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雯
* 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科学2021年度省级规划课题《ESG理念指引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校本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D/2021/02/597。
摘 要:为提升中小学家校互动的质量,本文以奥尔特曼和泰勒的人际互动四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对有效的家校互动策略做了探析。积极的情感互动能够促进家校的相互激励,从而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依据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规律可将家校情感互动划分为初识、情感探索、情感协调、情感维系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教师分别可以通过印象管理策略建立起在家长心目中的信任感;通过角色扮演策略获取家长的认同感;通过交流磋商策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最后通过维护修缮策略取得家长的持久信赖。
关键词:协同共育;家校互动;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9-0008-03
我们常常说,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教师、学生、家长都是其中的成员,彼此间的情感互动是必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境中,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是无涉情感的互动。例如,教师向个别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又如,教师在家长会上宣讲教育理念与方法,互动原则都是倾向于“就事论事”。甚至有的教师与家长之间是排斥情感互动的。情感上的零互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育是有温度的,这种情感上的距离感和设防对家校协同共育产生了较为严重负面的影响。彼此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会阻碍家校共育的实施效率,其中一些误会甚至使家校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
研究者奥尔特曼和泰勒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包括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可见,情感的互动是良好人际互动的关键。家校之间的互动也应该是以情感互动为基础的,如果离开情感互动,极易产生沟通障碍。只有基于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营造良好的家校协同氛围,使教育充满活力和感染力。本文就是以奥尔特曼和泰勒的人际互动四阶段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家校情感互动。
一、初识——印象管理策略
家校互动的第一个阶段为初识阶段。在最初相遇的时间里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是建立情感互动的基础。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认为,与一个人初次会面,短短45 秒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且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交往。 如果教师与家长初次见面时,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形成好感,在之后的相处中就很可能对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协同共育活动的开展。反之,如果教师与家长在第一次见面时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之后的互动自然会顺利许多。为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进行适当的印象管理是必要的。
(一)策略举措
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是指个人管理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最初见面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也是最顽固的,它使人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衣着打扮、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认识,并且由此初步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在情感互动中得体的 穿着、亲和的打扮、友善的表情无疑是加分项。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见面时,整理自己的仪表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家校互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家长在初次见面时不仅考量教师的外在形象、谈吐言行,也会从教育教学角度考量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二)案例再现
王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新进小学教师,新生接待时,她特意装扮一番,想给学生和家長留个好印象。同时,作为新手教师,为了立威,她尽力保持着严肃。但事与愿违,刚开学不久,家长们还是对王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产生质疑,认为她刚刚毕业,缺乏经验,不适合担任班主任。王老师不解地向成熟教师请教。才发现过于花哨的打扮,缺乏稳重感,降低了信任值,加之她在最初的班级管理中手忙脚乱,这些给家长留下了不良印象。
(三)分析反思
在家长的期待中,教师形象的第一关键词就是“稳”。在校期间,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也是他们的管理者、监护者。在与新老师见面之前,家长的心情充满期待,也充满忐忑。此时,恰当的装扮,有条理的谈吐,可以使教师在家长心目中树立起又亲又敬的形象。此外,主动作为、适时展示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能让初次见面的家长产生信任感,内心得到安定。这样,后期的协同共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情感探索——角色扮演策略
人际交往中,双方初识之后,在以后的持续相处中就进入了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虽然是交往双方彼此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但实际上必定有一方“先发制人”、处于相对主动位置,为了博取对方的好感常常需要“投其所好”。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互动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在了解到家长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后,教师首先要调整自身以适应本班的学生和家长。面对的家长不同,教师所要付出的情感及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情感探索阶段对教师来说是充满着挑战的。
(一)策略举措
现代符号论认为“互动的基本途径是角色扮演。个体是通过角色扮演获知他人的态度,调适自己的行为,彼此适应的。”在情感探索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寻找最适合本班的家校情感互动模式。英国课堂互动教育研究的微观解释学派代表人物哈格里夫斯将教师的自我概念分为三类: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这三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驯狮型教师扮演着比较严苛的角色;娱乐型教师扮演活泼而激情的角色;浪漫型教师则扮演着朋友、伙伴的亲切角色。以此为借鉴,笔者认为教师在家长面前也有相应的三类角色:权威型、松弛型、亲切型。权威型教师是家长在教育领域的引导者,保持着与家长的距离感;松弛型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贴近实际,幽默的谈吐让家长感到放松;亲切型教师善于倾听家长的想法,常常换位思考,使家长得到安慰与开导。
(二)案例再现
面对家长时,吴老师一直是权威型教师的形象。作为成熟教师,她专业且果断,给予家长的指导也颇有针对性,但同时也传递出不容置疑的压迫感。在开展协同共育工作时,家长们一开始比较配合。然而,有一次,班级一位女生突然逃避上学,家长心急如焚,第一时间怀疑是吴老师的严厉管教让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甚至连家长自己也逃避与吴老师进行交流。在学校的协调下,吴老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策略,主动联系家长,耐心倾听,并帮助家长分析了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安抚了家长情绪,共同努力解决了孩子的问题。
(三)分析反思
可见,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家长的不同状态,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失去边界感的家长,教师应适时地由亲切型转为权威型。权威型的老师在适当的时机也要展示自己松弛和亲切的一面。教师只有扮演恰当的角色,才能激发家长的认同感,也只有有了认同感,教师才能充满动力、更加自信地开展协同共育工作。
三、情感协调—— 交流磋商策略
当互动双方有了充分认识后,就不再完全由一方占主导,双方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此时就更加需要彼此交流和理解。这一点体现在家校互动中,就表现在教师要及时洞悉家长的意见,同时提示家长自己所需的配合,不断增进家校之间的默契。
(一)策略举措
在情感的协调阶段,家校的情感互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导。此时,民主的氛围是教师和家长建立良好情感互动关系的背景,如果教师能够适时进行观察思考或调查反馈,从中体会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意见,并针对合理的建议诚恳地做出改变,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必定报之以支持和信任。此时,教师再对家长提出配合要求就容易被接纳了。家长的配合也会影响教师的情感,有了支持和信任教师便乐于做协同共育工作,家长也更加乐于帮助教师开展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情感的互相激励也将成为协同共育的助推器。
(二)案例再现
一次,学校要求各班发布招募任务,校门前的马路上需要几名家长护导志愿者帮助疏导交通。A老师在班级群里“一呼百应”,许多家长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B老师的班里则无人响应,只得向“好说话”的家长求助。两位老师交流后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面对家长的诉求,他们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当家长对孩子的座位提出建议时,A老师会在考虑公平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同时也言明换座位不是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根本策略。B老师面对这种情况,通常会“一刀切”地直接拒绝,避免麻烦。因此,久而久之,这类事情发生得多了,A班级的家长与老师形成了一种遇事协商的关系,而B班级则没有,许多事由老师一人做主。因此,当老师需要支持时,B班级的家长选择沉默。
(三)分析反思
有利的人际关系具有信任和开放的特点,要在协同共育中做到这些,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互动论者认为教师在互动中至少应该具备四项素质:1.真诚;2.具有感受他人的能力;3.持续不断地关心;4.提供条件,锻炼对方,让对方也出一份力量。面对家长,这些素质依然重要,有助于建立起健康的互动关系。在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互动过程中,最忌一个“冷”字,遇事不应直接否决,而是要在不断的交流和磋商中,做出一个让大家都较为满意的决定,这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共育中也有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互动能力和协调管理水平。
四、情感维系——维护修缮策略
在情感维持阶段虽然双方已经适应彼此,但仍不能懈怠,互动双方不仅需要维护已经协调好的相处模式,更需要弥补不足之处。在已建立互动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教师逐渐疏忽家校间的情感交流,或者不做适当调整,不能排除家校关系会急转直下。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的建立,需要的是长久持续的情感投入,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
(一)策略举措
当家校关系已经进入稳定期,家长和教师已经了解彼此,这时教师常常认为不再需要多余的情感互动,而把互动的重点转移到讨论学生的相关问题上,说话和做事不再顾忌家长的感情。事实上,情感互動关系是需要维系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反思工作,修缮消极的、有待改善的情感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还继续主动和家长开展积极的情感互动。这样,教师才可能获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敞开心扉,促成更默契的家校共育。
(二)案例再现
陈老师是某班的数学老师,这天她像往常一样,在班级群里公布需要订正习题的孩子。放学后,家长群里有位家长突然质疑:“数学不同于语文学科,应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订正数学作业为什么需要抄写大段的题目?这究竟是给学生的作业,还是给家长的作业?”面对家长犀利的质疑,陈老师有些不悦,但还是耐着性子解释。这次她没有只谈孩子的学习,而是顾及家长的面子,先给予充分肯定,认同他关心孩子的学习,接着,从专业角度解释,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讲究思维的培养,也强调习惯的养成,抄写、整理错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细心。最后,她还提出如果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延长完成期限,不必家长代劳。陈老师的耐心给了家长所想要的尊重,避免了家校间的一次矛盾。私下里,她又主动关心了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也欢迎家长常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家长的不满情绪很快消解了。
(三)分析反思
情感互动分为积极的情感互动和消极的情感互动,在习惯化的过程中不仅会有积极的互动持续发挥作用,也会出现消极的互动影响家校的相处。在情感维系的阶段,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在和家长互动时仍需要尽量地展示耐心和尊重。当消极情感互动出现时,教师还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宽容投入到工作中去,丢掉成见,尽力消除消极的情感互动,并主动维护积极的情感互动。
家校情感互动为协同共育保驾护航,它使家校交流更通畅、民主、灵活。构建积极有效的情感互动,不仅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主动作为。因此,一线教师面对家长,必得常抱宽容之心,常怀理解之情,常立尊重之意。当然,恰当的情感付出一定会为教师赢来家长的情感回报。实践也能证明,润物无声的积极情感互动,能够营造出更加温馨和谐的共育环境,实现家校间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纪河.学校教育社会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2]韩婷.家校共育 助力成长——家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9(08).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 2009(3).
[4]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30(02).
[5]谢红仔.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J].教育导刊,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