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宁 孙宏 张林 孟令弟 金婷 郭蕾蕾
认知功能的研究为当今老年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会出现认知功能的下降,最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给家庭、医疗、养老体系带来巨大挑战[1]。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而我国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9%,近年呈现逐渐增长趋势[3],且相比于普通老年人,同龄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功能更差,特别是在记忆力和执行能力方面[4]。与此同时,已有研究证实社会心理干预对减缓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有效性[5]。自我感知老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因素,是指当老年人面对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老化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知和情绪反应,会对老年人的认知和行为倾向产生影响[6]。已有研究表明[7],社区老年人认知衰弱与自我感知老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尚未见到聚焦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感知老化与认知功能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感知老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今后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于2022 年1— 4 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按照经济水平将辽宁省14 个地级市分为高、低两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地级市分别进行编号,在随机数字表中每层任意抽取一个数字确定地级市(锦州市、朝阳市),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锦州市的7 个县级行政区和朝阳市的7 个县级行政区分别进行编号,随机确定抽样的起点和顺序,从每个市各随机抽取2 个区/县(锦州市:凌河区、古塔区;朝阳市:双塔区、北票县),再从每个区/县便利抽取2 个卫生服务中心并设立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各随机抽取50 例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对象,最终对40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剔除低质量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78 份,有效率94.50%。纳入条件:年龄≥60 岁;主诉被明确诊断患有1 种或多种慢性病(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癌症)。排除条件:无自主作答能力;存在精神疾患;中途退出者。本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1)一般资料: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方式、锻炼情况。
(2)自我感知老化量表(The Brief Ageing Perceptions Questionnaire,B-APQ):采用扈娜等[8]翻译修订后的中文版自我感知老化量表,包括慢性时间、积极结果、积极控制、消极结果和控制、情感表征5 个维度,共17 个条目。按照Likert 5 级(1~5分)评分法,总分越低,自我感知老化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2,结构效度为0.840。
(3)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源量表由Folstein[9]于1975 年编制而成,用于测试认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语言、心算、短时记忆、结构模仿5 个维度,共30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 分,回答错误不得分。总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国际上将认知功能≥24 分定义为认知功能正常,<24 分为认知功能受损。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α系数为 0.758。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团队由2 名研究生和3 名本科生组成,收集问卷前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调查前需征得老年人知情同意,随后由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以面对面问答形式对受试对象进行提问,随即填写问卷。所有问卷当场收回,采用SPSS 25.0 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并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感知老化不同等级评分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78 例慢性病老年人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锻炼情况在认知功能受损率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按照自我感知老化的三分位数将慢性病老年患者分为3 组,≤44 分为Q1 组,45~54 分为Q2 组,≥55 分为Q3 组。采用二元Logisitc 回归,以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作为因变量(否=0,是=1),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与自我感知老化纳入协变量,分类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高龄、文化程度低、独居的慢性病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高;Q2、Q3 与认知障碍相关(P<0.05),表明自我感知老化越消极,认知障碍患病风险越高,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表3 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人们步入老年后,由于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和脑功能的老化,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执行能力等认知功能呈现随增龄下降的趋势[10]。然而,相比与同龄人,慢性疾病人群在记忆和执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表现更差[4]。研究显示,罹患糖尿病与心脏病的人群出现认知障碍的概率高于正常对照者[11]。同时,认知障碍会影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预后进展和自我管理,进一步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12]。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认知障碍的检出率为29.1%(110/378),低于上海市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50.8%[13],这可能与本研究人群所处地区经济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对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其次该研究者使用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与本研究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在评估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可能是影响其结果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独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高水平的教育程度和每周锻炼>3 次是减少慢性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4]。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出现脑室扩张、白质减少、海马萎缩等结构老化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个体的执行功能、加工速度等认知功能[10]。与非独居老年人相比,独居老年人患认知功能减退的概率更大,可能与平时缺少亲人朋友的情感沟通和支持、社交网络较窄有关[15]。绝经后妇女血清雌二醇、黄体酮等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对个体语言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而男性的激素相对来说较为稳定[16],这可能是导致女性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是减轻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由于知识储备与记忆和推理能力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认知储备刺激了神经生物学变化,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衰退[17]。经常运动可增加个体脑血流灌注量,对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从而预防认知障碍的发生[18]。据目前情况而言,辽宁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现状不容乐观,提示社区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的认知水平,鼓励其多参加文娱及体育活动,做到早预防、早干预,以有效延缓认知衰退。
研究表明,直接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往往比通过循环和代谢失衡对大脑功能产生潜在间接影响的疾病影响更大,即使是没有直接或间接危及大脑的疾病,也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19]。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服药依从性差或药物混淆,从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0]。结果显示,相比于认知正常的受试者,认知受损的受试者自我感知老化态度更消极;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感知老化得分与认知障碍呈负相关,提示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感知老化程度越消极,越容易发生认知障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7]。究其原因,疾病的进展会限制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导致其不愿与外界社会接触,进而引发孤独感,如若无法及时调节负面情绪,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感知老化[21];反之,消极的自我感知老化会增加中风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22]。研究表明[23],情感和情绪失调在临床前和前驱痴呆综合征中很常见,通常是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的预兆。消极的自我感知老化所附加的心理痛苦会激活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系统,与此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相应降低,由此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将引发不良的健康和认知结果[24]。人们通常认为,大多数老年人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等认知功能会因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认知功能衰退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将这种刻板印象内化,由此对老化产生消极的自我感知[25],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由此可见,消极的自我感知老化和认知障碍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然而,自我感知老化越积极,认知心理状态、短时延迟记忆、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越好[26],虽然自我感知老化态度会受个体的健康状况的影响,但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感知老化对健康的影响强度远高于健康对自我感知老化的影响[27]。因此,加强积极的自我感知老化态度对于延缓认知功能减退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社区工作者及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及时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心理异常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情绪疏导;同时,社区应推广志愿服务理念,积极成立志愿小组定期开展帮扶慰问活动和健康宣教,帮助老年人树立正向的老化态度,从而有效延缓认知衰退的发生。另外,针对高龄、独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政府应提供适当的经济补贴,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办养老院、引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等,进而推动成功老龄化的发展。由于人力、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辽宁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展开纵向调查;可引入其他方面的中介变量,进一步探究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延缓老年慢性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干预措施提供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