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晖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广播电视台)
1999年,贵州省黔南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12在线》,一经推出,广受欢迎。节目以“说新闻,话家常”为中心,塑造了一种融入民间、反映民间的特有风格。节目整体围绕黔南地区的社会民生与热点事件,遵循真实性、生活化原则,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素材,从而增强受众黏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贵州省黔南广播电视台积极谋求转型之路,于2014年推出“看黔南”微信公众号,并在各大视频平台进行推广,提高节目的曝光率。2018年,看黔南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上线,转型之路更进一步,影响力不断扩大,爆款节目相继出现,深受大众喜爱。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理应从大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着手,以现实生活中的民生事件为出发点,如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以此确保选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模式已显颓势,固化的选题方向和狭窄的传播渠道阻碍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换言之,选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电视民生新闻能否顺利转型、能否健康发展[1]。与此同时,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大众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限制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就目前而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例如,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天天来帮忙》《百姓关注》《家里家外》等民生新闻栏目,皆存在选题同质化的问题。再如,黔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都市报道》《12在线》《安居漫话》《生活》《健康》《12说法》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同质化现象更为明显,大部分节目关注的是大众的猎奇心理,以新鲜感吸引受众。这些节目忽视了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选题,未能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分析。此外,一些媒体为了制造悬念,往往会采取夸大事实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有些甚至会直接编造事实,这种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也会严重扭曲事实真相,影响社会的公正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方式虽然可以短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终将陷入发展的囹圄之中。
民生新闻的内容往往是大多数民众关注的话题,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甚密,报道的内容也往往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琐事。“民生”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大众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向民生新闻节目组求助,从而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解决复杂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通俗和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更具有吸引力,电视民生新闻要注重新闻本身的价值,在深入挖掘事实的基础上,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探索转型的过程中,应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日常化的新闻素材,重点针对大众的生活、急难愁盼的问题等展开,深挖此类新闻素材中的“民生”价值,探索此类新闻中的“新闻”意义,进而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助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顺利转型。但就现阶段来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转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匮乏、难以深入等问题依旧存在,新闻的整体表现能力不足,从而陷入了发展困境之中。
广告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助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广告的角度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借助广告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广告是传统电视媒体得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众的流失,电视民生新闻所承载的广告数量下降,所获得的广告利润降低[2]。而且,一些质量偏低的广告甚至还会影响新闻节目的权威性,进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的目的和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当地的传播环境,重点针对节目内容和传播模式展开调整,以需求为导向,定位受众群体。当前,仍有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依旧采用传统的采编和传播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会慢慢被时代淘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式发展应成为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流,融合传统平台、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定位受众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发掘潜在受众[3]。与此同时,在地方活动、政府动态、民生新闻素材的挖掘过程中,融合式发展可以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增强用户黏性。
具体来说,其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根据事实和实事进行报道,遵循真实性和生活化原则,进而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以此为节目的转型提供受众基础。其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适时调整播出的形式和新闻播报的风格,结合年轻受众的特点,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目标,确保民生新闻节目能够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从而助力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举例来说,贵州省黔南广播电视台的《12在线》栏目发展至今已经走过24个年头。该节目发展至今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则是满足了区域内受众的观看需要。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让受众产生了信任感与依赖感,受众通过节目可以实时了解政府的动态与发生在身边的民生事件,保障了节目的整体生命力,稳定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可以说,在《12在线》的转型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需求为导向,定位受众群体。在新闻素材的发掘中,重点根据本地发生的真实民生事件;在新闻内容的策划上,牢牢贯彻民生这一要点;在新闻的播报上,继续沿用“说新闻,话家常”的风格;在受众定位的过程中,关注受众的实际需求,缩短节目同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传统电视传播与互联网传播并行,进而有效促进了节目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各种热点新闻层出不穷。在信息量激增的背景下,一部分热点新闻会在短时间被新的热点新闻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争得先机成为电视民生节目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大众在短时间之内对新闻品牌产生深刻印象成为电视民生节目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方向[4]。基于此,以创新为目标,融合传播模式被提上日程。以创新为目标,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提供了动力,创新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可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留住受众;融合传播模式,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多模式下的传播效率更高,传播效果更好,能够为节目发展助力。
举例来说,在《12在线》栏目中,曾报道过一条题为“我会偿还”的民生新闻。该新闻主要讲述了卖报老人陆庆兰因意外受伤无法给客户送报,进而想方设法找寻那些交了订报钱的客户进行“偿还”的事件。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重点采访了陆阿姨、肖老伯、附近邻居和路人。在新闻内容策划过程中,节目以“诚信”为题连续报道陆阿姨的事件,感动了很多观众,纷纷为贫困但诚信的陆阿姨捐款。在节目内容的传播过程中,视频网站土豆网、新闻网站网易新闻等都报道了这一事件,黔南广播电视台对该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在节目播出后,老人的诚信深深打动了观众和用户,人们纷纷向老人伸出援手,为老人捐款,老人也因此得到了及时治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卖报老人陆庆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诚信”二字,感动了无数人。毫无疑问,这一民生事件具有突出的价值内涵和传播意义。在内容创新和传播模式的融合下,该节目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都匀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前往都匀市中医院看望陆阿姨,并带去了慰问金,黔南州中医医院也对陆阿姨的治疗费进行减免,陆阿姨也在顺利手术后出院。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发挥“喉舌”作用,强化主流意识,以民生为目标,以大众的利益为切入点。因此,在新闻素材的挖掘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强化主流意识,确保民生新闻素材的教育性[5]。换句话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需要增强主流意识,从民生的角度展开分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民生新闻的导向作用,引导大众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也就是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需要大情怀、大思政和大格局。
在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过程中,《12在线》就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主流意识。其一,从选题角度出发,选题要公众化,选题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多元,以有效调动受众的观看积极性。其二,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播报的内容不再拘泥于新闻信息,要拓展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用大民生、大视野对民生新闻进行解读。其三,改变报道重点,增加公共服务民生新闻的报道,从报道重点的角度出发强化主流意识。其四,丰富传播渠道,在以民生为目标、强化主流意识的过程中,结合融媒体技术进行创新,能有效拓宽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拓展传播主体。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趋势,从而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降低。应该明确的是,平民化不能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借口,融媒体时代不能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游戏化的托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需要严肃、客观、公正、真实,切忌调侃、娱乐、戏谑、虚假。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叙事策略,拒绝故事化和娱乐化。
举例来说,某省级民生栏目在报道渣土车撞向公交车的事件时,并未单刀直入说明车祸的原因,而是采用故弄玄虚的方式,反复播放车祸瞬间,并渲染悬疑气氛,用疑问的语气提出“何故导致车上乘客惊慌、公交车司机看到了什么、事故时的白光为何物”等问题,并用镜头语言多次播放乘客的反应。固然,这种方式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大众的收视兴趣和好奇心。但是,这次事件是车祸现场,这种娱乐化和故弄玄虚的编播方式,背离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初衷,涉及生命安全的车祸现场,被层层包装,对受伤乘客及其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惊恐的镜头语言增加了视觉冲击力,以此为卖点反复播放,无疑给乘客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而同城的另一家民生栏目,在报道的过程中单刀直入车祸原因,结合近年来渣土车事故展开分析,探索多起渣土车车祸事件,并对渣土车司机进行重点调查,得出渣土车违反交通法规的调查结果。二者相比较,后者突出了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拒绝民生新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关注民生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更能得到观众的支持和欢迎。而前者花哨的播报方式,不仅毫无新闻深度,而且会引起大众反感,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可谓得不偿失。
“民生”这一关键词,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态度。“新闻”这一关键词,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应体现的核心价值,以及应遵循的创作原则。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重视“民生”“新闻”两个关键词,在转型过程中体现民生的人文色彩与人文关怀,体现新闻的价值引导与教育功能。在民生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注重人民的价值,找寻大众心灵关怀的港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人民的整体利益[6]。同时,将人文关怀作为转型的重要目标,将人文内容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引导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与社会转型同向同行,关注民生、了解民事、重视民意、传递民情、淡化娱乐。在新闻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作用,以主流精神为导向,以现代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引导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实现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以灵活、真实的新闻播报和新闻题材,拉近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大众的距离,以亲近的传播模式和严谨的传播内容,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助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实现突破、创新和发展。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发展而言,研究和分析电视民生节目的转型思路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节目的转型要符合现阶段融媒体背景,符合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节目的转型要改进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思路,以有效助力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故此,电视台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当前阶段电视民生新闻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从需求、创新、民生三个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制订转型方案,探索转型路径,进而助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