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向度与实践遵循

2023-02-07 13:07宋秀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宋秀娟 刘 凡

思政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战略性工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关乎自身成长,更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思政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向度

深入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举措。探究思政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进而用信仰的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思政课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能够增强大学生与祖国共命运的爱国情感。一种思想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取决于受众对内在心理结构中的认可和接受程度。[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在于自身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化的心理过程。

依托思政课的有效施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学生所认知和广泛认可,从而内化并且自觉践行,在青年学生中形成认知共同体,能够塑造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进而实现塑造、团结青年、凝聚社会合力的巨大作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3]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思政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和关键。

二、思政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凝结,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立足当代现实,负有在时代激流中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使命,可以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

(一)以文本转换增强大学生政治认知力和政治向心力

“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政治客体,即政治权力、政治体制、政治规范、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4]政治认知可以分为有效的政治认知和无效的政治认知。有效的政治认知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同,而无效的政治认知对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同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消解这种认同的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转换嵌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知力和提高政治向心力的关键举措。在思政课进行过程中,往往存在文本自身与大学生之间即传者与受者的差异性。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脱节性和间断性,并不能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所以,思政课进行文本的转化,推进高质量思政课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力和政治向心力,进而提高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必然之举。要对思政课文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思政课文本,让大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文本内涵,树立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知,实现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不仅要在思政课文本转化的立足点上进行创新,更要在文本转换的体系构建上进行创新。

(二)构建更加科学的话语体系

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学派曾提出:“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5]简而言之,“话语即权力”。要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在这方面,高校既有责任又有优势,任重道远。在人才的摇篮构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其辐射分散效应是巨大的,对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进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多种场域的表现形式,所以在不同场域,对于意识形态话语的表现要“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将其话语体系进行有效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变。正如张耀灿先生所言:“作为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知识课,从理论科学的视角观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解读”。[6]运用平易近人的生活性话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更能让青年大学生接受。“把灌输的话语转化为‘听得入耳’交心的话语”[7]是由政治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变的精髓。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该进行话语转变,探索一条有效的由学术到生活、再从生活到学术,亦即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子。

(三)搭建高校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

“网络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是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8]以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是推进强化高校优良网络文化大环境形成的必然之举。

高校应以高度的政治认识在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精神建设三方面进行革故鼎新、率先垂范,向全社会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9]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0]通过建立舆情监管机制以及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舆论为两条主线,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舆论监管工作,以思政课助推网络舆情监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工作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和“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的重要要求,使得以思政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中坚定正确方向。

(四)实施差异化、分众化和精细化的教学

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明确学科属性的课程,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其根本使命是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

首先,思政课要实施差异化教学。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同质化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广泛且有效的传播。因此,要以差异化教学取代同质化教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质量开展。要了解、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多结构性、多层次性的差异。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都要做好差异化。

第二,思政课要实施分众化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采用高度统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管理,但是也会因分类化不足导致不分学生自身专业和性格特点的“大水漫灌”,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基于分众化的基本内涵和新特点,分众化教学改革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会有促进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量身打造,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精准滴灌”,以“思政+专业”的方式,着力以学生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同时,构建“师师—师生—生生”合力的思政课分众化教学互动机制,能够大大地推动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第三,思政课要实施精细化教学。精细化,顾名思义,需要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投入和互动,尤其是教师投入更多,从而更加考验教师的事业投入度和课堂掌控能力。这种教学管理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修正,其最常见的操作方法是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并保持两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其中,平时成绩构成及管理更为复杂,不仅涉及的层面多,包括出勤、上课主动发言、平常测试、平时作业、师生课下互动等,而且要贯穿整个学期。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管理学生的平时成绩是复杂而又重要的,但这也是提高思政课课堂质量的重要一环。[12]要想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还需要教师在课上发言这一环节多做文章。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其已有的知识框架,通过发布讨论题目,与学生共同讨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建构新知识;其次,要对课上发言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发言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造更多发言机会,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活跃课堂氛围,让其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习;最后,要及时进行课后成绩的登记统计,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打造以德为先、具备“六要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育人是一个需要触及心灵的神圣而伟大的事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育人环节上最重要的一环。在育人的道路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德为先。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以德为先。师德是思政课教师的灵魂,决定了育人的方向和成果。要通过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督打造一支以德为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第二,要全方位、多渠道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六要素养”。“六要素养”指的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寄托了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极大关切。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六要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和教师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思政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形成了良好的大思政和全面育人的格局,并且从规划、制度方面保障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各高校也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机制,通过系列激励措施、培训体系、保障措施,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下一步,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不断强化修炼,创新理论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三、结语

在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审慎地探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进路,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是我们必须审慎对待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党和国家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这一意识形态主阵地,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增强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