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摘要] 环保意识是一种古今皆有的观念,包括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情感、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自然美育,升华环境保护情感;主题德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创作劳育,树立和谐自然观念三个层面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学美术;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价值
环保意识指的是人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包括人的环境价值观念(如心理、感受、感知、思维等)和人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内涵。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呈现自然美景的图片、视频,可以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通过感知自然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教师在课上就自然风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美术手段来表现自然风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教师在课上展示主题为环境保护的绘画、雕塑、摄影作品,能够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感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一)自然美育,升华环境保护情感
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界中有无数的美景,这些景致既包含了很高的生态价值,又蕴藏着丰厚的美学意蕴。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景的爱护之情,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大有裨益。教师可从自然意境之美、自然环境之美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升华学生的环境保护情感。
1.品味自然意境美,提升自然审美素养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一种情景交融、心物交融的美。意境美虽然可由人为塑造,但更多还是体现在自然环境当中。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然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关注身边并热爱自然,这将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打下基础。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重重叠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引入阶段展示宋代名作《溪山秋色图》。通过让学生观看画作,由此来品味画作中体现的重叠之美与意境之美。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发现画作中的景物大多被安排在画面的左半侧,画面右侧的云雾、烟霭和水面相互交融,生成美轮美奂的秋景。同时,画面中树、山、人相互重叠,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时,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借由视频的呈现,联想自己现在正置身于山水之中,在联想过程中完成情与景、人与物的深度交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画作的表现技巧,更能品味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重叠景象之美,他们的自然审美素养也就顺势得到了提升。
2.感受自然环境美,培养热爱自然情感
生活中处处可见自然环境之美。然而,部分学生对习以为常的事物缺乏耐心和洞见,导致其不能感知自然中的美感。对此,教师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之美,使其产生对环境的怜惜、爱护之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口头表达、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促进自然之美的感知。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美丽的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在课上播放钢笔描线作品《南美水仙》、写意画作品《新曙》、工笔画作品《花卉》,再让学生观看多幅花鸟画,以感受作品呈现的美感。同时,教师将不同种类的鲜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细致观察不同种花花瓣、叶片的形状特征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关系,让学生自主发现花朵自然生长的美,并感受花朵那鲜活的生命力。教师接着在课上展示描绘生活之美的绘画作品,有效拉近了美术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主题德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行为习惯还未健全。因此,教师有必要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生活态度的责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对此,教师可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入环保主题的艺术作品、宣讲视频、科普讲座,通过德育来强化学生对环境保护这项事业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并对环境保护进行主动思考乃至付诸行动。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彰显本课教学主题,让学生感知、欣赏春天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可在课上播放关于温室效应危害的微课视频,使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之后,再为学生简要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让学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教师顺势引出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节约用电、节约纸张、植树造林等保护环境的措施,在美感的浸润中同时升华了课堂主题。
(三)创作劳育,树立和谐自然观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组织“使用废旧材料创作艺术作品”手工活动,通过废物利用的具身实践来养成学生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通过持续组织此类劳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来制作更多的环保作品。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前组织学生准备剪刀、膠水、钳子等工具,同时准备各种各样的生活废弃物,如废旧纸壳、绳索、易拉罐、饮料瓶、蛋壳等。课上,教师组织了废弃物创作手工活动“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做成一件手工艺品”。教师抛砖引玉,先行示范展示废物变“新”的过程:将收集到的废旧棉花、塑料纸摆在桌面,使用包扎的方法将废旧物品变为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由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之后,学生使用剪、卷、贴、饰、接等方式加工废弃物,制作出了毛线玩具、蛋壳画、纸板画、小摆件等种类丰富的手工艺品。在学生完成废旧物品二次创作后,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在这项劳动中你学到了什么?这对你的日常生活有怎样的启示?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劳动内容,让他们在回顾活动、反思自身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自然美育、主题德育、创作劳育三个途径渗透环保教育,可实现对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将展示自然意境美、自然环境美的美术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看、学会赏的过程中形成热爱自然的学科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将德育内容、劳育内容巧妙融入美育课堂,通过多种方式来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
观念。
[参考文献]
[1]顾兰香.变废为宝——把环保意识渗透到小学美术课堂中[J].新课程,2021(40).
[2]任颖.环保教育在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中旬刊),2020(10).
[3]蔡安琪.垃圾分类环保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家长,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