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河南卫视创新路径
——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2023-02-09 08:08:05孙俊瑶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唐宫卫视河南

孙俊瑶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1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概述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当前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传承思路,将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赋予时代特色,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基础,以“中国节日”为主题,以“真人+特技”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非遗技艺、通俗文化等有机融合,通过对故事的精妙编排,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河南卫视逐渐实现“中国节日”系列IP的创造性转换,突破传统晚会的常规,以现代化、年轻化和主流化的节目形态传播主流价值,提升受众的文化自信。

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破圈”之道

2.1 文化“破圈”

2.1.1 以优秀文化为内核,走内容独创道路高质量的内容、以文化为核心,是“出圈”的有力保证。河南卫视的先行实践证明了“内容为王”是传媒行业永恒不变的理念,一档优秀文化节目的“出圈”与成功,始终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中国风节目和文化创造依然是河南卫视的制胜法宝。“中国节目”系列节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地域文化与之融合。例如,《唐宫夜宴》节目以唐三彩乐俑为舞者造型的原型,在节目的编排中融入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为观众展现大唐梦幻般的历史风貌。在河南电视台的精心策划下,博物馆的文物顷刻间“活化”。在此过程中,观众不但能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文化自信。又如,河南卫视的《2023七夕奇妙游》以七夕为主题,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融合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和“金刚”的形象,并融入流行的时尚元素,在虚拟与真实的互动中全面展示了中国式浪漫与力量。此外,2021年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了曹植所著的《洛神赋》,舞者“化身”洛神,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重现了传统文化的美感。节目组运用精致的服装和舞美,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展现出来,并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将原本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河南广播电视台不仅拥有中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发展地方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并用现代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用新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不仅要有创造性,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河南卫视的先行实践,坚持在节目内容上深耕,以质量和诚意打动受众。

2.1.2 文化触发共情,塑造文化共同体

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这一概念,并指出“传播”的本质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其目的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河南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不仅担负着传播“主旋律”的任务,而且在构建文化共同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卫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旋律”,一方面能营造出特殊的节庆气氛,打造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极大地加强人民对“文化中国”的认可,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具有仪式感但又不失实感的文化节目创造了一个将中华民族的感情维系在一起的特殊文化空间,共同的文化血脉让群体在节日的无形气氛中产生群体认同。例如,2022年河南春节晚会播出后,舞蹈节目《国色天香》成为网络焦点,它以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邀请观众共赴“牡丹之约”,传达出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内涵,受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诗歌的韵味,还能够情不自禁地带着文化归属感参与进节目之中。

2.2 传播“破圈”

2.2.1 大小屏联动,打破传播壁垒

关于平台的重要性,尼可·斯尔尼赛克说,平台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能够进行互动,它们将自己定位为将不同用户聚集在一起的中介,提供基础设施来调解不同的群体[1]。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网络、新媒体等手段,是河南卫视传播“出圈”的关键。移动小屏幕的传播模式,有利于对青年受众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受众面。但是,在内容上来说,“小屏”的互动效应是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大屏+小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互动效果。目前,以微博、微信、视频为代表的第三方新媒体平台生态已初步形成,并汇聚了庞大的青年群体,传统媒体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与青年群体进行交流,否则很难进入“主战场”。河南广播电视台借助自己的传播矩阵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了全平台的宣传推广,与此同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对相关内容进行转发,使其影响力大大提高。此外,河南卫视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每一个节目拆成片段投放至新媒体平台,让观众可以自由地欣赏其感兴趣的内容,并推出了燃灯版、缩略版、全套版等多种版本,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收看喜好。河南卫视把握住了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对单一节目进行了“分割”,采用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在“小屏”端进行传播,推动“小屏”向“大屏”的引流。

2.2.2 用户“参与式”的文化,打破接受壁垒

詹金斯提出“参与性文化”的概念,认为“受众”已经从“单纯的迷”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和“意义操控者”,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改写、创作和评论中[2]。社交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将受众单一的观看体验转变为“参与性文化”。河南卫视善于抓取受众的关注点,借助用户“参与式”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接受壁垒。例如,在《清明奇妙游》播发之后,就主动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诸如“河南卫视关注”之类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不断升温的同时,很多用户通过海报、视频、H5等形式参与到节目的二次创作中,发挥“梦幻联动”作用,用户的二次创作也是该节目“出圈”的关键。通过社交平台,用户持续地创造共享内容,并在互动仪式链中实现了对社会成员信念的强化。观看过节目的国内外游客纷纷拍下自己的“打卡”照片,并将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形成圈层化传播效应;网友穿上汉服,与节目中的情景更加贴近,完成在场的时空想象。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历史与现实、虚拟与现实的重叠,大众则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并持续创作,拓展了新的文化传播空间,《清明奇妙游》可以说是“文旅融合”的最佳代表。以“线上+线下”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参与性文化”实践,是打破传统文化传承关系的关键一步。要想实现“出圈”,实现现代化转型、当代性展现,就必须以正面、包容的心态,抓取受众关注点,听取受众意见,打破接受壁垒。

2.3 技术“破圈”

2.3.1 技术赋能突破时空局限,塑造奇妙“游”画面

现代的文化传播需要科技的支持,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也使得时间和空间的穿梭更具真实感。李斯特等人提出“技术的想象力”,指出新技术使得人类对未来的各种乌托邦的愿景,能够在现代技术理性主义中复活[3]。首先,空间“奇妙游”,技术赋能创造视觉奇观。《唐宫夜宴》节目就是技术赋能的最好体现,增强现实技术使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博物馆奇妙空间。舞者扮演唐代女子,在虚拟的妇好鸮尊等文物中自由穿梭,仿佛真的在“畅游”古代。其次,时间“奇妙游”,技术赋能使得古今对话。“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同样也使用了数字技术。例如,在《唐宫夜宴》中,唐小妹的动画人物角色在不同节日“奇妙游”中的出现,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打上了河南卫视特有的文化印记。而《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则是以“穿越”的形式,将空间站的技师唐小天奇迹般的穿越,以及唐小月找到自己爷爷的古代故事,通过绿幕拍摄完整地呈现出来。数字赋能使得晚会不再拘泥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演出与非遗景点、传统古画、虚拟时空相结合,实现一曲一舞的情感交融,使一场场晚会变成观众感受中原文化、感受中国故事的精彩“游”。

2.3.2 技术辅助节目叙事,营造沉浸效果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借助数字化手段,成功地塑造了“唐宫”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借助现代化表达,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为观众带来了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唐宫夜宴》以“无缝衔接”的方式,将博物馆中“唐俑”复活、赴宴、表演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4],顺利地实现了故事的叙述和展示。在《七夕奇妙游》的舞蹈节目《龙门金刚》中,节目组通过360度的环绕定格拍摄,借助“子弹时间”的“慢镜头”效果,使时间的流速变得缓慢,画面极具张力,仿佛龙门石窟中存在了数千年的石像“活了起来”。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河南卫视借助技术手段,向观众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4 品牌形象“破圈”

2.4.1 打造品牌形象,构建想象共同体

具有共同理想、相同文化特质的社会个体组成有秩序的团体,团体成员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想象”建立起一个将他们连接起来的“整体”。河南卫视的“出圈”,并不是依靠文化节目上的一次突飞猛进,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蓄势。河南卫视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基础,依托河南历史文化基因,秉承文化立台的宗旨,在栏目品牌上下功夫。例如,《梨园春》开播已有29年,是河南卫视品牌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河南卫视还有《华豫之门》《武林风》等精品节目。这些节目为河南电视台打造了一张厚实的文化名片——厚重、有底蕴、有气血的爱国情怀形象,积累了一份重要的品牌认知。河南卫视凭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了融媒时代的弯道超车,树立了“文化霸总”的品牌形象。河南广播电视台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优秀的故事母题为依托,继续在过去的基础之上探索文化的全新表达,将现代叙事方法和技巧巧妙地融入故事母题之中,以优质内容为主体,配合后续精心策划,延续“中国节日”文化品牌的热度,建立起为大众所认同的文化想象共同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化和时尚化。

2.4.2 开发“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创作品附加值

在“文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之所以不断“出圈”,在于“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多途径、多平台、多角度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文化品牌,并与其他相关产业链积极对接,形成文艺节目“长尾”效应。首先,在“文化+产品联名”方面,继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之后,《唐宫夜宴》出现在天猫国风大赏的舞台上,女演员身着联名款汉服再次演绎《唐宫夜宴》。这既是展示汉服魅力、推动汉服复兴的一大举措,也是一种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此外,《唐宫夜宴》还和沃尔玛联手打造了《月圆奇妙夜》等许多在“文化+产品联名”方面的实践。其次,在“文化+旅游”领域,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后,顺势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河南博物院和龙门石窟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官方还通过“慢直播”的方式,让用户可以在网上观看,让更多人被中华文明的魅力所折服。河南卫视打破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思维定式,不断延伸其相关产业链,并由此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的产业链,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活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河南卫视的脱颖而出和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内容为王”是文化节目永恒的理念,文化节目的制作应该将传统和地方的特点融入其中,打造出趣味、系列化和品牌化的文化精品,以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为导向,使博物馆展柜里的文物、古籍里的人物、千百年来流传的技艺都“活”过来[5]。在技术赋能表达的同时,河南卫视深挖不同节日文化底蕴,并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破圈”之路。让传统的媒介更好地与现代的技术和表达环境相融合,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体现,用新的技术和理念展现历史,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欢,并持续促进IP(指知识产权或智慧产权,包括具有商标、著作权及设计权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开发,从而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以开放姿态让经典文化焕发全新生机。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为地方卫视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各卫视应立足于区域优势,把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找准转型点、发力点,将地域文化转化成有着科技感和人文魅力的现代特色文化,通过现代化、年轻化、主流化的节目样态增强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猜你喜欢
唐宫卫视河南
部分卫视下半年待播剧
综艺报(2023年11期)2023-06-28 16:04:42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6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4唐宫仕女图:大唐盛世图卷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09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IT时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