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黏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

2023-02-08 03:18马文元薛祥龙王小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病理科活体病理学

马文元 薛祥龙 王小红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好发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总体发病率为1/10 万~30/10 万[1,2]。本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发现本病可能因变应原与胃肠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触发的过敏反应及炎症反应有关[3]。本病按部位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4]。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因而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对我院近20 年来临床资料完整的16 例黏膜病变型EG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黏膜病变型EG 的诊断价值,通过认识黏膜病变型EG 的消化内镜及病理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 年4 月~2023 年2 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资料完整的16 例黏膜病变型EG 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0 例,女6 例,年龄22~69 岁,平均42.2 岁,其中30~50 岁占81.3%。所有病例均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5,6]:①存在相关药物、食物过敏史及支气管哮喘史等;②存在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③消化道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示存在1 个或多个部位EOS 浸润,同时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Ig)E 水平、外周血或骨髓EOS 异常升高;④排除寄生虫感染以及胃肠道外EOS 增多疾病,如淋巴瘤、结缔组织病、EOS 增多症、克罗恩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⑤未服用可引起EOS 异常升高的药物,如卡马西平、利福平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1.2 临床表现腹痛14 例(87.5%),腹泻9 例(56.3%),恶心、呕吐6 例(37.5%),腹胀4 例(25.0%),黑便3 例(18.8%),便血2 例(12.5%),体重下降2 例(12.5%)。病程4d~5 年,中位病程5 个月。

2 结果

2.1 消化内镜下及病理学表现16 例均经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其中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及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确诊14 例,确诊率87.5%,另2 例在其他医院确诊。

14 例确诊患者中有2 例在诊治初期未能确诊,其中1 例溃疡型患者初期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降部溃疡,经抗溃疡治疗效果不佳,结合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EOS 异常升高,再次行内镜检查并多点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后确诊;1 例息肉型患者初期诊断为胃多发小息肉,内镜医生取病理活体组织1 块送病理科,因病理科医生认识不足,仅作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而未作HGE染色及阿利新蓝沙黄染色等特殊染色而未能确诊,后结合患者血清总IgE 水平及外周血EOS 异常升高且患者存在药物过敏史(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食物过敏史(鸡蛋及牛奶等)及支气管哮喘病史等再次行内镜检查并多点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后确诊。

14 例消化内镜下表现分为3 型:①糜烂型:表现为胃肠道黏膜糜烂并伴有充血、水肿;②溃疡型:表现为胃肠道黏膜表浅溃疡,表面覆黄白苔及黑痂,边缘充血、水肿;③息肉型:表现为胃肠道多发小息肉,呈扁平状或亚蒂并伴有充血、水肿。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苏木素-姬姆萨-伊红(Hematoxylingiemsa-eosin staining,HGE)染色EOS 计 数,食管均>15 个/每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胃、十二指肠均>30 个/HPF,结肠均>50 个/HPF;同时行阿利新蓝沙黄染色法示肥大细胞浸润,肥大细胞计数均>20 个/HPF。

其他医院确诊的2 例中1 例诊断为糜烂性胃炎,表现为胃窦部多发糜烂并伴有充血、水肿,因消化内镜医生未能多点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及病理科医生认识不足而未能在本院确诊;1 例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降部黏膜多发表浅溃疡,表面覆黄白苔及黑痂,边缘充血、水肿,因消化内镜医生认识不足未病理活体组织检查而未能确诊,后至其他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2.2 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5 例行腹部CT 检查患者未能确诊,其中2 例未见明显异常,1 例表现为腹腔淋巴结肿大,1 例表现为小肠壁增厚,1 例表现为胃壁增厚;4 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患者未能确诊,其中1 例未见明显异常,1 例表现为食管壁增厚,1 例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1 例表现为胃壁增厚。这些检查结果均为非特异性,但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对本病均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3 讨论

EG 于1937 年由Kaijser[7]首先报道。1970 年Klein 等[4]根据EOS 在消化道壁内浸润的深度将EG 分为3 型:①黏膜病变型,此型最常见,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道黏膜,黏膜内见大量EOS 浸润,伴有肠上皮细胞异常、肠绒毛消失;②肌层病变型,此型较少见,病变主要以浸润肌层为主,导致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③浆膜病变型,此型极为罕见,病变主要以浸润浆膜层为主,可引起浆膜增厚、浆膜炎、浆膜腔积液等。此3 型病变可单独出现,亦可混合出现。

EG 临床症状表现与病变浸润部位、病理类型、范围和深度相关。黏膜病变型EG 主要累及部位是胃、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回盲部,食管、小肠等其他部位亦可累及。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胀,黑便,便血,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因而诊断较为困难[8]。

尽管黏膜病变型EG 的消化内镜下表现也具有多样性及非特异性,但消化内镜检查仍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消化内镜检查优点在于其可直接发现病变,直观性强,给予多点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本病[9]。关于EG 目前尚无统一的病理学诊断标准,通常认为EOS 计数>20 个/HPF 可诊断为EG[10]。而林果为等[11]拟定的EG 诊断标准为:有2 处及以上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显示EOS 计数食管>15 个/HPF,胃、十二指肠及回肠>20~30个/HPF,结肠>20~50 个/HPF。一项关于EG 病理学的研究提出,上皮内EOS 浸润是EG 的固有特征[12]。本组16 例黏膜病变型EG 经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确诊14 例,确诊率87.5%,表明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黏膜病变型EG 的一种重要方法。2 例未能确诊,其中1 例糜烂性胃炎因消化内镜医生未能多点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及病理科医生认识不足而未能确诊;1 例十二指肠球降部多发溃疡因消化内镜医生认识不足未进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而未能确诊,后至外院就诊明确诊断。本组2 例在诊治过程初期误诊的原因主要是消化内镜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对黏膜病变型EG 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除了常见的糜烂型外,黏膜病变型EG 的消化内镜下及病理学表现还有:①溃疡型:此类溃疡由EOS 浸润引起,并非一般性溃疡;②息肉型:此类息肉由EOS 浸润引起,并非常见息肉类型。消化内镜及病理科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临床资料。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血清总IgE 水平及外周血或骨髓EOS 是否异常升高等[1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另有2 例患者初期诊断为EG 后经免疫组化确诊为淋巴瘤,原因是给予患者EG 正规治疗病变及临床症状均无好转,经认真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后再次行消化内镜检查,给予多点深层次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并作病理免疫组化后确诊。

EG 另有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两种类型,因消化内镜下病理活体组织检查难以深达肌层,故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对此两型EG 的诊断价值有限[14]。

临床上一些辅助检查,如腹部CT、消化道造影等对黏膜病变型EG 的诊断价值有限,但有时可用于评估病变部位和范围,并为消化内镜下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提供定位信息,可提示诊断或作为诊断的线索[15]。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联合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黏膜病变型EG 的重要方法,认识黏膜病变型EG 的消化内镜及病理学表现特点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CT 及消化道造影等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消化内镜及病理科医生只有对临床资料应用辨证的临床思维进行综合、整理、全面分析和鉴别,才能提高对黏膜病变型EG 的诊断水平。

猜你喜欢
病理科活体病理学
带你了解病理科
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活体器官移植,你怎么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QQ远程协助功能在医院病理科的应用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