开创相关产业,开设当地民间艺术手工艺品制作工坊,开放手工艺术品制作体验、当地民间美食制作体验,制作并售卖手工伴手礼等。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亲子研学游等文旅项目吸引城乡游客。以 “传承弘扬、文化指引、创新超越” 为发展思路,弘扬当地民间艺术赋能文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提速,实现民间艺术之乡产业深度融合,为民间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4 结束语

广西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蕴藏着广西世居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民俗,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当今,民间艺术生存土壤发生极大改变,老百姓拥有更多渠道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民间艺术逐渐被代替甚至消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探索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开创民间艺术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推进广西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文旅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