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紫薇 杨 丽
胡杨精神是在开发、建设西北边疆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内涵,是激励新疆各族人民不惧艰辛,勇毅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胡杨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印证了“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体,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②新时代,新疆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需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胡杨精神育人实践的探索,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力量,为培育扎根边疆的新时代人才,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共识。
胡杨精神育人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培育高校师生具有其“以文化人”的高尚品质,具有涵养个体道德品质、涵养精神力量、引导其扎根奉献边疆等现实价值。这都有助于新疆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新疆高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爱国爱疆、扎根边疆、兴疆固边的新时代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胡杨精神蕴含的高尚品质、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是新疆高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生动素材,胡杨精神育人体现了新疆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是新疆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疆高校在以胡杨精神育人的过程中,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胡杨精神是西北边疆人民在共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财富,记录着各族群众团结建设西北边疆的艰辛岁月。在胡杨精神的接续传承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有高尚品德的先进代表和英雄模范,如守卫边境线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坚守在雪域高原的战士、扎根在边疆基层的各族干部,他们身上体现的高尚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以实现伟大梦想为旨归。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和生动事迹诠释着胡杨精神,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范例。在胡杨精神育人的过程中使之内化为新疆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在主动践行胡杨精神的过程中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西部建设。
新疆高校用胡杨精神育人就要将胡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胡杨精神的道德塑造、精神激励和价值引领作用,使胡杨精神成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生动素材,让胡杨精神育人成为新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民族振兴需要人才,新疆的建设发展尤其离不开人才支持。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需要肩负起培养兴边固疆人才的使命任务。
以胡杨精神育人,能够为兴疆固边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人才是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仍需要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因此需要激励师生在践行胡杨精神的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在建设西北边疆的过程中书写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新疆的陆地边境线长,新疆人民肩负着护边守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新疆高校用胡杨精神育人有助于帮助师生坚定“五个认同”,凝聚起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共识,激发新疆高校师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热情。“下得去、用得上”是新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以塔里木大学为例,该高校鼓励师生投身基层、服务基层,使其在扎根边疆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兴边固边、稳疆兴疆需要投身基层、奉献青春的人才,需要广大青年传承前辈在建设边疆、守卫边疆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立志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用胡杨精神育人”目的指向“为兴疆固边服务”。用胡杨精神育人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的重要方式,是培育新时代人才接续奋斗的内在要求,使其在建设西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理想。
胡杨精神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在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滋养中,继承了老一辈建设者的革命精神,并在建设边疆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足的时代要更加注重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新疆高校胡杨精神育人能够使高校师生从红色文化印证的沧桑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汲取营养,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胡杨精神体现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用胡杨精神育人,是帮助师生厚植爱国情怀、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熏染中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一切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西北边疆注入红色基因。
新疆高校是弘扬胡杨精神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师生是践行胡杨精神的重要力量。胡杨精神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特质能够确保新疆高校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淀红色文化底蕴,涵养新疆高校师生品格。
胡杨精神育人是新疆高校办学育人的特色优势,能够增强高校师生的精神动力,发扬优良传统,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能够推动新疆高校打造育人的特色品牌,是形成办学育人特色的有效方式。
一方面,胡杨精神育人是增强高校师生精神力量的有力措施,能够使新疆高校师生在胡杨精神的感染下形成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一切需要的根本旨归,人们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精神需要,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胡杨精神作为推动新疆社会发展的先进精神文化,能够丰富高校师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其对高尚精神追求的需要,增强其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新疆面临着师资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现实问题,“师生住在地窝子,黑板挂在树上,学生坐在地上”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几代人的接力坚守下,新疆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培育了各民族莘莘学子,夯实了新疆的人才培养基础。教师们用自身行动诠释了胡杨精神,在扎根边疆的无言坚守中滋兰树蕙。许多教师在教育战线奋斗几十年,用心育才、以爱育人,有的扎根基层为偏远农村的孩子打开知识的窗口,有的教师潜心致力于解决南疆大地基层的现实问题。他们秉承着用胡杨精神育人的理念,是塑造胡杨精神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新疆高校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传承这一份高尚情怀和优良品质,增强扎根边疆、潜心育人的信念,使胡杨精神成为支撑高校师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并在胡杨精神的涵养下形成独具一格的精神气质。
另一方面,胡杨精神育人是展示新疆高校办学特色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办学育人的特色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⑤这就需要新疆高校立足国家发展情况,结合现实情况,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鲜明的育人特色。塔里木大学地处沙漠腹地,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依托胡杨精神这一新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培养了一批批服务南疆,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塔里木大学离退休教师代表信的回信中也高度赞扬了这一做法。在新疆各高校的探索下,胡杨精神育人正逐步成为新疆高校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
当前,新疆高校师生能够对胡杨精神产生较强的认同感,这为开展胡杨精神育人实践奠定了基础,新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育人活动,使得践行胡杨精神队伍日益庞大。但是,在内容供给、教育方式选择以及校园育人氛围营造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将直接影响新疆高校学生对胡杨精神的认知效果和积极性。
新疆高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开展胡杨精神育人实践,初步探索形成了胡杨精神育人的体系。新疆高校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有形培育胡杨精神,在文化活动、校园环境中融入胡杨精神元素的育人模式,使得学生们在感知中加深认识,在践行中体悟胡杨精神。
胡杨精神育人在整体设计方面,新疆高校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形成了胡杨精神育人的思想共识。2018年12月,自治区部署全疆大中专院校开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以下简称主题教育活动)。随后新疆高校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召开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动员大会,通过制定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初步完成了胡杨精神育人实践的顶层设计。此外有的高校还设计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学习手册,提出了相应的落实要求,形成了高校胡杨精神育人的管理机制。
在胡杨精神育人的具体实践方面,新疆各高校尝试将胡杨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课上、课下及网上、网下的渠道,将胡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将胡杨精神融入课上、课下的学习生活。在新疆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增添胡杨精神的内容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形成对胡杨精神正确认识的有效方式,部分高校专门设置了与胡杨精神有关的专业课,并在课堂中融入胡杨精神内涵等内容。同时部分高校还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涵育胡杨精神,纷纷开展以胡杨精神为主题的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积极营造网上网下的育人氛围。有的高校在网络平台推送有关胡杨精神的文章、主题活动、榜样事迹,增强了胡杨精神育人的影响力。许多高校都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这一标语设计在醒目的位置,以胡杨为造型的校园陈设强化了师生的直观印象,还有的高校在文化长廊、展板等校园陈设中增添胡杨精神内容。
在制度机制方面,新疆部分高校探索了胡杨精神育人的激励制度,提升了高校师生主动参与弘扬、践行胡杨精神的积极性。例如,塔里木大学开展了年度“胡杨人物”评选活动,激发了学生践行胡杨精神的内在动力。塔里木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分别专门开设了“胡杨奖学金”“胡杨就业奖”的奖学金激励机制,鼓励全校学生积极投身于各行各业做贡献。
新疆各高校逐步探索了课上课下联动、网上网下发力、校内校外协同的育人模式,无形中构建了立体式的育人体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校园活动、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中,都将胡杨精神融入其中。总体而言,新疆高校在胡杨精神育人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育人经验,初步构建了胡杨精神的育人体系,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胡杨精神育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
自部署全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新疆高校师生对胡杨精神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其不仅体现在思想上的认同,更体现在行为上的自觉,并由此激发出新疆高校师生建设边疆和服务基层的高度热情。
在思想认识上,新疆高校开展的胡杨精神育人实践增进了师生对胡杨精神的了解。新疆高校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了解胡杨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使其能够秉持正确积极的态度认识胡杨精神及其育人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师生对胡杨精神的了解程度较高,并在思想上自觉认为胡杨精神与自身关联度高,表现出对胡杨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觉弘扬胡杨精神的责任感,彰显了胡杨精神在新疆高校的积极影响。
在行为自觉上,胡杨精神的内涵品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来体现,要在行为实践中强化和彰显。新疆高校师生对胡杨精神有着积极的情感认同,并产生向榜样模范学习、传承胡杨精神的意愿,在践行胡杨精神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认识。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对胡杨精神有较高的认同度,还能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这是胡杨精神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在新疆高校的培育下,对胡杨精神的积极情感激发了新疆高校学生践行、传承的主动性,越来越多新疆高校应届毕业的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表现出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意愿。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要去基层工作的选择,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赞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⑥近年来,基层就业类型不断得到拓宽,“三支一扶”计划、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到边疆就业展志向,到基层服务干实事,正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追寻和行为选择,表明胡杨精神逐渐成为指引新疆高校学生做出高尚行为选择的动力。
近些年,新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有序开展着胡杨精神育人实践,探索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方式,打造了别具一格的胡杨精神育人品牌活动。
塔里木大学开展了诸多胡杨精神育人特色活动,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和实践队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例如,组建了一批队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胡杨青年”志愿服务队和“胡杨普法之声”社会实践团得到师生广泛认可,“胡杨记忆”口述团队在记录退休教师对校史的口述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新疆其他高校也积极开展胡杨精神育人的特色活动,如新疆大学开展“弘扬胡杨精神,做新时代满意教师”的青年教师沙龙,旨在分享交流青年教师成长经验,体悟胡杨精神育人情怀;举办以践行胡杨精神为主题的就业引导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秉持正确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去艰苦的地方干事创业。如新疆师范大学组建的“胡杨先锋”学生党员培训班⑦,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特色工程,为学生党员学习、践行胡杨精神提供了平台。如新疆医科大学开展“寻红色足迹,溯百年初心”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我为胡杨精神代言”的专栏,在本校微信公众号报道践行胡杨精神的先进事迹。如石河子大学举办胡杨精神专题学术讲座,邀请模范人物讲述胡杨精神。喀什大学将“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作为学校精神,号召学生组建“金胡杨志愿服务队”宣讲胡杨精神。
无论是全疆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胡杨精神,还是精心打造的胡杨精神育人特色活动,都是新疆高校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体现,是新疆高校结合本校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积极探索胡杨精神育人实践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既有特色又贴近现实的胡杨精神育人品牌。
虽然新疆高校在推进胡杨精神育人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如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供给不够充实,育人方法有待改进,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阵地运用不充分的问题。为提升胡杨精神育人效果,还需客观剖析存在不足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出优化胡杨精神育人的路径提供依据。
1.对胡杨精神的理论阐释和资源挖掘不足,导致胡杨精神育人内容供不够充实
新疆高校虽然探索了多种育人方式,将胡杨精神的元素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文化活动和校园环境中,但大多活动在开展时仅提及要践行胡杨精神,或将胡杨精神内涵简单列出。这种以蜻蜓点水般的内容呈现不够深入,如果不系统地讲清有关胡杨精神的相关理论和时代背景,易造成学生一知半解,不能正确认识胡杨精神全貌的问题。同时,供给内容的针对性不足。新疆部分高校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设计还不够全面和系统,集中体现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的高校还存在思政课、讲座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内容衔接不够通畅的情况。
2.存在胡杨精神育人方式针对性不强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表现
一是从客观角度而言,胡杨精神育人是新疆高校多年来育人的优良传统,但胡杨精神育人的理论研究和育人规律仍在探索之中,胡杨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目标设计、科学原则及落实情况等方面的宏观把控仍在摸索之中,目前新疆各高校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还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二是由于育人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起精细精致的关注培育,千篇一律形式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动力不足,形成无的放矢的结果。
3.部分高校对育人阵地的运用不够充分造成胡杨精神育人氛围不够浓厚的情况
新疆各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并进行了胡杨精神育人实践路径的有效探索,但各高校胡杨精神育人的氛围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呈现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育人氛围较浓厚,新疆其他高校相对较弱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新疆各高校对胡杨精神育人的平台利用程度不一。
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育人工作之所以相对更具特色,是由于该校不仅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还无形搭建了以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体和实践平台为一体的育人阵地,使得校园中随处可见胡杨精神身影,形成了较为浓厚的育人氛围。相比之下,新疆其他高校虽然同样探索了胡杨精神育人的多种做法,但是大部分高校存在对育人阵地利用不够充分的问题,导致育人阵地合力发挥不足。仅在课堂教学简单提及胡杨精神无法达到良好效果,有必要将胡杨精神充分融入学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合力作用下,营造春风化雨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感知,在践行中体悟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
为进一步提升新疆高校胡杨精神育人的实效,有必要通过优化内容设计、加强理论研究和挖掘育人资源等方式深化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并尝试以事育人、以情感人等方式,增强育人方式的生动性和感染性。要通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网络和社会实践阵地的作用,发挥育人阵地的合力效应,营造春风化雨的育人氛围。通过常态化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优势,整合建设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为优化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体系,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教育内容,使育人内容供给更加充实、更具针对性,需要通过加强胡杨精神育人的理论研究,把握胡杨精神的本质,增强育人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学理性,在挖掘身边胡杨精神故事的过程中,增进情感认同,汇编课程思政案例,增强育人内容的鲜活性和生动性。
1.要优化内容设计,发挥内容合力效应
新疆高校胡杨精神育人的开展不是同一内容的“大水漫灌”,而是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及时调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内容设计既有主导性又有多样性,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最终形成较为充实、科学、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系。一是在内容设计时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依据教育目标,将胡杨精神的产生、内涵和特点纳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胡杨精神是各民族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共同缔造的精神财富。二是要把握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突出重点,优化教育效果。在胡杨精神的初步认识的阶段,主要围绕其来源、发展过程等内容,讲清胡杨精神的红色基因和文化渊源。在就业培训等环节,则注重设计青年在基层干事创业、在边疆建设奋斗的生动案例。三是要遵循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增添相应的教育内容,使得教育内容既符合学生当下的个人发展需求,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2.要加强理论研究,把握育人规律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⑧,新疆高校只有充分把握胡杨精神的时代内涵,讲清胡杨精神的精神实质、时代特点和现实价值,充分理解胡杨精神育人的基本要求,才能做好育人过程中各项工作,才能使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因此,需要加强对胡杨精神及其育人实践的理论研究,提供研究平台,拓展研究领域,探索胡杨精神育人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目前,学界已从科学内涵、生成源头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对胡杨精神进行了一定的理论解读,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为充分把握胡杨精神的科学内涵,需要新疆高校师生主动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在整理参考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视角进行创新研究,拓展研究领域。
加强对胡杨精神及育人实践的理论研究能够为胡杨精神育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充实胡杨精神育人的内容体系,能够在学者、教师对胡杨精神及育人实践的探索中,增强胡杨精神在理论上的说服性。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论研究成果,需要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可以通过组织举办胡杨精神育人为主题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方式促进学者展开研究。通过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教学转化方式对胡杨精神进行通俗化的理论阐释,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3.要挖掘育人资源,汇编课程思政案例
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胡杨精神故事能够引发精神共鸣,增强情感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生动力。因此,需要大力挖掘胡杨精神育人素材,选取典型内容汇编成课程思政案例,用更具体、更详实的故事素材充实教育内容,用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一方面,需要新疆高校师生主动收集胡杨精神故事。无论是校园中潜心育人的教师,还是在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中寻访到的代表人物事迹,都可以成为育人素材。学生将胡杨精神相关故事记录下来的过程就是增进学生对胡杨精神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化过程,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了解胡杨精神的途径。另一方面,在深入挖掘胡杨精神育人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汇编胡杨精神的课程思政案例集。汇编课程思政案例集需要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目标等,经过专业教师的讨论交流、严谨筛选和科学编排,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动态添加形成合集,为胡杨精神育人提供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内容支撑,是增强育人效果感染力和生动性的素材合集。
新疆高校在胡杨精神育人实践中需要不断丰富育人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中体悟胡杨精神。通过以事育人,讲好胡杨精神故事,让胡杨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通过以情感人,在学生直接与榜样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感悟其展现的高尚情怀。
1.讲好胡杨精神故事,以事育人
在讲好胡杨精神故事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新疆高校师生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⑨胡杨精神为讲好新疆故事提供了具体内容和生动形象。要使胡杨精神深入人心,需要讲好胡杨精神的形成发展故事。“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⑩新疆各族人民在戈壁中修渠铺路,在沙漠旁移沙造田,在绿洲里建起高楼大厦,在“死亡之海”的静寂中挂起闪烁霓虹,其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正如饱经摧残却傲然挺立在沙漠中的胡杨,展示出不屈不挠、顽强抵抗、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要使胡杨精神深入人心,需要讲好平凡人物的扎根奉献故事。屯垦戍边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发扬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喊着“拉起劳动的双手,化戈壁为绿洲”的口号,感染、带动着新疆各族群众共同生产劳动,建设边疆。起初天当被子地当床,只能露天睡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盖出了固定住所——地窝子。军垦战士们在一片芦苇湖上开拓出绿意与希望,茫茫戈壁中回荡着他们埋头苦干的热情。这些都可以从小切口融入大内涵的故事角度,用平凡人物的质朴经历折射胡杨精神蕴含的价值追求。
2.榜样模范现身说法,以情感人
胡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具有相对抽象的特点,这造成胡杨精神育人的实践往往是进行抽象的说理,而邀请榜样人物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需要使用榜样教育法,为学生感悟胡杨精神提供具体的形象和直接的情感来源,使其更好地接受、内化胡杨精神的内在实质。
一方面,新疆高校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拉近学生与胡杨精神的情感距离,提升育人效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其对胡杨精神的认识与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胡杨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效果,因此需要先使之成为践行胡杨精神的榜样,以率先垂范的行为激励学生,以自身的育人情怀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扎根西部教师的高尚情怀熏陶下,体会教师投身西部教育工作的担当责任,学习教师在本职岗位勤恳工作,悉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在教师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感染中增进对胡杨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明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做出积极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先进人物或模范代表等进行座谈,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效果更生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榜样力量。可以邀请扎根基层的优秀校友、先进模范、践行胡杨精神的典型代表做客访谈,在与榜样人物近距离交流中,为学生带来更具针对性、更有感染力的专题思政课。使学生在这些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生动事迹中,感悟其爱国爱疆的真情,体会其扎根奉献初心,进一步坚定“五个认同”,形成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的深刻认识。
胡杨精神育人活动的开展除了发挥思政课堂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更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阵地的作用,以此形成合力效应,在营造良好的胡杨精神育人氛围、扩大胡杨精神育人的辐射范围、提供践行胡杨精神的实践机会的过程中发挥育人合力。
1.打造校园文化精品,营造春风化雨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以文化人”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领域,通过在校园文化阵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氛围的影响下使学生自觉认同、接受胡杨精神。
打造以胡杨精神为主题的特色精品活动,可着重以话剧、小品等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寻访报道胡杨精神故事、展现新时代青年建设、扎根边疆的奋斗意识为内容的多样文化活动,还可以广泛开展以胡杨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摄影比赛等。以沉浸式、情景式、互动式为主的活动形式,组织吸引学生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调动其对胡杨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践行的内在动机。学生是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组织有吸引力、更接地气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胡杨精神元素,能够发挥胡杨精神的引领作用,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正确。在胡杨精神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中形成感悟、践行胡杨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悄无声息地受到胡杨精神的熏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品位,潜移默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2.开设网络平台专栏,扩大胡杨精神宣传辐射力
在新疆高校搭建互联网媒体矩阵,在推进本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网络平台的舆论引领和思想宣传作用,按照连续更新、持续开展的原则开设特色连载栏目,整合胡杨精神育人的网络资源,提供学习胡杨精神的素材库,呈现完整、系统的宣传内容,扩大胡杨精神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对胡杨精神的宣传作用。
开设胡杨精神专题栏目,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络阵地。首先,可以在校园官网主页内开设胡杨精神育人专题,上传新疆各高校开展胡杨精神育人的系列活动,展现高校师生弘扬、践行胡杨精神的热情;还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中开设胡杨精神育人专栏,推荐与胡杨精神相关的理论文章、优秀征文、胡杨故事和校友事迹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媒体平台的优势,如以“争做胡杨先锋”“我身边的胡杨精神”等为主题吸引学生进行视频创作,记录在学习胡杨精神中的心得体会和温情时刻,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对“胡杨讲堂”或胡杨精神相关活动进行现场直播,使学生不受空间、场所等限制,随时随地参加胡杨精神的育人主题活动。在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中融入胡杨精神元素,扩大胡杨精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提供专题实践平台,开展学思并重的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阵地的育人优势,开展胡杨精神育人专题实践活动需要做好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通过确定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做好大纲计划、推进开展方式和预期效果等设计;按照实践育人要求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活动的开展、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工作,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接着要选取合适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仅需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更需要搭建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教育基地。可以选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广场、红色旧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景观等作为胡杨精神育人的主题基地,带领学生在实地参观学习、聆听故事讲解和观摩实物实景的过程中,体会胡杨精神的本质及意义,使其成为本校胡杨精神育人的固定场所。除主题实践活动以外,还应充分在专业实习、基层服务等其他学校常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胡杨精神元素。指导教师在具体投入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胡杨精神元素指导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爱疆的高尚情怀,这都是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胡杨精神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是胡杨精神育人的有效方式,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胡杨精神,感悟高尚情怀。
胡杨精神育人过程中,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用胡杨精神育人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使命,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还需要抓住学生骨干这一群体,将其纳入胡杨精神育人队伍,充分发挥其朋辈优势,形成一支有温度、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1.常态化开展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首先,高校教师承担着组织、实施和调节育人过程等重要任务,新疆高校教师则肩负着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时代新人的责任,是进行胡杨精神育人的关键力量。胡杨精神育人的教师队伍既包含思政课教师,也包含其他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其他职能部门教师辅导员。加强胡杨精神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课教师而言,需要提升育人创新能力,尤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胡杨精神内容,注重以胡杨精神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次,其他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胡杨精神育人的重要意义,自觉将胡杨精神元素纳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要对学生加强扎根、奉献边疆的就业观引导。最后,要提升学校其他各职能部门教师的胡杨精神育人意识,立足岗位践行胡杨精神,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胡杨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其育人育德的思想认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新疆高校教师也承担着这一政治责任,要在教师对胡杨精神形成正确认知和稳定积极情感的基础上,提升用胡杨精神在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自觉。一方面可以从硬性条件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胡杨精神育人纳入考核考评的内容,划进职称评定、晋升的标准,督促教师在日常行为中注意规范自己的德行。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间交流工作经验时增进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使命情怀,发挥人格示范作用,重视润物无声的“不言之教”的意义,在开展相关课程或育人活动时注入充沛情感,增加悉心育人的温度。
2.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优势,充实育人队伍
新时代,涌现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解决和应对,青年学生成为主力军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但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冲击,“躺平”“佛系青年”等网络流行语影响着当代青年,“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裹挟着青年。为了消除以上消极影响,需要发挥学生中朋辈群体优势,从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角度出发,用更加生动的话语表达,从而消减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的关键力量,抓住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这一关键群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朋辈教育。
学生骨干可以在党团活动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高校常以党、团组织为胡杨精神育人提供组织保障,在开展主题党团活动过程中融入胡杨精神内容,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增强主观能动性。其中,学生党员代表的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面貌,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用胡杨精神育人首先需要抓住学生党员这个关键群体,激励学生党员成为践行胡杨精神的旗帜。还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学生干部的身份更能提升亲切度,在与同学间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能够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作用,使其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胡杨精神的正确认识,做出扎根边疆的行为选择。
胡杨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滋养下,是西北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胡杨精神育人是培养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兴疆固边提供人才保障。新疆高校不断推进胡杨精神育人的实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办学特色。有助于在传承胡杨精神的过程中,帮助师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同根、精神同源、心灵相通,齐心协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师生在情感、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心聚力。为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疆高校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胡杨精神育人的规律,整合育人经验,并随时代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的变化,绵绵用力、持续推进胡杨精神育人实践,培养出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人才。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
②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③习近平:《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年7月16日,第1版。
④李正元,张爱龙:《以胡杨精神育人 为兴疆固边服务》[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0期,第48页。
⑤《习近平: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5/25/35760891.html.
⑥《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08/content_5525013.htm.
⑦新疆师范大学自2019年开始组建了3期“胡杨先锋”学生党员培训班,是将胡杨精神有效融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
⑨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年9月27日,第1版。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