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环境下地方媒体人的角色建构与职业认同研究
——以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为例

2023-02-09 08:08:05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重庆中心

陈 卓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 新媒体时代重庆城市外宣战略的初步定位和机制部署

1.1 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外宣新契机及基本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凭借稳步的发展逐渐走入国际舞台中央,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相较于“硬实力”,我国“软实力”仍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国际传播,提高我国对外报道的综合实力成为当下中国新闻媒体的迫切需要,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亦成为当下我国新闻媒体对外报道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总体呈现出中央地方共同发展、多媒介、多语种的特点[1]。在新媒体时代,城市形象传播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新闻媒体的跨文化表达能力、传递更生动的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重庆市政府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启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对外话语创新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高水平外宣智库。通过加快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提高重庆的国际知名度,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庆贡献。

1.2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相应部署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于2023年8月16日在重庆市正式揭牌成立,其前身是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进程的发展和重庆城市外宣定位的逐步明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自成立以来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政策的调整也作出了相应部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大阶段:

1.2.1 机构成立初期:组建人才团队,探索平台建设

在成立初期,西部国际传播中心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通过组建团队初步建立起iChongqing海外网络传播平台,搭建起“1+N+X”海外传播矩阵。其中,“1”为iChongqing官方英文网站,立足于海外用户兴趣,以地道的英语讲述重庆故事;“N”指在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和Instagram(照片墙,简称“ins或IG”)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运营iChongqing官方账号,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与用户特点制作相应的传播内容;“X”即与Google、Facebook和YouTube(优兔)等国际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进行内容推广并借此拓宽分发渠道。

1.2.2 机构运行至今:扩充媒体矩阵,丰富技术应用

除最初建立的iChongqing官方平台和社交账号外,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还在不断扩充媒体矩阵。此外,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聚焦传播效果,于2020年前后吸纳数名外籍记者,以此开启了助力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的第二阶段。为保证更好的新闻呈现效果,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开始搭建内部演播室,并对摄像机和无人机等拍摄设备进行更新,从最初只用一台手机直播,到现在依靠专业设备拍摄且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现场播报。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技术应用的升级是其产品内容质量的保障,并且在不断的更新中为机构内部注入创新动能。

1.2.3 机构发展方向:凝聚区域力量,增强传播声量

重庆市政府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开展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2023年8月,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随着“陆海财经”英文客户端上线,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加大对用户的拉新促活力度,提高客户端的海外下载使用量。此外,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还将建立并完善陆海国际传播联盟机制,增强重庆国际传播效能,在国际舆论场上提高中国西部声量,进行真实且全面的中国形象立体展示。

2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一线记者职业认同分析

2.1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一线记者的职业认同现状

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是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和职业角色重要性的评定[2]。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学者樊亚平在其专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中,从“从业缘起与动机”“职业情感与忠诚度”“新闻或新闻职业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四大维度对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进行了分析。笔者借鉴上述维度,结合实际观察和访谈,从从业缘起、职业情感、身份认同三个角度对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新闻记者的职业认同展开论述。

2.1.1 从业缘起:兴趣驱使与乡土依恋

从业缘起指从业者选择其所从事行业的原因。学者樊亚平认为,从业动机是审视职业认同的最基本要素。总体而言,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新闻记者在选择该职业时,多数都从自身的教育背景、职业规划等理性因素和乡土情感等感性动机进行综合考量,在从业动机上呈现出复合性的特点。

由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对外报道,对于记者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许多记者并非新闻相关专业出身,而是来自翻译、英语等专业。此外,由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是地方性新闻媒体,成立时间较短,加之重庆目前的传媒行业暂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发达,对于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因此,能够并且愿意选择来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工作的记者多是重庆本地人或在重庆有过生活经历,对重庆这座城市有着较为深厚感情基础的外地人。

2.1.2 职业情感:终身选择与阶段体验

职业情感和职业忠诚度与职业认同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是判别职业认同程度的最直接要素[3]。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新闻记者对工作普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能够自我驱动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职业忠诚度,表示愿意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进行长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记者表示目前这份工作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阶段之一,不会把新闻记者当作终生职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首先,新闻记者工资难以与其工作量相匹配。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虽是全国首个省级国际传播中心,但就整体发展历史来看,其仍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资源积累较薄弱,而随着重庆市政府城市外宣需求的增加,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承担的主流报道任务呈现递增趋势,出现记者工作量和所得工资失衡的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记者的职业忠诚度。

其次,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被访者中,有近半数的记者表示自己的实际工作与期待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记者对于国际传播概念的理解与其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机构性质存在差异。加之薪资待遇与工作量难以匹配,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

2.1.3 身份认同:把关人与零工记者

身份认同是反映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深度指标。新闻从业者如何向外界介绍自己的职业,以何种身份自称,以及是否为自己是新闻从业者而感到自豪等都是身份认同的体现。

总体而言,多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新闻记者在工作中都能体会到较强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在完成某些具有挑战性或任务密集的阶段性工作时,其收获的职业自豪感尤为突出,展现出较强的职业身份认同。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部分记者认为,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特别是从事对外报道工作的新闻记者,首要任务是作为把关人,在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客观的中国这一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表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新媒体部门这一性质,导致其能够赋予内部工作者的认同感较为有限。此外,由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所做的对外报道工作较为依赖外籍记者,需“借他人之口传播我方之事”,外籍记者承担了大部分出镜和采访工作,与本土记者的工作内容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

传统媒体普遍受到报纸版面、节目时长等限制,记者稿件能见刊或播出的难度较高,但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记者的工作热情,使其在社会上扮演“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先锋记者”角色。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以社交媒体和官方网站为主要分发渠道,新闻生产以数字产品形态呈现,较以往发生了巨大改变,推文编辑和稿件编译等机械性工作占据了记者大部分工作时间,且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日常推文通常并不署名,绩效考核标准表面上“质”与“量”并重,实际上则更为注重“数量”,以上因素使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新闻记者被动成为“计件取酬”的零工记者。

目前,各大媒体机构对新闻稿件数量的强调成为一种总体趋势,新闻编辑部内部对效率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将一线记者群体置于质量与数量难以兼顾的困境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记者职业理想的衰落。

2.2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一线记者角色冲突分析

2.2.1 工作内容:重庆故事讲述者与中国成就宣传者的冲突

与西方新闻业不同,中国新闻媒体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最高宗旨,接受党的基本路线指导,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长期以来扮演着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角色。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作为重庆日报的下属部门,不仅需要深挖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制作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新媒体产品以提高重庆以及西部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为地方发声,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向世界传递准确、多样的本土新闻,从而更好地发挥塑造正面的中国国际形象、引导正确的国际舆论的作用。

笔者在访谈中,谈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独特性时,超半数被访记者认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为突出的在地性,与中央级新闻媒体相比,能够进行更加丰富的本土新闻报道。但实际上,在中国国家级重大新闻事件持续期间,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记者工作中与重庆本土相关的内容制作被搁置,更多精力被用于与中央媒体进行工作对接和资源协调,扮演着配合中央媒体完成中国国家新闻事件宣发的“中国成就宣传者”角色。由于机构规模尚小、工作者个人精力有限,记者难以兼顾“重庆故事讲述者”和“中国成就宣传者”的角色,实际工作与职责认知的错位造成记者的角色冲突。

2.2.2 媒体技术:城市外宣开拓者与先行媒体模仿者的冲突

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全球新闻实践的方式,中国也不例外。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为方便海外用户访问官方网站,选用了阿里云香港服务器、CDN全球加速和WordPress后台操作系统等技术[4]20,到现在已成功开发并推出“陆海财经”客户端。与同级地方新闻媒体相比,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在技术应用上确有领先之处,但纵向上与我国中央媒体和国际性媒体相比,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又存在资金、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差距,成为后者业务和技术上的模仿者。

“城市外宣开拓者”与“先行媒体模仿者”的角色呈现来源于与不同类型媒体的对比,是不同比较维度下的客观呈现。但开拓者带来的自豪感和在模仿过程中的小心翼翼,难免对记者的职业认知造成影响。记者一方面在开拓者的引导下奋发工作,另一方面又会在模仿中对工作独特性产生疑问,在角色冲突中造成职业认知不和谐。

2.2.3 社会功能:本地资讯提供者与国际舆论引导者的冲突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成立的初衷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向海外用户讲好重庆故事,助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4]21。但随着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内容逐渐扩展,其内部新闻记者需兼顾多个社交平台的稿件和栏目制作,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受众群进行内容生产,既需要向海外受众讲好重庆故事,又需要在微信、微博等国内社交平台上向旅居重庆的海外人士提供本地资讯。

这一方面反映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发展壮大,是其业务能力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内部管理制度和人员配置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机构职责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使得本就处于发展探索期的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社会功能与其最初定位产生偏离。内部新闻记者难以把握此类复合性工作重点,容易产生职业困惑,若不及时加以调整和平衡,记者容易在此类角色压力中产生职业倦怠。在高压的工作中消耗职业热情,这不仅对记者的个人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对媒体融合进程的推进形成阻碍。

3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一线记者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探析

3.1 市场转型与社会责任难以平衡

我国新闻记者承担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递真实新闻和贴近群众反映民声的社会职责,以传递党的声音、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角色定位,但数字时代的开放式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对新闻编辑室的工作常规和生产流程造成冲击。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运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其次是向有对外宣传需求的重庆本土企业和区县部门收取相关的内容制作和宣传费,资金来源的性质使得其整体风格以对中国、重庆的正面宣传为主,在日常的内容推送中较为注重新闻题材的选择,会尽量避免发布容易引发国际社会对我国负面评价的新闻内容。出于正确引导国际舆论的目的以及较为有限的舆情监测手段,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对于“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目标的落实仍以对引发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相关新闻进行事后澄清和辟谣为主,在事前的议程设置和事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际媒体争夺受众注意力的能力较为欠缺。

媒体融合是我国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方向,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直接考验着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政府的宣传需求和媒体的经营难题,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时时面对结构性的无奈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出现有心无力的工作状态。

3.2 认知内核与技术导向持续博弈

新闻媒体对于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反映了机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新闻记者沦为技术的机械使用者,削弱记者的职业价值感[5]。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近年来广泛布局国际传播社交媒体矩阵,紧跟海外社交媒体流行趋势,主打图片、短视频、直播三种呈现形式,并且不断加大对于虚拟主播、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新闻等新兴新闻呈现形式的开发力度。在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期间,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推出了虚拟英文主播“小乔Bridget”以完成“两会”热词介绍。对此,有不少被访者在自己的朋友圈感叹,“再过几年小乔就要把我的所有工作接替了”。由于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的主要对外报道策略是“借外人之口,传我方之事”,许多出镜工作多由外籍记者完成,“小乔”的推出使得本土新闻记者本就有限的出镜机会进一步减少,其获取工作成就感的来源被进一步压缩。

记者角色与技术裹挟下媒体实践之间的认知鸿沟不断扩大,一边是角色责任,一边是社会压力,夹在中间的新闻记者思想愈加困惑,行动愈加迷惘。

3.3 专业素养与薪资待遇存在落差

在融媒体场域下,新闻生产流程发生着持续性的演变,信息传播渠道被不断拓宽,新闻媒体的受众变得更加广阔且多元。外部变化对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日益提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加剧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危机感,虚拟主播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压缩了记者的生存空间。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需要与时俱进的融媒体素养和互联网思维。近年来,新闻记者工作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压力日益加大,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一线记者亦是如此,且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属于事业单位体制,其员工工资属性更倾向于稳定而非快速增长,薪资水平与记者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职业成就感难以满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工作疏离状态。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新闻角色理论,对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记者群体进行个案研究,以记者职业认同和角色冲突为分析重点,对新闻记者角色认同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新闻记者整体上就业体验良好,但由于受到宣传导向、技术资金和本领恐慌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完全按照自身期望行动,在来自媒体机构内外部的社会责任下产生角色压力,逐渐形成了重庆故事讲述者和中国成就宣传者、城市外宣开拓者和先行媒体模仿者,以及本地资讯提供者与国际舆论引导者的冲突性角色。基于此,本研究在呈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新闻记者职业认同和角色冲突现状的基础上,从个人、媒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以下三点发展建议:第一,新闻记者应当不断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并提高职业素养,面对不同工作情形积极进行自我调整,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工作事项;第二,从组织层面而言,媒体机构应当完善员工绩效激励和薪资标准,优化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内部分工与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的新媒体培训增强新闻记者的工作能力和职业价值感;第三,从社会支持角度来看,应当健全新闻行业的准入制度,落实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认证,在社会层面充分给予记者群体理解、认可与支持,增强新闻职业的社会认同。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重庆中心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重庆客APP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