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弘晖 徐子仪 李烨 谢玉莹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农视角下农民贫困风险治理的预警机制研究与探索-结合CFPS和CGSS的数据分析”(20231042118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户获得感的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18BGL225)。
作者简介:谢弘晖(2001-),男,汉族,江西宜春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财政学。
徐子仪(2004-),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李烨(2002-),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财政学。
谢玉莹(2004-),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与计算科学。
摘要:本文立足农户视角,考察民间借贷偏好对农民收支平衡的影响,构建违约风险指数和社会网络指数,测度民间借贷风险和农户社会资本状况,分析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民间借贷对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双重性,适度依赖可以改善收支,但过度依赖会加重经济负担;农户社会网络越发达获取民间借贷的难度越低,但更依赖于农户自身条件和风险状况。研究丰富了民间金融与收支平衡的理论,为防控金融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借贷偏好;收支平衡;社会资本;违约风险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2-007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收入分配结构性变迁阶段,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来自大型数据库CFPS的统计显示,在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存在普遍性。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探讨民间借贷的正反面效应,以发挥其效用、避免其负面影响,更好地服务于改善农户生活。
1 理论分析
1.1 民间借贷路径依赖性
民间借贷具有历史渊源和稳定性,在信息不对称的农村,其长期存在说明农户的借贷选择高度稳定。对脱贫户来说,过度依赖民间借贷可能形成路径依赖,排斥正规金融信息,不利于收入持续增长,导致农村群众难以获得新知识[1]。
1.2 民间借贷违约风险
由于缺乏担保,农户只能通过高成本民间借贷获得资金支持,这直接加重了偿债压力。赵强等(2013)[2]、李世麟(2000)[3]认为,民间借贷畸形发展带来了诸多乱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风险,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监管标准、强化监管体系等多管齐下的措施进行规范,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3 民间借贷的社会网络效应
社会网络在民间借贷中起关键作用,其帮助农户获取重要信息、构建声誉约束,但其影响因农户个人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4]。白新华(2022)[5]提出基于复杂社会网络视角下依靠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为贫困人口提供可持续的脱贫增收路径。对相对脱贫户来说,社会网络可以提供信息支持、资源帮助等,帮助其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发达的农村社会网络,民间借贷的正向效应越明显。
2 实证检验
2.1 变量和模型
本研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项目2020年家庭经济问卷调查的数据,提取出居住地为农村的有效樣本4 330个。核心解释变量为民间借贷偏好和违约风险指数;控制变量包括汽车拥有、教育支出等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最近一年的入不敷出状态,建立OLS回归模型进行影响检验。本文以农户为视角,检验民间借贷偏好对农民收支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对象为我国农村居民,变量包括民间借贷偏好、违约风险、社会网络等指标。文章提出如下假设:假设H1为收支不平衡的农户更偏向进行民间借贷;假设H2为农户的违约风险指数越高,其维持入不敷出状态的的可能性也越大;假设H3为人情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农户将会更多依托民间借贷的便利性。
2.2 实证结果
为检验民间借贷偏好与收支平衡的影响,本文建立了OLS回归模型(见表1)。控制其他变量后,农户的民间借贷偏好和违约风险指数在所有模型中都是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验证了H1、H2,说明收支不平衡的农户倾向于选择民间借贷,同时,违约风险正向影响入不敷出程度,直接验证了民间借贷高成本和违约风险会加重农户经济负担的理论。农户自身的违约风险越高,获取借贷的意愿和动机就越大,越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状况。选择民间借款渠道,相比于正规借款渠道,也大大提高了农户获得借贷的可能性。民间借款渠道门槛较低,对违约风险审核不严,使得农户越有可能受限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是否正规贷款指标与入不敷出状态不显著相关,从正规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对农户违约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可以降低民间借贷比例,减少违约风险,从而对农户中弱势群体形成一定的借贷约束。
社会网络指数在模型1和2中正相关且在5%水平上显著,但在后续模型中显著性下降,在模型5中变为不显著,表明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时,社会网络越广泛,获得借贷的可能性越大,验证了H3,这符合常识。但是当控制了其他变量后,社会网络对借贷的正向影响被削弱,这说明获取借贷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其他因素,如违约风险、民间借款渠道等。社会网络本身对借贷帮助有限。网络广泛不一定更容易获得借贷,关键在于网络中的资源质量。其他控制变量抵消了社会网络的效应,例如,外出打工会减少借贷需求,教育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借贷需求。因而,社会网络对借贷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当考虑到其他因素时,其重要性下降。整体来说,社会网络对获得借贷的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其影响变得较弱,表明农户获得借贷更依赖于自身条件和风险状况。
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加入了多种控制变量,结果仍较为稳健。诸如教育支出、汽车拥有等变量的加入也没有改变民间借贷的效应,增强了本研究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_cons系数从模型 1到模型5均显著为正,说明当全部自变量为0时,被解释变量借贷选择偏好预期值较高。ind在五个模型都标识为No,说明均未加入行业哑变量控制行业差异。N在五个模型观测样本量均为4 330,说明使用同一数据集。从模型 1到模型5,R2逐渐提高,从0.004上升至0.068,表示随着加入更多自变量,模型解释变量借贷选择偏好变异的程度提高。Adj.R2:与R2类似,从模型 1到模型5逐渐提高,模型解释力有所增强。
综上,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性检验,证明了民间借贷偏好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户收支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可能进一步加大违约风险,带来还款压力,导致农户过度依赖借贷,承担超出偿还能力的负担,最终增加了农户入不敷出的概率这为强化农村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依据。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项目2020年家庭经济问卷11 620份原始样本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民间借贷偏好对农户收支平衡状态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民间借贷对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增加农户的营运资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高额借贷也会增加农户的偿债压力。适度依赖的民间借贷可以有效缓解农户的融资约束,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对相对贫困农户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依赖民间借贷会加重农户的经济负担,对收入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网络等农户特征会调节民间借贷的效果。社会网络越发达的农户,民间借贷的正向效应越明显。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样本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模型可以加入更多调控变量提高稳健性,入不敷出状况无法完全代表收支平衡等。
3.2 讨论
上述研究结论,对更好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民收支平衡的正面作用有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建立规范的民间借贷登记制度,明确民间借贷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其基本原则、操作规范、利率标准等,并在区县级设立服务中心,进行借贷信息登记备案,提供中介服务。同时还需建立监测和申诉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曝光,形成强有力的监管。第二,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用“媒体宣传+网络学习+实际操作”的培训模式,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技能。各级政府部门也应与农户、村委会建立风险预警和还款督导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农民获得良好的金融服务。第三,积极创新设计小额信贷等正规金融产品,按农业生产周期提供循环贷款,并根据农户资产情况设立抵押贷款,满足农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同时,整合政府扶持资金与银行贷款,形成政策性资金和金融资本的联动,更全面地支持农民。第四,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先在贫困乡村布局各类基层金融组织,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商行、邮政储蓄等布局,構建集群式金融服务体系,并大力推进通讯、电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服务下沉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金林,董小凡,李健.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进共同富裕?——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22,48(07):4-17+123.
[2]赵强,王敏,宋柏.民间借贷畸形发展的危害及其法律规制[J].商场现代化,2013(11):178-182.
[3]李世麟.强化金融信用中介功能抑制民间借贷畸形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0(03):56-57.
[4]彭澎,吴蓓蓓.财富水平与异质性社会资本对农户非正规借贷约束的影响——基于三省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9,30(12):57-66.
[5]白新华.基于复杂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22(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