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融合研究

2023-02-09 08:08:05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趣味性戏剧融合

何 聪 杨 健

(作者单位:1.吉林教育电视台;2.马来西亚理科大学;3.曼纽尔奎松大学)

儿童戏剧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戏剧是儿童学习的有效方式。20世纪中后期,教育戏剧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课程门类[1]。其背景源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对儿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教育方法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儿童戏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快速发展。

1958年,我国首档电视少儿节目《小小俱乐部》在北京电视台播出[2]。2003年年末,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少儿频道[3]。自此,我国的电视少儿节目朝着专业化趋势发展。电视少儿节目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等功能,在儿童教育和娱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体的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4]。

张金梅教授认为,儿童戏剧教育是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其内容包括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5]。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也使儿童戏剧教育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2023年6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戏聚校园》特别节目《戏剧小课堂(第二季)》,在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背景下,仍收获强烈反响。本文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戏剧小课堂》为例,对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的优势、挑战进行论述。

1 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的优势

1.1 教育性与娱乐性兼容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载体,与电视少儿节目的娱乐性特点相融合,形成一种融合性教育体验。在融合过程中,教育性体现为节目内容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传递。电视少儿节目作为娱乐性的载体,具有吸引儿童的特点,在电视少儿节目中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激发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的情节和反映出来的思想与哲理,使节目的教育内容更生动有趣,易于儿童接受和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儿童剧《西游记(第一部)》讲述了从“猴王出世”到“智收沙僧”的故事,该剧自演出以来广受儿童好评。在《戏剧小课堂》中,演员胡敬波和武术教师一起为儿童现场演示了儿童剧《西游记(第一部)》中的精彩棍舞片段。看似简单的动作设计背后饱含着演员辛勤的汗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背后亦饱含着创作团队的通力合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儿童戏剧,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少儿节目亦能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这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兼容不仅能够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观众黏性,还能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在愉悦的观赏体验中,儿童获得了知识、情感体验和社交技能,实现教育和娱乐的有机兼容,为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2 趣味性与吸引力兼有

在电视少儿节目中,趣味性指节目内容设计的趣味程度,而吸引力则涉及节目形式和呈现方式对儿童观众的吸引程度。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融合在于充分结合趣味性与吸引力,从而提升儿童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参与度。

《戏剧小课堂》采用富有创意的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使节目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儿童,激发情感共鸣和参与愿望。这种趣味性的呈现方式让儿童陷入情节之中,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戏剧小课堂》通过设置互动环节,让儿童观众积极参与其中,体验不同儿童剧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节目的一部分。例如,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围绕主人公满山接受杨司令让他送一封情报的任务展开,用充满童趣的方式,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东北抗日联军是如何用爱与勇气保护孩子、让孩子远离战争的故事。导演毛尔南在节目中通过指导儿童观众重温《送不出去的情报》中的经典台词,引导儿童观众以多种感知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也为节目增添了吸引力。

电视少儿节目通过有趣的剧情、精美的视听效果,以及互动参与吸引儿童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节目的吸引力。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兼有更有利于提高美育成效。

1.3 综合性与传播力兼顾

综合性指节目内容综合包含多种要素,如知识传递、情感培养、社交互动等,旨在全面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传播力则是指节目通过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广泛触达更多的受众,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编剧、导演、演员、服装设计师、道具师、化妆师等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创作。《戏剧小课堂》中,导演焦刚提到儿童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不仅是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关于昆虫习性的故事。为了更好地体现蚕宝宝进食的过程,音乐团队采用乐器大号的音色来呈现。为了将观众带入大自然中,舞美团队将整个舞台设计成大花园,并铺满落叶。从具体的细节出发进行综合创作,帮助儿童更深入地了解昆虫。

在精心构思的剧情、精美的视觉效果和优质的制作水准的基础上,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触及儿童观众,并综合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等跨媒体传播形式,使节目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儿童观众从中受益。

2 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的挑战

2.1 教育与娱乐的平衡

教育性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习效果,电视少儿节目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娱乐性则注重观众的愉悦和节目的吸引力,电视少儿节目应采用适合儿童的形式和语言,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节目制作团队需要把握好教育与娱乐的平衡。过于偏重教育性,可能使节目显得枯燥乏味,观众失去兴趣;过于偏重娱乐性,又可能导致节目内容浮躁,影响教育效果。

儿童戏剧在娱乐功能的背后,还存在着教育的功能。《戏剧小课堂》中,演员马彦伟在儿童体验过“无实物表演”的乐趣之后,带着孩子们深入后台,让孩子们了解一部喜闻乐见的儿童剧的背后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在默默付出。电视少儿节目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设计节目内容,避免教育与娱乐之间的突兀转换,使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2 趣味性与教育目标的融合

趣味性强调节目的有趣度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儿童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教育目标则注重传递知识和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儿童戏剧教育注重戏剧情节和角色的设定,节目制作团队可以从有趣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角色形象等角度,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吸引儿童观众的注意力。同时,教育目标应当融入节目内容中,如帮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锻炼社交技能、引导儿童观众进行互动体验等,使节目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在《戏剧小课堂》中,演员常若曦以“破土而出的小树苗”为例,让孩子们借助肢体动作表达小树苗破土而出的状态。这样的戏剧体验不仅有助于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戏剧中角色的情感和成长过程。同时,这样的互动体验能够激发儿童的主动参与,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实现教育目标的传达。

此外,制作团队需要保持对教育目标的坚持和专注。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是为了打造趣味与教育目标兼具的综合性少儿节目。制作团队应当坚持教育的初衷,不因趣味性的追求而忽略教育目标的实现,确保节目在趣味性与教育目标之间的融合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2.3 产出与需求的协调

产出即节目的制作过程和内容创作,需求是指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和喜好。在这二者协调的过程中,儿童节目制作团队必须深入了解目标观众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观众对节目内容的需求各异,节目制作团队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特点来设计合适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和观众反馈,他们能够了解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和期待,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节目的产出。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儿童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制作团队需要灵活应对观众需求的变化。持续关注观众的反馈和市场动态,并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创作方向,适应观众的需求变化,是电视少儿节目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在《戏剧小课堂》中,导演毛尔南讲述了其创作《送不出去的情报》的历程。该儿童剧让孩子们在戏剧体验中感受戏剧人物的成长与蜕变,以小切口、小细节的展现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大时代、大事件和大人物。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孩子们得以与戏剧英雄人物进行跨越历史的对话,这无疑满足了儿童观众对于审美和知识的双重需求,是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所展现出的优势。

3 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的展望

3.1 深化教育理念与发展

首先,关注节目内容对儿童价值观的影响。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节目内容应当注重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注重融合节目的教育性。儿童戏剧教育元素融合到电视少儿节目中,应当坚持教育的初衷,强调知识传递、价值观培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引导。通过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教育元素贯穿节目内容,使儿童在娱乐中获得启发和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再次,拓展教育目标的广度和深度。二者的融合除关注知识技能外,还可以关注更多的角度,如社交技能、情感智能、创意思维等。通过对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最后,注重儿童的参与和互动。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应当鼓励儿童观众积极参与,增强节目的互动性。通过互动环节、游戏体验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3.2 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

第一,增加丰富多样的教育元素。除传统的戏剧表演和角色扮演外,节目还可以融入科学知识、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等教育要素,拓展儿童的知识面和认知能力。同时,节目可以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和重要议题,引导儿童思考和反思,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第二,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和媒体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体验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和互动体验。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节目可以实现多平台传播,让儿童在不同场合都能够接触节目内容,增强观众黏性。

第三,创新节目的表现形式和节奏。节目制作团队可以尝试更具有冲击力和视觉感的表现形式,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同时,合理把握节目的节奏和时长,避免内容冗长或过于急促,让节目更具有节律感和张力。

第四,增强节目的互动性。节目可以设置丰富的互动环节,鼓励观众参与和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增强互动体验。观众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还可以促进观众与节目内容的深度互动,提高教育效果。

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是实现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元素、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和节奏,以及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制作团队可以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的融合节目,为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融合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强化互动体验与科技

将互动性与科技融入节目中,可以为儿童观众打造更加丰富、有趣和参与性强的观赏体验,这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儿童对互动需求的日益增长。

戏剧对儿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戏剧不仅能够承载他们的各种奇妙想象,也是他们认识自己、表达自我的通道。在《戏剧小课堂》第2期“神奇的想象力”中,导演杨成展示了在儿童剧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中折纸的概念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打造一艘长9米、宽7米的大船。互动体验和科技的融合让孩子们对节目充满了兴趣和参与感。结合当下科技发展,可采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技术在儿童戏剧节目中创造沉浸式的虚拟空间,比如可以让儿童观众佩戴头戴式显示器或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探索虚拟场景,沉浸式融入儿童戏剧节目之中,与戏剧角色产生互动,甚至成为戏剧角色进行表演。

4 结语

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融合被视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娱乐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同时兼顾教育性与娱乐性,将趣味性与吸引力巧妙地融合,在节目中协调综合性与传播力。然而,这种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平衡教育与娱乐,使趣味性与教育目标相得益彰,以及在节目产出与观众需求之间作出有效协调。展望未来,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与发展、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以及强化互动体验与科技应当成为推动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融合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创新,适应观众需求的变化,这种融合形式有望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教育与娱乐资源。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融合在未来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制作团队需要灵活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持续探索前进,以推动儿童戏剧教育与电视少儿节目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趣味性戏剧融合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30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