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陈娇 李玮玮 刘晓鸣 蔡盈
癫痫为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临床表现以复发性、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具体表现为暂时性运动、意识、行为、感觉等异常[1]。儿童处于大脑神经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癫痫多发于学龄期幼儿,可直接对患儿脑组织结构、功能造成损害,并影响其认知功能,加之癫痫发作时症状的影响,可导致患儿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2]。临床护理管理主要为用药指导、癫痫发作时处理等基础性干预,效果不够理想。跨理论模型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从时间角度对行为的发生进行考虑,通过对行为改变阶段进行划分,并予以相应干预,可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与维持[3]。为此,本院对癫痫患儿展开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式,并探讨干预效果。
于2021 年2 月—2022 年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儿中选取9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参照《神经病学》[4]中儿童癫痫诊断标准确诊;病程在3 个月以上;年龄6~14 岁;家属知情同意研究,并配合签字。排除条件:由脑肿瘤、脑外伤等引发诱发的继发性癫痫;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脏器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90 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中23 例为男性(51.11%),22 例为女性(48.89%);年龄6~9 岁,平均7.50±1.24岁;发作类型:部分型28 例(62.22%),全面型17 例(37.78%);病程6~12 个月。观察组中22 例为男性(48.89%),23 例为女性(51.11%);年龄6~10 岁,平均8.01±1.32 岁;发作类型:部分型27 例(60.00%),全面型18 例(40.00%);病程5~12 个月。两组患儿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了此次研究。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即遵医嘱规范应用抗癫痫药物,并展开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癫痫发作的相关知识、不良心理情绪等疾病康复的影响等,并予以饮食、规范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干预。
(1)前意向阶段的干预:实施全面性健康教育,通过面对面讲解、播放动画视频、图画等方式详细介绍癫痫发生原因、急性发作时处理对策、日常照护方法等知识,并分析患儿心理问题,鼓励其正确面对疾病,形成积极性意识。
(2)意向阶段干预:评估患儿心理状态、病情自我管理意识等,了解其心理障碍、病情控制情况等,告知患儿及其家长自主管理情绪的意义,积极面对疾病产生的困难,鼓励其不断学习新的自我管理、放松方法,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3)准备阶段干预:发放癫痫自主管理的健康教育宣传册、自我照护手册等,指导患儿家长与患儿共同阅读,定期对健康授课、讲座等活动进行组织,鼓励患儿及其家长参与,不断提升其健康知识水平、自我照护能力。
(4)行动阶段干预:于病房、病区走廊等张贴鼓励性图文资料,并播放相关影像,指导家长多予以患儿陪伴、支持,向患儿介绍正确配合后康复效果良好的类似病例,以对其进行激励,促进患儿康复信心不断提升。另外,指导患儿主动与小伙伴、亲人、老师等倾诉,以获得别人支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建立稳定社会关系。
(5)维持阶段干预:在此期间,定期评估患儿康复效果、心理状态,予以鼓励性评价,及时肯定其取得的进步,使其主动维持健康行为。同时,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主动配合及不配合的正反面案例,督促家长规范管理患儿用药、饮食及活动,维持健康生活、行为方式。
(1)情绪状态: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儿情绪状态,量表为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SCARED 包括42 个条目,DSRSC 包括18 个条目,两个量表各条目予以0~2 分计分,得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5-6]。
(2)治疗依从性:通过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评价了解两组患儿干预期间治疗依从性,该量表共8 个条目,总分8 分,8 分为完全依从,6~7 分为部分依从,<6 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3)康复效果:干预前、后,对两组患儿实施视频脑电图检查,随机选取患儿清醒安静、睡眠状态下的100 s 脑电图片段,统计中棘(尖)波数量,依据干预前后中棘(尖)波减少情况判定疗效[7-8]:完全未见中棘(尖)波发放为I 级;中棘(尖)波发放减少75.0%~100%为II 级;中棘(尖)波发放减少50.0%~<75.0%为III 级;中棘(尖)波发放减少<50.0%为IV 级。康复总有效率=I 级率+II 级率+III 级率。
(4)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选择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对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展开调查,该量表包含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4 个维度,其中生理功能维度8 个条目,其余各维度均为5 个条目,各条目均行0~4 分计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9]。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SCARED、DSR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CARED、DSRSC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情绪状态比较(分)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康复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PedsQL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edsQL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癫痫为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性脑功能失调神经综合征,多见于儿童时期,可引发不可逆脑损伤、性格改变、智力下降等多种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心理健康发展[10]。当前,临床上主要从抗癫痫药物应用、神经调控、手术、生酮饮食等方面对小儿癫痫展开治疗,通过合理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进一步改善患儿生活质量[11]。然而,癫痫患儿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癫痫发作症状可致使其出现自卑、消极等心理,影响病情康复[12]。因此,近年来临床上不断强调癫痫患儿的心理行为干预,并开展有效干预。
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干预方式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作一个连续性过程,并将其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维持5 个阶段,通过进行动态循环干预,可对自身行为进行改变,并长期维持[13]。本次研究将此干预应用于癫痫患儿中,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CARED、DSRSC 评分比对照组低,治疗依从率比对照组高,提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应用于癫痫患儿中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并提升治疗依从性。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式将患儿行为干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意向阶段通过多种方法实施全面性健康教育,可使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有正确认识,促进其健康意识形成;意向阶段的干预通过展开心理状态、告知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并予以患儿鼓励,可巩固其健康意识;准备阶段的干预通过展开进一步健康宣教,可促进患儿及其家长健康知识水平、自我照护能力提升,做好自我管理准备;行动阶段的干预通过予以激励、支持、鼓励,可促进患者主动改变自身行为;维持阶段的干预通过定期随访干预、正反面病历介绍,可使患儿及其家属维持健康行为方式。通过以上各阶段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促进患儿逐渐形成健康行为意识并维持,主动对心理状态进行调节,正确配合临床治疗,从而促进其不良情绪有效缓解,并进一步提升治疗依从性。
临床研究显示[14-15],癫痫患儿生活日常交往、学习表现均比正常儿童低,有较高的心理负担,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及自我概念的不断树立,可致使其疾病羞耻感增强,引发社交困难,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需不断探寻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PedsQL 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提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应用于癫痫患儿中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总有效率,并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式依据癫痫患儿病情实际情况、心理问题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法,可充分发挥积极性调节作用,其中前意向阶段注重认知行为重建,意向阶段注重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准备阶段强调自我管理知识储备、心理准备,行动阶段强调良好行为促进与养成,维持阶段强调维持健康行为。通过对患儿实施以上各阶段的干预,可使患儿自我应对能力、自信心不断提升,树立并维持健康心理、日常行为方式,使癫痫发作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康复效果进一步提升,减轻癫痫不适症状对患儿心理及日常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对癫痫患儿进行护理时,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式可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但此次研究存在不足,如样本量少、未纳入更多客观性指标等,需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