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黎希希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胆囊疾病为临床多发且常见疾病。目前,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临床普遍应用于胆囊疾病治疗中。但临床实践发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作为有创手术,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进而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2]。相关研究指出,围手术期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疾病认知度与遵医行为,同时提升自我护理能力与意识,进而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3]。赋能健康教育以为患者提供知识、资源及技能为主,激发患者的内源动力,促使其发觉自身内在的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积极做出行动与决策[4]。但临床关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赋能健康教育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赋能健康教育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于我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76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2~66岁,平均(41.39±3.41)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 例,高中13 例,大专及以上17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21~65 岁,平均(41.26±3.2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12 例,大专及以上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存在感染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凝血功能不全;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正在参与其他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前观察患者病情,并口头告知其手术相关信息,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并告知其并发症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后及时采取相应心理疏导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赋能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1)选取1 名护士长、8 名高年资护士组成赋能健康教育小组,主要负责对患者术后的赋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指导,并进行质量监管;(2)组织患者每周开展1 次讲课,主要讲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优点、治疗效果、术中配合要点、术后并发症预防及赋能理论等,同时培养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术后早期活动目标及处理问题的能力;(3)协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早期运动内容、频率、时间,并制成视频供患者循环播放,强化其视觉认识,其中早期运动内容分为卧床期(患者术后清醒后,指导其实施床上足踝脚趾活动与深呼吸运动,每30 分钟做10 次;每隔2~3 h 协助患者进行1 次翻身,并告知其正确的咳痰、排痰动作)、坐位期(术后24 h 内,继续上述足踝脚趾活动、深呼吸运动、协助翻身等训练,同时增加坐位练习,即帮助患者坐于床边,30 min/次,3 次/d)、步行期(患者术后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后,先协助其床边坐30 min,同时实施抬腿运动,3 次/d;而后依次进行床边站立、踏步及走动30 m 的活动,3 次/d;同时,每天陪同患者于走廊练习行走,5~10 min/次,3 次/d);(4)护理人员到病床边,指导每位患者实施早期运动锻炼,确保其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让患者感觉到其可成功完成锻炼任务,并鼓励患者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鼓励其表达、理解自身困难,并使其明白术后早期下床锻炼的意义;同时邀请术后已康复的患者进行言传身教,分享其康复心得,使患者产生动力,并树立“我能做到早期下床锻炼”的信心;(5)协助患者制定术后早期下床锻炼的目标,并鼓励其向目标努力;如实记录患者每天的下床锻炼情况,若存在未按时完成锻炼的情况,则需详细分析原因并记录;(6)每天由护士长实施质量监控,落实患者的下床锻炼情况,对完成较好的患者予以鼓励,对未按时活动、训练不规范的患者予以帮助,促进其完成。
两组均连续干预至出院。
(1)术后康复情况:记录两组术后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2)自我效能:于干预前、出院时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5]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10 个项目,每项均采用1~4 级评分法,总分40 分,评分与自我效能感成正比。(3)睡眠质量:于干预前、出院时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7 个维度,每个维度计0~3 分,总分21 分,评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4)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胆漏、出血、皮下气肿、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s)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8 35.49±3.12 25.41±3.25 8.15±2.14观察组 38 23.35±3.32 17.57±3.38 6.33±1.46 t 16.426 10.307 4.331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术后排便时间(h)肛门排气时间(h)
干预前,两组GSES、PSQ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GSES 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SQI 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SES、PSQI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GSES、PSQI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GSES 为自我效能感量表,PSQI 为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组别 例数 GSES 评分 PSQI 评分干预前 出院时 干预前 出院时对照组 38 21.35±3.41 25.36±4.29a 13.45±2.41 9.69±1.58a观察组 38 21.47±3.28 32.28±4.15a 13.58±2.37 7.34±1.44a t 0.156 7.147 0.237 6.776 P 0.876 0.000 0.813 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因术中麻醉、术后疼痛、心理等各种因素影响,致使其术后早期不愿下床活动,甚至产生放弃训练的念头,严重影响其术后康复进程[7]。健康教育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促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其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使其尽快掌握术中配合要领、术后早期下床训练方法、并发症预防措施等,还可促使患者主动参加康复护理,提高其积极性,进而起到预防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8]。
常规护理多侧重于口头教育,护理干预较为随意,缺乏系统、科学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且目标不够明确;同时教育者对健康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形成灌输式教育,导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9]。赋能健康教育以赋能理论为指导,可指引教育者和患者进入到新的角色设想,其中教育者通过健康教育、合理照护、专家意见、支持帮助等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做出正确决定从而获得目标[10-11];同时,赋能教育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多疾病相关知识,进而提高疾病认知度,且有助于调动患者的自主性,使其主动加入术后康复护理中;此外,教育者的观念从“对患者负责”转变至“给患者责任”,逐步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才是缩短术后康复进程的主导者,护理人员仅提供参考、帮助及建议,促使患者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疾病,并做出相关决策[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时,两组GSES 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SQI 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予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赋能健康教育可提高其自我效能,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在于:赋能健康教育让患者成为管理疾病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主导者,自主选择康复目标,既在患者力所能及内,又有挑战性;同时,护理人员在患者实施早期锻炼时做好监督和指导,并鼓励做得好的患者,对不按时活动、训练不规范的患者及时予以心理帮助及力量支撑,不仅可调动其护理参与性,还可提高其自主性,进而促使其完成康复目标,促进术后康复[14-15]。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样本量较少,且未进行随访研究,无法对赋能健康教育的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临床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明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综上所述,赋能健康教育可提高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自我效能,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改善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