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峰
(作者单位: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提到,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1]。这意味着在所有网民中,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手机上网和观看短视频。手机的使用者数量远远超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端已然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坚持移动优先”“坚持平台与网络并用”,体现了国家对于移动端的重视程度[2]。当下,全国各地许多地市级传统媒体已经进行合并,成立地市级融媒体中心,然而这只是媒体融合工作的第一步,在互联网和移动端成为主要传播阵地的形势下,广电媒体资源向移动端转型发展成为首要任务。
地市级媒体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人群属性和渠道属性,而这些属性在移动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逐渐失去优势,导致电视收视率大幅下降。随着移动设备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HTML5移动端网页、直播等基于移动端的新媒体形式大量涌现,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对移动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资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广电媒体依赖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方式受到多重限制,在时效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方面略显不足,无法与移动端匹敌,“大屏”急需面向“小屏”进行转型。
广电媒体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电视和广播,地市级电视媒体主要输出高清内容,并逐步向4K迈进。当前的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稳定运行多年。电视设备的特点和发展路线是大屏、高清,这很符合广电媒体的定位,也能保证电视节目质量,但电视设备体积大、需要交流电电源、线路输入信号,使用上有诸多限制。移动设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信号来源多,在使用上更自由和便捷。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空余时间多为碎片化的,移动设备显然更符合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信息的方式,“小屏”比“大屏”更适应新时代的传播方式。
首先,广电媒体和移动端的画面呈现比例不同。“小屏”的画面比例不同于横向的“大屏”,日常使用以竖屏为主,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可以在竖屏和横屏之间转换。例如,移动端主流平台上的短视频和直播多为纵向,画面比例有9∶16和1∶1等。长视频内容多采用横向的画面比例,除与电视屏幕相同的16∶9外,横向的画面比例也需要根据平台而变化。根据各个平台的不同标准,视频的分辨率、帧率、码率和编码方式等参数都需要灵活变化。而广电媒体的视频画面为横向,技术参数有统一的标准。
其次,移动端信息的呈现方式相比传统广电媒体更加多元化。诸如互动视频、可互动HTML5网页和带有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都是移动端特有的呈现方式。这些内容的制作需要编辑制作系统支持多格式文件混剪、网页设计和一些高级开发功能,而传统广电媒体主要面向广播电视的编辑制作技术与这些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因为广电媒体和移动端内容呈现的差异性,媒体融合工作不仅要对报纸、广播和电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还需要带着新思维、运用新技术把整合后的资源更多地运用到面向“小屏”的工作上,积极发展面向移动端的新媒体。
广电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人员、硬件和平台方面。首先,广电媒体有一系列的专业人员——记者、编辑、播音主持、摄像师和技术保障人员等,这些工作人员都在主流媒体行业深耕多年,有不同于自媒体的专业素养,这是人才方面的优势;其次,广电媒体的专业设备,如广播级专业摄像机、专业演播厅、专业录音室和专门搭建的媒体资源库等,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硬件优势;再次,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广电媒体纷纷建立自有平台,如楚雄州广播电视台的“楚雄融媒”App,就有着现成的平台优势。
广电媒体的劣势主要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互联网思维不足。在现有的广播电视行业体系下,新闻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流程,这对广电媒体的权威性和严谨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这样的内容生产流程缺乏形式上的创新,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原有的内容生产流程对移动端和新媒体的资源倾斜不足,久而久之会削弱其自身的影响力。
2020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媒体资源配置,加快把分散的、优质的资源要素向互联网主阵地聚合、向移动端倾斜”[3]。
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面向新媒体和移动端,在保证权威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打破固有的内容生产模板,面向“小屏”,加强内容和表现形式创新,改进并细化运营模式,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转变广电媒体传播观念,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大屏”传播途径,加强对移动端的重视,加强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学习和应用,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增强广电媒体的影响力。最终形成良好的新型传播体系,再造广电媒体的发展新优势[4]。
3.1.1 优化队伍结构,整合内部资源
目前,多数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上,现有的记者团队采集的素材主要还是服务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成立了专业的新媒体部门,但是能够调动的资源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增强新媒体内容生产的能力是首要任务。
移动端“小屏”的内容呈现以竖屏的短视频为主,以横屏的长视频为辅,并且多以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混剪的形式呈现。因此,可以根据需求细分出竖屏和横屏的内容生产制作团队、文案字幕团队和网络平台管理团队等,这些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现有的采编人员和技术人员转型产生。竖屏团队主要负责即时性、突发性新闻和热点事件的竖屏短视频和直播;横屏团队主要负责横屏的专题报道,高质量、高分辨率和高码率的宣传片、广告片等长视频制作;文案字幕团队主要负责为内容成品添加文案和字幕,这在面向移动端的新媒体中是很重要的;网络平台管理团队主要负责管理各个网络发布平台的账号,如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发布不同的内容。
面向移动端的新媒体团队需要进行专业化管理,广电媒体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才参与全媒体运营师培训考核。通过培养专业人员对团队进行细分管理,可以提高移动端的内容生产与受众的匹配性,提高传播效率,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宽广电媒体的价值链[5]。
3.1.2 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内容创新能力
首先,广电媒体需要考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差异,根据需求制作针对新媒体和移动端的脚本和稿件,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采编人员可以与文案字幕团队协作融合,合适的脚本与字幕可以让视频在多种场景下,甚至无声的情况下依然有趣有意义,从而为移动端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其次,广电媒体要改变传统的内容制作与审核流程,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日常工作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固定转向移动。例如,利用平台同一工作账号多端登录的功能,实现素材实时采编和即时审核,大大增强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同时,采编人员可以与网络平台管理团队合作,通过审核认证之后,赋予受众参与节目制作的机会,并对受众提出的建议及时反馈,进而拓宽与受众的沟通渠道,提升受众对节目的黏性。此外,还可以通过粉丝群等方式加强内容的传播能力。
最后,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团队需要面向移动端,分析各个网络平台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内容制作。举例来说,微信视频号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微信App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微信视频号能够同步用户微信朋友圈的视频,记录朋友圈的动态和信息,适合基于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传播的内容;抖音和快手最核心的内容是短视频,适合碎片化时间观看,短视频的热点、突发事件属性最强;微博最早是基于博客制作的,起步最早,内容以图片和文字传播为主,混合视频,用户基础好;B站是一个以ACG(动画、漫画和游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弹幕视频分享网站,现有内容以高质量长视频为主。只有针对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制作垂直化内容并进行精准分发,才能使内容影响力最大化[6]。
广电媒体现有的新闻采访设备专业程度远超许多MCN机构和自媒体,足够进行面向移动端的内容采集,不足之处在于编辑制作的工作站。
3.2.1 固定工作站
对于移动端内容而言,地市级广电媒体现有的节目制作工作站都是根据全高清视音频标准配置,渲染能力足以进行新媒体制作,但需要面向移动端做出一些改变。首先,由于竖屏与横屏的特性不同,现有的工作站显示器不再适用,需要配备在竖屏和横屏状态下依然保证高可视角度的共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 IPS)面板显示器,显示器需要支持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Range, HDR),这样可以保证在移动端呈现的效果达到最佳。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更新不同的专业级显卡,如NVIDIA公司的Tesla、Quadro系列,AMD公司的Radeon PRO系列等,进而保证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下的呈现效果。目前,一些移动设备已经支持4K、60 fps、HDR技术,对于同样支持这些技术的网络平台而言,可以大大提高广电媒体面向移动端的长视频的质量。
3.2.2 移动工作站
由于移动工作站要渲染面向移动端的视音频素材,现有的仅仅搭载集成显卡或者核芯显卡的超极本是不够的,搭载专业显卡或者性能级非专业显卡就成了必要条件;除显卡外,6核心以上的中央处理器、16 GB以上的内存条和固态硬盘都是移动工作站的必备配置。对于即时性、突发性较强的事件,广电媒体配备专业的移动工作站可以在现场及时制作新闻内容,符合移动端的高时效性特点。
3.3.1 软件环境的改变
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化音视频处理软件,由于移动端内容呈现的多样化,除了需要具备能够实现不同功能的视频剪辑软件之外,音频剪辑、字幕制作和图文素材处理软件也成为必备的软件环境。例如:现有的多种视频剪辑软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素材库最丰富的剪映、操作简便的会声会影、插件拓展较多的Pr,以及软硬件结合最好的FinalCutPro等,需要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如Au、Goldwave等;字幕制作软件,如Arctime、网易见外等,都是实现广电媒体面向移动端的内容剪辑制作的利器。
3.3.2 自有平台的合理利用
加强自有平台的开放程度,平台管理员开放自有平台App的指定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定期维护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在保证SDK安全的前提下,搭建本地python(一种适用于数据分析的编程语言)环境,嵌入python代码,可以实现一键分析获取各大网络平台实时热词的功能,根据高热度话题在网络平台发布本地相关新闻,同时在自有App平台推送,为自有平台引流。
利用地方媒体的本地化优势,自有App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接入本地线上政务系统,加强对“小屏”的资源倾斜,为用户提供医疗、交通、教育等便民服务,并在各大网络平台的内容推送中进行引导,在做好高质量内容传播发布的同时,向本地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完善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提升自有平台的影响力,反哺地方媒体的发展。
3.3.3 新技术的使用
目前,广电媒体行业使用最多的是AR技术,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中出现的投影3D模型就是典型的AR技术。此外,许多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虚拟主播,则是AR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技术的结合。对于广电媒体而言,AR技术可以提升节目的呈现效果和趣味性,在节目中投放虚拟模型,可以让节目效果得到加强;AR虚拟演播室的应用,可以把新闻现场“搬进”演播厅,大大增强了现场感。
除此之外,诸如HTML5、互动视频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等新技术都增强了对移动设备的支持,同一套代码可以在不同型号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使用。在新技术赋能下,移动端可以创新互动性的多媒体内容,自适应不同系统、不同分辨率、竖屏或横屏的多种设备。这让面向移动端的内容呈现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
面向移动端进行软件环境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与学习使用,是广电媒体向移动端转型必不可少的环节,软件环境可以成为广电媒体转型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建立全新传播体系的重要保障。
在“小屏”移动端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新时代,广电媒体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移动端的传播优势,转变思路、拥抱新技术,将资源从传统“大屏”向“小屏”倾斜。通过媒体融合工作进行人才队伍和生产环境转型,并以有吸引力的创新内容为核心,以自有平台和网络平台为主要渠道,以移动端为主要阵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构建属于自己的良好发展生态,打造有影响力、公信力的新时代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