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中的人民性建构研究

2023-02-09 08:08:05华金香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人民性建构情感

华金香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中国电影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历经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文化特征和美学追求。中国电影始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形成了以人民性为内核的中国电影精神。新主流电影作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新生军”和“主力军”,聚焦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以鲜明的题材取向、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先进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美学风格,引领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潮流。本文以人民性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分析新主流电影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等多个方面,探讨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大背景和深层次的实践意义,希望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概况

1.1 新主流电影的概念辨析

新主流电影概念于1999年由我国学者马宁提出,主张制作低成本、高质量的电影,用来作为改变中国电影现状的一种尝试。后来,马宁将此理念阐述在其所写论文《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和《2000年:新主流电影真正的起点》之中。新主流电影的提出为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受限于当时电影的制作技术,只有小成本的电影能够制作出来,导致新主流电影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随着全球化和技术的进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大量资本涌入电影业,中外合拍片也成为新趋势。由此,新主流电影的内涵不断扩充,新主流大片时代也随之到来。

自新主流电影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被不断拓展,主要观点有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新主流电影就是主旋律电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不同,因为商业属性也融入其中,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思想性[1]。不过,在这些不同的理解之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新主流电影的价值内核。新主流电影已经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范畴中解放出来,并通过采用以市场为中心的策略,创造出吸引大众的优质大片。这些电影可以鲜明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新主流电影也倡导国际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探索更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来满足国内外观众的观影需求。

1.2 新主流电影的历史发展

新主流电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它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萌芽、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兴起都对新主流电影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萌发可以追溯到1926年我国现代戏剧奠基者田汉创办的南国电影剧社。田汉高举电影运动的旗帜,强调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和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到民间去》被一些史论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进步意识的电影”。田汉是新文艺界中国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位尝试拍电影的人,也是第一位将新文艺界思想引入电影界的人。

1987年,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重新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主导地位的要求,要求“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呈现泛娱乐化趋势,主旋律电影的提出对于重新确立电影界的主流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支持与类型化创作的推动,主旋律电影在那个时期的银幕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于宣扬和传播主流精神的作用不可小觑,代表作品包括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大决战》《开天辟地》《开国大典》等,以及以革命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片《周恩来》《彭大将军》《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商业影片与艺术影片的竞争。然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却陷入了僵化的道德说教、模板化的叙述及呆板的视听语言运用等瓶颈,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表现不佳,难以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区别于传统主旋律电影,影视产业引入了主流电影这一新概念。这类电影传承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宣扬主流文化的重要特色,同时主动适应新兴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电影行业的改革动向。主流电影采用商业化的创作手法,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新主流电影则是在新时代自我转变的主流电影的全新形式,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与全球化而出现。新主流电影通过吸引人的故事和大众类型来呈现主流观众所认同、所接受和所热切期待的主旋律。这些电影已经成为刻画中国精神与集中展现的杰作,其中包括《湄公河行动》《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无问西东》《厉害了,我的国》《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

2 人民性文艺理论的生成与建构

2.1 人民性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曾提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也提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马克思与列宁的文艺思想为以“人民性”为核心要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实践应用,理论内涵得以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二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这一论断是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与人民精神内在需求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2.2 人民性建构的影视表现形式

人民性建构的影视表现形式指的是电影作品中呈现的具有人民性的特征和表达方式。在新主流电影中,人民性建构包括但不仅限于对人民利益的关注、对生活细节的表现、对社会阶层的关怀、对道德价值的尊重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表达,新主流电影展现了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传递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除了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外,更加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人民性建构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场景设计、台词呈现等多方面来表现[2]。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电影通过“小人物”的塑造来传达人民性的意蕴。例如,电影《狙击手》将镜头聚焦于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群体里的某一狙击小分队,不再围绕“大人物”展开,而是关注小分队几个狙击手的战斗与生活,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除人物塑造外,人民性建构还能通过场景和台词等多种手段来展现。场景的特点和营造往往是反映人民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影《无问西东》中呈现了抗战时期条件的艰苦,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台词方面,对话的设计和文本的表达也很重要,例如,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立国大事,治远必鞠躬尽瘁。”“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等台词,表达了对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美好生活而献身的人们的感激之情。这样的台词不仅让观众感同身受,也提高了电影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3 新主流电影中的人民性表达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很多以人民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而这种思想传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电影创作之中。国家鼓励艺术创作着眼于反映人民生活,突出以叙述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主线,着力表现纪实主义艺术的影视作品。新主流电影因此应运而生,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精神表达、城乡关系转变、大众情感呼应等方面,契合了时代要求,注重人民性表达,成为电影界的一股强劲势力。

3.1 新时代精神表达

新时代精神表达是新主流电影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们对于新时代的精神追求也愈发显得重要。新主流电影通过对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社会群体的深入挖掘,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和表达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3]。例如,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导演用感人的故事表达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于医疗卫生的日益增长的关心和需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呼吁。因此,探究新主流电影中的新时代精神表达,对于传播和汇聚新时代精神,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国大业》这部电影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历史事件的再现,表达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并向人们展现了历史转型期的民族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可以说,新主流电影在表达新时代精神中,不仅仅是要传递信息,更需要通过情感共鸣和思想引领,将新时代精神表达融入电影情节之中,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思考。

3.2 城乡关系的转变

中国新主流电影同样聚焦城乡关系的转变,从社会现实出发,关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差异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精准的观察,深入挖掘城乡关系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探讨时代背景下城乡关系的转变,引发对于人民性问题的共鸣和思考。另外,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特点的电影类型,强调对个体、生命和情感的关注,这在城乡关系的表达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情感冲突的挖掘和情感传达的表现等手法,电影作品向观众传递出了深层次的城乡关系和人民性问题。比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春江水暖》《一点就到家》《四个春天》展现的城市化率过半,交通、物流、服务、福利系统下沉,让二、三、四线城市就业、发展机会得到改善,“回家”成为一种新的人生选项。

3.3 大众情感的呼应

大众情感的呼应也是中国新主流电影人民性表达的重要特征。电影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心态演变、一个时代观念的变迁及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动[4]。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主流影视创作主体在艺术理念方面的“自觉”,也就是受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接受与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其娱乐与社会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其自身追求的一种精神满足与情感认同。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主流电影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随着“民族复兴”“强国”理念在当代社会的深入,人民的爱国热情也与日俱增,这就使得那些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记忆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在观众流泪、感动的背后,是新主流影片为大众所触及的情感共鸣点。同样的还有新主流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以时空为轴,诠释了“家乡”二字,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记忆,而是一种感情的汇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而更多是因为他们的人性,让“乡”拥有了“家”的含义。

4 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不仅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影中的人民性建构,是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必须要面对和反映的重要命题。新主流电影为了更好地打动观众,传达电影导演想要表达的社会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一般会通过对人民性的建构来影响和感染观众。在电影中,人民性建构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如通过对人民生活、人民思想和人民精神等方面的呈现与塑造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人民性建构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电影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反映和塑造中国社会人民性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5]。因此,深入探究新主流电影中的人民性建构,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中国电影文化向深度、广度和精品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让电影艺术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人民性建构情感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