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后人类时代

2023-02-07 18:39吴西子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博格美学艺术家

当代艺术对赛博格(Cyborg)的理论研究 起步较晚,其诞生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对于赛 博格的隐喻和形象多聚焦于影视节目或科幻文 学的讨论,赛博格理念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受 到当代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当下社会科学和生 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艺术家对于身体 经验、身份认同与人机道德等可以揭示人类、 社会与科学的关系的重新考量,将赛博格理论 可视化呈现能直观地体现对未来的先驱性探索 和对现状的反思,这使得多元化的赛博格艺术 作品的价值和发展形态有必要被仔细探讨—— 围绕技术与身体的赛博格概念的出现对艺术和 社会又意味着什么?

“赛博格” 一词源于控制论与有机体 (Cybernetic and organism) 的词根合成缩写, 是克莱因斯和克莱恩在 1960 年 9 月的《航空 学》(Astronautics )杂志中首次提出的科幻文 学的技术构想,指的是融合了生物元素和机器 的自主运行的实体。在艺术领域, “赛博格艺 术”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8 年,被杰克·博纳 姆(Jack Burnham) 使用在《后现代雕塑: 科学技术对本世纪雕塑的影响》(Beyond Modern Sculpture:The E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Sculpture of This Century)中。本文将从赛博 格文化的美学理论和赛博格艺术的发展形式两 个方面来探讨赛博格艺术。

一、赛博格文化的美学理论

在人类学中,赛博格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 位或是固定的定义,在人类学领域中对赛博格 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赛博格文化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社会基准,人类学家通过研 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探索赛博格概念对社会 结构、权力关系和社会身份的影响。二、学者 可以探索人们如何通过科技改造身体和改变身 份认同,揭示科技对身份经验和身体认同的影 响。三、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虚拟社交和网络文 化,来理解虚拟社交网络如何塑造人际关系、 身份建构和文化表达。四、通过研究人体改造、 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来提供对科技伦理问题的 指导。从人类学家的角度来看,赛博格可以反映出科技进步、人机交互、身体改造和科技伦 理等议题的重新思考,通过分析科技发展对人 类身体、身份经验、自我认知、社会结构和文 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揭示和探索出个体、 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趣的研究对象, 在当代美学中, 赛博格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想象的象征性的表 达。当涉及赛博格的美学理论时,有几个关键 概念和理论可以提及: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表达主义、数字美学。

二、赛博格艺术的发展形式

赛博格艺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 体形象创作,另一类为构想图像创作。以新黑 色反乌托邦电影《银翼杀手》为例来定义后人  类时代对赛博格美学的其中一个理解,电影中  涉及人类与机器、自我意识和道德问题、无性 别和身份认同以及技术与人性的关系。这些在  不同形态的赛博格艺术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 赛博格主题的艺术作品通过拓宽科技认知边界、 减轻科技恐惧、推动科技对话和交流以及促进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对提高社会对科技的接受  度和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下文将详细介绍赛  博格美学的两种发展形态:

(一)实体形象创作

赛博格艺术中“身体”一直是不可避免 被讨论的对象,许多先锋艺术家尝试以自身为 媒介,将机械植入或者外接于皮肤表层进行 实验。2004 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法的“赛博 格人类”——英国艺术家尼尔·哈比森(Neil Harbisson),将可以感知颜色的外接天线种植 在自身头骨的外层,这个作品的照片作为护照 照片获得了英国政府的认可,准许其长期使用。 1982 年, 澳大利亚艺术家史泰拉克(Stelare)在他的作品《第三只手》(The Third Hand)中 融合了人体、科技和生物元素,通过在自己的 手臂上植入机械装置,通过手臂的肌肉信号对 机械手臂进行控制,将人体的身体信号同步体 现在机械上。身体改造与身份认同之间有着直 接的联系,在还没有被大众认同的时候,这类 身体衍生艺术行为只在小范围发生着。

生物艺术的赛博格作品将生物科技、生物 学和艺术结合,探索了人体、生物和科技之间 的关系。巴西的生物艺术先驱爱德华多·卡克 (Eduardo Kac) 在他的一个作品系列《变形》 (Transfgurations )中,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将 生物体与艺术结合,其中著名的作品是将一种 荧光基因植入小猫,使其在黑暗中发出绿色荧 光。赛博格艺术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 进化出了人类、生物、机器三位一体的产物。

目前所了解的艺术家中,并没有将植物  植入人体的赛博格艺术家,但有一些艺术作品  将科技和植物结合起来。艺术家丹·罗斯加德  (Daan Roosegaarde)创作的作品《生物发光森林》 ( Bioluminescent Forest ),利用生物发光的植物  和 LED 技术,创造了一个光与自然交织的奇幻  森林。由艺术家喬·戴维斯(Joe Davis)创作的《赛  博格植物学》(The Cyborg Botany),将科技与  植物结合,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学技术创造了  一系列具有新功能的植物。这些植物可以产生  电能、光线或其他与科技相关的特性。这些作  品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生态系统和科技发展的  思考,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  了新的视角。通过将科技与植物结合,艺术家  试图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引发观众  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它们提供  了一种可能性,即科技可以用于保护和提升自  然环境,而不是对其造成破坏。

(二)构想图像创作

在赛博格理论推进的过程中,赛博格逐渐由技术化的实体想象发展为一种隐喻性的社会 观念。[1] 虽然“赛博格”这个词在 1960年才出现, 但赛博格的艺术类型绕不开当代艺术的代表人 物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他以刺 激传统观念和挑战艺术界的反艺术作品而闻名, 他在 1919 年创作了《带胡子的蒙娜丽莎》,其 在复制品上给蒙娜丽莎用铅笔绘制了两撇小胡 子,这两笔给观众带来的直观想法是,为什么 蒙娜丽莎不可以是男性,或者为什么蒙娜丽莎 不可以是某种新性别? 21 世纪,当女性主义成 为赛博格研究的争论议题时,马塞尔·杜尚用 两撇小胡子便解答了现代社会对性别的不同理 解的隐喻性关注。

而这种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想象图景的艺术  作品还有许多, 比如拉乌尔·豪斯曼(Raoul  Hausmann) 的作品《达达索夫自画像》(Self-   Potrait of the Dadasoph),单从画面很难理解  艺术家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机器与身体的  结合正是赛博格艺术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在汉  娜·霍克(Hannah H?ch)的拼贴画《美丽女孩》 (Beautiful Girl)中,一位女性的头被一个灯泡  所替换。这种机器与身体结合的形象在当代的  绘画或数字作品中,变得越来越常见。拉乌尔·豪  斯曼在当时便预言,这种由有机体和机器组成  的混合型人类,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社会中  频繁出现。如今的赛博格艺术大多是以构想图  像的方式被呈现, 以汉斯·鲁道夫·吉格尔(H.R.  Giger)的艺术作品为例,他在 1967 年创作的  木上纸墨作品《出生机器婴儿》(Birth Machine   Baby)展现了一种异化的美学, 将机械与生物、  人体解剖学、有机与无机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他的图像中常常出现怪异的生物形象、扭曲的  身体和阴森的背景,创造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又难以抗拒的迷人体验,这种极端的反差使他 的作品在恐怖文化和科幻领域中广受欢迎。在 他的影响下,许多艺术家的绘画作品都展现了 超自然、异形生物和机械结构的景象。玛格丽 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曾经提到:“我 们想象科学家在我们虚构的故事里做最坏的事 情,是为了让真实的世界保持清醒。”科技改 造身体的艺术出现的同时,异化的图像也会出 现,艺术家虚构的异化美学生物站在赛博格空 间的另一面提醒着社会,时刻保持警惕。在这 个阶段,赛博格艺术除了传统的创作手段外, 逐渐因为科技的进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 艺术家通过数字艺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来实现表 达效果。

三、结语

赛博格艺术发展至今呈现了实体形象创作 和构想图像创作两个主要的发展形式,本文从 赛博格文化的理论和美学特征出发,围绕这两 个艺术发展形势展开叙论。这些赛博格艺术家 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作品,推动了人机关系、身 体感知和科技身份等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他们 的艺术实践和思考为我们理解和思考当代科技 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提供了新的角度。這些作品 通过艺术的力量,以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的方 式,让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接受和参与科技 发展。

[ 作者简介 ] 吴西子,女,汉族,广东佛山人,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现 当代美术史。

[1]   出自阮云星、梁永佳、高英策《赛博格人类学 : 跨学科理论与应用人类学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 年出版。

猜你喜欢
博格美学艺术家
仝仺美学馆
创造“不可能”的博格斯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
阿博格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继续前行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