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洋
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教育综合体(如图1所示),即教学建筑综合化,在校园的建筑规划上,将有限的校园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使建筑空间呈现聚集效应,以聚集空间结构形成集约化的建筑布局[1]。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生活功能和复合空间设计,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模式[2]。将校园中的各个功能空间、信息、资源及设施串联一体,提高其利用效率,消除了各功能区之间交流联系的空间障碍,以倡导多元、互动、和谐的全新校园模式;在教育综合体内师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到达任何地方,而不受日晒雨淋。设置一些无明确用途的“非功能空间”[3],如平台、风雨连廊。平台、风雨连廊等元素在整合校园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校的公共交往空间,成为凝聚校园精神的中心区域,成为校园中最具活力的地方,在这些空间当中能够触发师生多种活动的可能性。一般采用活动平台,风雨连廊等元素将学校内各功能区域进行串联,将学校打造成有机整体,从而区别于传统校园成为教育综合体。学校中一般将图书馆与报告厅,食堂与体育馆等功能进行复合,复合的功能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包容,即空间能够在同一时段实现多种活动;第二层意义是激发,即空间由于自身的一些特性,能够诱导或是鼓励更多的活动产生[4];功能的复合提高了整体使用效率,为多元灵活的交流活动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1 教育综合体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未来科技城第八小学(如图2所示)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中部核心区域,紧邻未来科技文化中心,与绿汀路TOD直线距离约500m。项目用地处于背山面水的城市格局中,周边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基地东侧万金路为城市干道,交通便利。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项目用地面积69000m2,总建筑面积约80000m2,为未来科技城区域地标性教育建筑。
图2 未来科技城第八小学方案整体效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小学生处在童年阶段,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中,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孩子们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它舒适安全,可以容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此活动;它高效活力,营造一个富有乐趣的学习氛围;它亲近自然,不破坏周边的山水景色,教导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它面向未来,引入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校园空间往往是线性的,或者是片段式的,与现代化的教学需求不相匹配。设计团队在面对不规则的建筑地形时,结合以往的学校设计经验,提出了“环岛校园”(如图3所示)的设计理念,利用环状的布局将学校的功能进行合理布置,形成紧密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校园空间序列,打造教育综合体。向心式的空间不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集体的凝聚力,使其成为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校园。建筑形态回应周边山脉河流,主要形态采用流畅的曲线,蜿蜒的形体与周围的山脉河流相呼应,颇具动感,主要的教学功能以直线为主,转角曲线处设置公共交流活动空间,曲线的建筑形态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功能,建筑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方案延续山水景观,面向景观面设置平台露台观景,巧借远山美景,在屋顶设置绿植屋面,把山水引入建筑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考虑到城市道路噪声的影响,建筑布局远离噪声来源,建筑采用环形平面,西侧布置教学功能,东侧布置辅助功能,拉开与道路的距离,并形成隔音屏障,把噪音降到最低。建筑功能动静分区明确,场地内的室外活动场地与教学区拉开距离,不影响各自的教学秩序。
图3 环岛校园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大平台连接校园。以平台作为校园连接的纽带,让校园功能形成一个闭环,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同时平台也是风雨连廊,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师生可以风雨无阻的到达各使用功能。在学校内部营造多维交流空间,教学楼内的角落空间被充分利用,形成学生休闲书吧、活动角、阅览区等功能,入口门厅处设置阳光中庭,阳光中庭提供了学校展示及交流空间,促进层间交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教育综合体的理念从方案整体布局到内部使用空间被运用到方案设计的各个层面。建筑立面生动活泼,信息流动的意向赋予到立面上,建筑外立面以简洁流畅的横线条为主要元素,通过铝板压边、色彩变化等细节的处理营造现代精致的教育建筑形象,同时未来科技城的城市风貌相匹配,给儿童美学启迪。科技赋能校园,校园整体采用“智慧校园”系统,利用BIM技术优化建筑运行,以智慧教室为核心让教学变得高效。整体规划呈一心一带,共享平台的模式。一心指代报告厅作为校园的中心。一带指的是行政楼与教学楼形成的带状分布。共享平台将各功能联系起来。使建筑内外部空间与周边场地有机的组成一个有规律有效率、兼美观与实用的整体。结合使用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小学校园中心建筑是报告厅,北侧体块一二层为食堂,三层为体育馆;南侧靠近入口处为行政办公功能,其余为教学组团。以共享平台连接各个功能体块,在平台下布置合班教室等辅助教学功能。操场及活动场地布置在建筑西侧。场地内部人车分流,基地主要出入口在场地的东侧,此处人车分流,机动车流线分布在建筑的外围,人流分布在庭院内部,互不干扰,流线高效。对校园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社会车辆对校园内部干扰的问题,通过社会车辆从场地北侧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用围墙将出入口隔于校外,以此来减少社会车辆对校园的干扰。合理巧妙安排接送流线,机动车接送的家长可开车从学校北侧地下车库入口进入,至家长等候区等待接送学生;地面接送的家长在南侧主入口广场等候接送学生。将接送等候区与下沉广场结合,打造丰富实用的接送空间,为家长和学生带来便捷休闲的接送体验。校园四处分布了大量的绿化,层次丰富,采用平地绿化、丘陵绿化、庭院绿化、平台绿化、屋面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营造绿色校园,为师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条件。
学校是教育的容器,也是儿童成长的容器。我们希望本项目能够以简单而又自然的方式介入到当地基础教育建设中,提供一个延续传统教育底蕴又面向新式教育的平台,让孩子们获得知识,获得成长。
图4 平台连接校园,打造教育综合体(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教育综合体是新时代校园建筑的一种崭新模式,它规避了传统教育建筑的各种弊端,为学生营造出了更加开放、多元、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教育综合体必将成为新时代学校建筑设计的重要策略和全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