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美丽新疆建设研究*

2023-02-07 16:17朱旭敏管金玲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新疆美丽

朱旭敏 管金玲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优势的自然禀赋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生态脆弱依然是困扰新疆发展的制约因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是破解发展瓶颈,建设美丽新疆的现实之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继承以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态治理实践,回答新时代生态建设的时代之问。从生成逻辑上厘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脉络,深刻理解其历史必然性。

(一) 理论逻辑: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其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基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更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包含非常丰富的自然观思想,区别于过去形而上学的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来自自然界;人类又反作用于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其次,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作为主体,有主观能动性,但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自然界的报复。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改造外部自然,而长期的人类实践证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将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扩展和提高。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自然界获取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最后,人与自然可以实现和谐共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时期对自然的影响作用也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由于资本家的贪婪与逐利的本性,人和自然之间不能和谐共处,生态环境问题的背后,深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与对立。而要想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办法,只有当资本不再支配人,而是受人支配,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除马克思、恩格斯以外,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在生态思想方面有过重要阐述。其中,列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主要践行者,他的生态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总结而来,列宁前瞻性地认识到生态建设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等生态思想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本国特色的生态实践。斯大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必须遵循而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同时,他认为人在自然界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社会。

(二)历史逻辑: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智慧。因此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其智慧,并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老子》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其强调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部分,要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天地相参”③,这一思想主要强调了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应有的位置,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发展、协同共育、共同发展的思想。《孟子》中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荀子》中也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⑤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需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利用客观规律,就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成功。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是万物的一部分,人需顺应自然规律。

尽管以上论述的视角不同,但都突出强调了要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些都是古人根据自身经验而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三)实践逻辑:锻造于中国共产党人艰辛的伟大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为了大力提高生产力,追求经济的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人类不要对大自然的改造洋洋得意,我们要看到,过分的改造,会带来大自然的报复。”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求站在广大人民立场上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三大针对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指出要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颁布,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标志着中国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了法律遵循。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⑦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观点,首次创新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此外,他还指出,“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⑧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念观点,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绘制了宏伟蓝图,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内涵丰富,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成果。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⑩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

中国的发展理念,倡导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力图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不走弯路,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向着健康稳定可持续绿色发展方向转型,才能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也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自然所体现出的价值是巨大的,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中,我们要将自然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要在更广范围内发挥自然的价值,使自然优势更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优势。我们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要素,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摒弃原有的错误思维,比如将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进行对立。事实上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绿水青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不仅对本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世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不能走西方先破坏后治理的错误道路,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引下,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的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随着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在群众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我们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民生福祉,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美好生态环境为己任,加大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求。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新时代,党和国家之所以尤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缘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求。在生态民生方面,全党要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将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抓手,重点解决好生态环境中各种不利于民众身心发展的突出问题。

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实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着力提高民众生活空间舒适度、处理好生产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等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问题,以切实行动为民众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出了积极回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全局性的视野、前瞻性的理念、人民性的站位。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指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必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使地球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系统优化,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出发,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因此,我们要坚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的角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我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生态文明的持续性,从而实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科学揭示了各要素在大自然中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对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立足整体、着眼全球,对人类命运进行了前瞻性思考,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人类走出一条绿色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方向。

保护环境不是一个国家的独有责任,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都要承担起共同责任。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受到了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使人们深切感受到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但由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能力水平不同,也就决定了各国环境保护的起点和水平不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坚定承担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同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高度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也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更好地引领全球环境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美丽新疆建设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新疆建设的思想指导和实践遵循,对推进美丽新疆建设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新疆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建设美丽新疆、绿色新疆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疆构建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有序发展局面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12月,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动员大会召开,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在大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从而推动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美丽新疆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推动了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美丽新疆建设实践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退牧还草、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推进使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幅减少,有力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5月,新疆在阿克苏启动了首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护工程,该工程实施总面积巨大,总共投资了几十亿元。该工程的实施,形成了生态保护修护与生态产业协同共进发展的新模式,筑起了防风治沙绿色长城,进一步筑牢了我国北方防风带重要生态安全保障。

2023年,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和肯定了过去五年和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自治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统筹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自治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各方面都朝着向好的趋势稳步发展,环境治理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新疆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美丽新疆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新疆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疆是广大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大美新疆之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美丽新疆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优美生态环境,培育和壮大新疆旅游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疆。

新疆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共创蓝天新篇章。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疆上下以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让城市不仅更有绿意,更有美感,满足人民对舒适宜人生态环境的需要。新疆各级人民政府要践行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以人民为中心,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疆。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新疆建设实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疆篇章贡献力量。

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美丽新疆建设

基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提出,在建设新时代生态良好新疆的框架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新疆具体实际出发,努力推进美丽新疆建设。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提倡生态优先,依托科学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安全的发展道路。新疆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区位优势显著。充分利用新疆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丰富对外开放形式,依据自身特有优势,打造新疆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种植养殖业、生态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疆品牌效应,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资产,推动深度开发和有效增值。

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能源利用,在污染物减排回收和再利用上下功夫,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统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底线思维,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美丽新疆建设。

(二)提高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举措,为新时代美丽新疆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加快推进美丽新疆建设步伐,政府应在其中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增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一方面,要全方位提高执法效能,强化生态环保部门监督执法力度。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要履行自身监督职责,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政治义务,严格落实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指导帮扶相关企业落实各项污染防治和应急减排措施,切实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企业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为全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有力保障,促进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违法失信行为信息修复机制,做到应奖尽奖、应罚尽罚。对于大力参与、支持、配合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工作的企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激励手段。而对于损害环境的行为可以采取征收罚金或生态补偿金,对于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并将企业相关负责人员纳入征信体系的黑名单中。对于公民破坏环境的行为也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坚决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坚决守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

(三)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建设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新疆需要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携手共促新疆实现绿色发展,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美丽新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享有者。引导全体人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的行动中来,树立节约、绿色、共享的生活观,积极做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宣传生态文化,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各有关部门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理念,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此外,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其中并积极发挥作用。在营造良好生态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绿色生活宣传教育,在思想上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行为上鼓励公民更好地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同努力。

(四)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对于新疆同样如此,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达成经济和生态的双向互动,实现二者的双赢。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坚强的保障。强调环境保护问题,不是抑制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是要在良好优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从良好生态中获益,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赢之路,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是新时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新疆具体实践的重要遵循。新疆通过多年生态治理和建设,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其生态建设效益日益凸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新疆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不断谱写建设美好新疆的新篇章。

注 释: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②《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89页。

③苗泽华,孙增辉:《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第123-124页。

④⑤《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页,第12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⑦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532页。

⑧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页。

⑨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 版。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新疆美丽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新疆多怪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