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正课程为载体,落实规则意识形成

2023-02-10 06:31余惠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

余惠红

[摘要] 规则意识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道德成长中必备的道德素养之一,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童蒙养正”教育,从五个方面探讨促进儿童规则意识形成的策略:以生活为源泉,发现规则;以课程为依托,知晓规则;以体验为途径,理解规则;以参与为契机,制定规则;以评价为导向,落实规则。以此引领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场域践行与提升道德认知,并幫助他们达成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关键词] 养正课程;规则意识;班级生活;道德与法治

规则意识是小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与成长。小学特别是低学段正是学生发生交往等社会性需要及由心理机能孕育道德素养的胚芽阶段。因此,学校抓住时机对低学段学生进行“童蒙养正”教育尤为重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对应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随着学段的变化,逐步教导儿童认识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系列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低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规则意识培养作为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基点。

从古至今我们一贯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以“养正”教育为重,即重视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童蒙养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正教育与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的应然选择。基于此,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托,开发了正武强体魄、正德育人格、正行重创新、正知明智慧、正雅有情趣的一系列养正课程,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笔者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为例,探讨如何以养正课程为载体,落实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

一、以生活为源泉,发现规则

班级是学生规则意识、习惯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空间。低学段学生因其活泼、好奇的天性,往往难以适应班级规则的要求,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有时已经违反了班级规则。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规则,进而形成主动构建知识、内化知识的能力。

例如,《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以“班级生活放大镜”为话题,请学生寻找班级生活中讲文明、守规则的现象,积极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学生初步感知班级日常生活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分组去寻找班级里、校园中有实物“规则”的地方,并记录下来。在接下来的讨论展示中,同学们踊跃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室四周的墙上张贴着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标语;清洁间卫生角张贴着卫生用品放置顺序小口诀;楼道走廊的墙上悬挂着有关规则的名言谚语;绿化带中竖立着“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小木牌;洗手间的水池上方张贴着“洗手七步法”;每周一校园电子宣传屏会滚动播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此时,教师结合学校养正课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发现身边的行为规则。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我们学校特有的“我是声控王”“文明就餐”“文明如厕”等养正课程,请大家思考学校的相关地方有没有张贴和规则有关的提示语呢?

生1:图书室的桌面上张贴着“请勿大声喧哗”。

生2:餐厅的桌面上张贴着“粒粒皆辛苦”。

生3:卫生间里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

……

至此,无须过多的言语说教,学生的内心已经充分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规则。班级生活正是有了这些规则,大家才能更好地在学校里学习和相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出发,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养正课程实践经验,以帮助学生发现规则,进而正确认识、把握和遵守规则。

二、以课程为依托,知晓规则

学生从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系统化的规则体系,这是建立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公共生活的基础。如何让低学段学生全面且有效地学习所有守则、规范、校规校训,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可能针对具体学校制订相应的规则,因此我们基于校情,从儿童的已有认知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发了系列养正课程,如“我是声控王”“我有礼貌”“爱护公物”“课间安全”“文明就餐,文明就寝”“文明如厕,从我做起”等。这些校本养正课程不但为学生知晓规则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抓手,而且弥补了低学段学生因年龄小和阅历不足而产生的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阻碍。

在《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班级规则,如对待老师和同学有礼貌、课间不能打闹、课后不能在走廊上跳绳等。基于他们发现的规则,教师适时结合养正课程进行补充,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知晓规则。例如,在“我是声控王”养正课程中,教师首先将声音分成四个等级:零级、一级、二级、三级。然后,对于每一级声音的所适合使用的区域、场景做了具体的指引,如零级声音适用于倾听、看书、看视频等,一级声音适用于小组合作需要协商及课间休息等,二级声音适用于课堂讨论等,三级声音适用于发言、汇报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校园的各个区域的划分吗?在不同的区域分别用几级音量?”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不同场域中“我”应该使用的音量。最后,教师设计“连连看”游戏,左边列出学校里的常见区域,右边列出零级至三级音量,请学生完成游戏,以此加深对校园内不同区域应当使用不同音量这一规则的了解。

教学楼:教学区

操 场:运动区             零级音量

食 堂:就餐区             一级音量

宿 舍:就寝区             二级音量

图书馆:阅读区             三级音量

东 门:放学点

我校系列养正课程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教材重新整合、融合、升级,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校园生活,了解校园(课堂)号令及规则、践行校园(课堂)号令及规则、遵守校园规则,并延伸到校园其他地方的规则。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总结自己发现和知晓的校园规则,为今后参与制订合理的班级规则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体验为途径,理解规则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熟知了一些学校养正课程所涉及的规则,但学校规则有很多条,低学段学生由于年龄小,想要记住这么多规则是非常困难的。对此,只有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规则,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规则,并逐步加深规则意识,直到自觉践行规则。

新课标指出,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开发与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实践体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教材《班级生活有规则》中列举了一些规则,教师需要对制订规则的原因进行阐释,如课间为什么不能打闹、课后为什么不能在走廊上跳绳等,并与学校“课间安全”养正课程联结。比如,设计课间安全小游戏词语魔方、英语生词飞行棋、小沙包抓旗子等,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深入理解规则,同时学会站在安全的角度审视游戏,强化课间安全意识。

教师还将具身性实践体验活动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设计了“交通安全,快乐体验”的养正课程。学校将担任交警的某同学爸爸请进校园,为每个班级培养了一位“小交警”,实行每日轮值制,每天在上学和放学时间段,他们就会到指定区域开展校园的“交通疏导”工作。同时,每个低学段学生在学校“交通安全体验场”亲自参与一节交通安全体验课,在课程中学会观看交警叔叔的手势指挥信号、红绿灯和喇叭声等交通信号,学习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正确行走路线等交通知识,以及如何安全过马路等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规则。教师还指导学生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带来的危害,及时给予做得好的学生以奖励。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体验中获得肯定和快乐,还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规则,促进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发展。

四、以参与为契机,制定规则

小学班级的班规,尤其是低学段班级的班规几乎由班主任制定,且大多为禁止性规定,这就使得学生在执行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要想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稳定、持久的规则习惯,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自主参与班规制定,强化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班规的意义,提升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更利于他们积极践行规则,共同维护和建设和谐的班级生活环境。

教师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将“大家一起来约定”教材板块与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实践。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班级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养正课程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可以先将日常生活所涉及的规则合理分类,从上课、卫生、同学交往、课间游戏、上下楼梯等方面制定规则。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讨论,组员共同商议并制定相关的规则。接着,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随后征集其他小组的建议,自主参与规则的补充和完善。最后,经民主投票表决,形成全面且全班同学能够共同遵守的规则。待《课间安全班级公约》形成后,教师将之张贴上墙。这样,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就有“约”可依,他们能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也监督他人的言行,最终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达成井然有序的班级生活。经过学生自主研究并制定的规则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蕴含着他们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也使得他们能发自内心地拥护、遵守这些规则。

五、以评价为导向,践行规则

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除了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积极践行规则的过程中有统一的参照标准。教师应及时树立行为模范,引领其他学生进入良好的熏陶环境,给予行为规则以正强化作用。同时,和学生共同制定多元评价规则,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增强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促进具有主观意愿且能自觉遵守的规则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板块的学习中,通过下棋这种游戏方式,将学生自主制定规则、践行规则融合在一起。遵守规则进格,違反规则退格,简单的奖惩措施体现了生生互评的标准。在践行中体验规则,审视新规则的合理性,并做出适切的调整。如此,学生执行规则的能力于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强化。“文明就餐,文明就寝”养正课程的践行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了“我是文明小使者”评价卡,按天进行评价,一周统计一次,一个月评比选出“最佳小使者”。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更应关注课后与校外的习惯养成。为此,师生共同设计了践行评价表,周一至周五由学生之间对在校的就餐、就寝等文明习惯进行评价,周六、周日由家长在家对学生的文明习惯进行评价,每个月由教师根据统计情况,进行综合性总结和评价。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指导、督促、评价、反馈、改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规则的行为。规则意识也在此过程中悄然植入,慢慢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和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性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本,充分发挥养正课程补充优势,以多元化主体评价为导向,落实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规则的内在需要并体验到满足的快乐,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江萍萍.刚性规则,柔性落地:例谈小学低年级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1).

[2]沈芳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教育界,2020(26).

[3]苏俊.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探究
区域游戏中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