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特点
——以《新闻现场》为例

2023-02-09 08:08:05雷小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新闻资讯频道民生

雷小雪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

作为一名从记者成长起来的主持人,我经历了中国电视转型的黄金时代。从民生新闻兴起到专业新闻频道成立,从每天半小时录播到近两小时直播,《新闻现场》栏目可以说记录了中国电视发展和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变历程。

1 《新闻现场》栏目的发展过程

200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电视台的规模还不够大,还分无线台、有线台,频道很少,除了一些购买的节目内容之外,需要自己制作的电视栏目就更少了。当时,《新闻现场》栏目以新锐的姿态亮相四川有线电视台,时任部门主任希望,这档节目能开创不一样的气象。那个时候“说”新闻的形式刚刚萌发,早期的制作主要从两方面来突破。一是记者做的片子,尽量用轻松、亲切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视频剪辑手段来呈现。口播这一块则由制片人带着主持人傅海江、邓砚字斟句酌地修改初稿中的导语,每天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评述。我刚进《新闻现场》时是一名记者,每天跟着自己的师父——一名资深记者去拍片子,学习新闻的采访、写作、剪辑。那个时候的新闻线索主要来源于热线电话,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热线记录本上找线索,看到合适的线索就向观众回电并进一步了解情况,对具有报道价值的内容就前去采访。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线索,要么就坐在热线电话旁接听电话,等新的线索;要么就去翻看当天的报纸,看看是否有可以采用的线索。当时的《新闻现场》每天只有一档,时长半小时左右,栏目组总共十几个人。

2004年,《新闻现场》新开了黄昏档的版面,那个时候特别提倡记者型主持人,所以选择新主播也是从自己的出镜记者里面来挑选,于是我和另一个记者王雷宇有幸成为新闻主播。我们不仅赶上了记者型主持人的东风,也赶上了中国电视从录播转直播的东风。上岗半年后,录播的节目就变成了直播,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这一时期《新闻现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傍晚和晚间两档节目形成了节目带,资深主持人傅海江、邓砚带着我和雷宇也组成了主持群。

到了2005年,中国经济、技术发展到新的水平,专业化频道运营在中国的广电行业兴起。当时成都地区民生新闻竞争进入白热化,四川台王牌民生节目《新闻现场》和成都台王牌节目《成都全接触》竞争激烈。依托于《新闻现场》,四川电视台推出了第四频道,而后改名为新闻资讯频道。依托《成都全接触》,成都台也推出了公共频道。在当年四川广电集团的支持下,以新闻资讯为主的第四频道于2005年9月19日正式开播,以本土新闻为核心竞争力,每天的直播节目从早上8点半开始到次日凌晨结束,直播时长9个小时,直播档数12档,这在当时的全国广电行业都是走在前列的。这一时期也是《新闻现场》的鼎盛时期,当时这个栏目每天有午间、傍晚、晚间三档,每天播出的节目时长接近4个小时,几乎都是自采内容。鼎盛时期该栏目有120多名记者,外加一个专门的SNG卫星直播小组,再加上编辑、后期、负责人、主持人,差不多150人。频道成立时,成都地区的电视直播竞争非常激烈,每天中午开编前会,都会先看前一天的收视表,同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同样的题材,报道得比对手好,收视率高就加分,做得不如别人,收视低就扣分。每天编前会也会报题,讨论当天各个栏目的重点话题。傍晚是竞争最激烈的第一黄金时段,为了拉开竞争优势,我主持的主档《新闻现场》不断扩版,最后成了每天18点直播到19点50分,近两小时的豪华版面。前半小时是SNG直播车就一个大话题进行直播,后面就是新闻报道和小型微波直播结合的版面,有突发事、重要事,SNG直播车也作为穿插直播线,随进随出。竞争最激烈时,频道总监、副总监都会守在直播间现场指挥——哪些话题要快点报道出去,正片没来就先发口播稿。遇到要抢发的新闻,记者会先送一些画面到直播间插播,主持人先进行现场解说,记者再去赶稿子。今天来看,这样的新闻打法仍然是过瘾的,放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也不过时。作为四川本土媒体品牌,《新闻现场》常年保持成都本地第一、四川前三的收视份额,一度成为现象级的民生新闻栏目,引发竞相研究与模仿,在全国同类民生新闻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2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特别考验

“5·12”汶川地震,是电视川军经历的一场艰苦而担当的大型战役。

那个时候,不要说媒体对地震这样的灾难报道没什么概念,就是大众对地震也没有多少了解。记得节目开始的时候,直播系统没有一条片子,电话不通、网络不通、没有编排、没有备播片。开场白我大概汇总了一下目前能了解的情况,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这时一位同事送来了一盘带子,里面是刚才拍摄的我们从18楼往下疏散又返回的过程。谁也没有看过带子,这盘素材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就进入直播系统。我在直播间一边看画面一边讲述,还解释了播出的是素材带。那盘带子差不多撑了半个多小时,快结束时,外采的记者程婧回到台里了。于是赶紧把记者拉进直播间现场访谈。记者讲述他们赶回来一路看到的状况,同时他们拍摄的素材带也进入播出系统,里面记录了城区道路上、医院门口的疏散情况。我就与记者一起边看画面边解说,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点时则进行报道内容的延伸。紧接着,陆续有更多返台的记者送来素材带。慢慢地,通信逐渐恢复,到了晚上,前往映秀采访的记者王娴、王维死里逃生赶回来了,带回了来自震中的震撼画面。我在直播中说:“这是我直播以来最具直播态的一次直播,因为还不清楚外面的情况如何,还不知道下一个能播的是什么。但我们不惊慌,因为我们的记者正在通过各种办法赶回来,我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把最及时的消息传达给大家。大家也不要惊慌,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接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众志成城,共同面对考验。”当天的直播一直持续到深夜,伴随着通信恢复、救援展开,人们一步步才知道是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天结束直播时,演播室还在余震中明显地震动着。

新闻资讯频道开通的灾情特别版面也持续了两个月,每天都是接力直播,传递最新的情况,发布寻人、求助信息。回看汶川地震这一仗,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与思考。

2.1 突发状况下媒体功能的思考

媒体本身就是社会应急救援的一部分,在紧急状况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稳定人心的作用。不得不说汶川地震中,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的专业和坚守,对整个社会应急救援的组织开展、信息平台搭建、稳定人心、辟谣、传递正向信息起到很大的助力。

2.2 媒体的专业性如何体现

特别要提到《新闻现场》多年来提倡现场报道的鲜活方式,锻炼出一支语言表达能力强、直播感强的出色采编人员队伍。这一能力在地震报道中优势非常突出,其时效性、生动性引起全国媒体同行的关注与肯定。我记得地震后,央视还专门请新闻资讯频道的记者授课讲述现场报道要义。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这当中也有一些应该反思的问题。灾难采访中记者的哪些提问是不合适的,主持人的哪些情绪化的言行是不专业的,等等。

2.3 关键时刻的担当最能建立媒体公信力

在地震最危险的时刻,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没有停播,而是勇敢担当,及时传递信息、稳定民心。初期也成为震区的电视新闻信息源,为四川卫视、央视、国际媒体等多个媒体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片子和直播信号。这在全球的媒体同行中,在观众心中都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和收视。《在路上--抗震救灾特刊》中统计到,汶川地震时,新闻资讯频道开启的《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持续50天、800多个小时,完成7 000多条抗震救灾新闻,80多个小时的卫星车、微波车直播连线。“5·12”汶川地震这一仗塑造了电视川军在观众心中的“铁军”形象,也奠定了四川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栏目在市场份额中的地位。

2.4 个人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成长和思考

我做的那期汶川地震特别直播报道,获得了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可以说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但这不是我个人的奖项,这是我所在的新闻资讯频道的集体作品。而且特别要强调,除了我之外,当年还有很多主持人坚守岗位,表现很专业。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我也专门回顾查询了一下名单,当年跟我一起进行汶川地震特别报道的新闻资讯频道的主持人群体有敬思秋、孙雯洁、王雷宇、傅海江、蒋礼、李莎莎、曹莎莎、叶爽、何炯、杨蕾、左轶等。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连续几次遇上了地震特别报道。2013年的4月,我刚到东方卫视几个月,四川雅安芦山又发生了地震,当时我跟新团队又进行了一次特别直播。因为是上星频道,当时我的主持风格在业界和全国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不少观众到今天都还会提到芦山地震直播,他们觉得这个新闻节目主持人说话、连线、评论风格有些独特。其实在成都,这样的直播风格是常态,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得益于民生新闻大时段直播而形成的——成都地区独特的电视新闻直播风格。成都独特的文化环境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媒体人,从报纸到广电、网络,他们活跃在全国各个媒体平台。

3 成都的城市发展与媒体的关联

3.1 市井文化特性凸显

首先,从文化气质上来分析。我们经常会说成都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城市,市井文化的特性可以说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土壤,这在报纸和电视中都得以凸显。报业方面,2000年年初,《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的面世和激烈竞争,可以说开创了中国都市报的繁荣局面。都市新闻就是民生新闻的前身,以往报纸上与老百姓相关联的内容不多,但都市报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人情冷暖、小区纠纷、小猫上树等细节都会出现。老百姓关心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民生新闻的底色。于是在都市报红火之后,随着电视技术的突破,大量涌现出民生新闻栏目。毫不夸张地说,《新闻现场》《成都全接触》播出最红火的时候,在成都创造了每日万人空巷的高收视景观。春晚一年一次,但民生新闻直播天天有,不管观众选择哪一档,伴着民生新闻吃晚饭成为观众生活的标配。成都人活得自在、接地气,新闻的口味也很接地气。《新闻现场》曾推出过好几个爆款系列节目,一个是报道全城最好吃的苍蝇馆子,一个是讲述成都周边的避暑好去处。实际上,成都的市井文化形成是源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上的移民城市,历经战乱、长途迁徙的人们,来到天府之国后更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是否安逸。

3.2 具有较强包容性

如果要用一个地标来比喻成都的气质,我会选择都江堰。历经千年仍然纹丝不动,泽被后世,它是一个屹立千年的工程,更是一道万世瞻仰的景观。作为一座两千多年没有易址、改名,历史上经历几次大移民的城市,成都的包容犹如古老的都江堰,温润开阔、多元融合。几乎没有外地人会觉得自己在成都是外地人,本地人也觉得来到成都生活的都是成都人,这是这个城市神奇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在新闻报道内容中可见一斑。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喜怒哀乐、世间百态都会出现在一档节目中,媒体和观众不会以地域、阶层、人群来做区分判断,而是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这让我想到三星堆,即便风格如此独树一帜的三星堆,在几千年前也保持着跟中原大陆、中亚西亚的交流。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包容。

从文化观察的角度而言,成都后来出现现象级的超女文化、如今兴起太古里为代表的网红文化等,都跟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市井文化和包容性的特性息息相关。

3.3 从区域角度看成都媒体发展

这里讲的区域主要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区域经济,一个是地理方位。改革开放前期,相比广东、上海等地,成都作为内陆省会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2000年年初,《新闻现场》刚亮相时,成都没有高铁、航班也不多,印象中主干道只有一环路、二环路、人民南路、蜀都大道等,火车北站和新南门汽车站是两大交通枢纽。区域合作方面,成都和重庆共建成渝城市群携手发展。如今,成都的城市交通环线交织,机场两个,汽车站不计其数,还有串联中国、欧洲、“一带一路”的中欧班列。城市的中心已经南移,房价从多年低位徘徊成为省会城市里的逆势上涨,宜居城市榜单中多年雄霸榜首,经济、创新指数晋身一线城市,常驻人口已经超两千万。市井文化的特性没变,还多了一层国际化的气质。喝茶中国第一,喝咖啡中国第二的成都,既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引领新时代的开放之风。如今,民生新闻黄金时代落下帷幕,成都又孕育出以“四处观察”而闻名的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四川观察》。大运会期间,各类宣传片也刷出了国内宣传片的天花板。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开放与传承融于一身,这些都在成都地区现在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上得以体现。

3.4 经济、文化实力营造媒体激烈竞争环境

由于成都这座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强大实力,使得这座城市的市级台成都台和省台四川台都很强,两强相遇竞争激烈,进而促成成都地区电视媒体发展的繁荣。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当年成都报业的《成都商报》和四川报业的《华西都市报》间的激烈竞争,带动了整个成都地区报业的繁荣发展。早些年中国民生新闻发展最旺盛的几个地方,都是省台和市台皆强的省会城市,比如南京和杭州。经济上看,成都、南京、杭州三个省会城市都占去了一省的大体量,文化上看,三座古城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只有这样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底蕴的省会城市才能形成市台和省台皆强的局面,并且又因为竞争而产生现象级的媒体品牌。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变化都是跟随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跟自己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成都孕育出了《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也记录了成都和时代发展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新闻资讯频道民生
新闻资讯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1:48
新闻资讯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 06:12:14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新闻资讯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