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高校观演建筑作为承担艺术教育的物质空间,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师范学校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校园空间的设计及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高校艺术传播、艺术教育和教学的需求,基于使用目标准确进行决策定位,严格把控建设标准,建造符合幼儿师范学校使用标准及空间特性的演艺中心建筑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安市高等教育园区位于武安市南部新区,建筑用地面积93.33m2,是武安南部新城重点打造的区域;园区内部的东侧为武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建成后约有学生5000人,拥有洺湖和城市道路多重优势,使园区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武安新城重要的人文景观。(如图1左所示)
演艺中心位于武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侧,东临艺术实训楼,西侧为学校外环路。建筑需要容纳500人的多功能演艺场所,琴房266间及回课教室、办公室等。满足学校日常排练、教学、文艺演出等各种功能。建设用地呈东西窄南北长的条形,西侧延学校外部道路构成弧形的用地线条。道路西侧为洺湖支流水道,有微弱的景观优势。在校园的西端,演艺中心作为学校教学区的收尾,提升了教学区的艺术层次,但与此同时,相对局促的用地,复合的功能,建筑面积的控制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苛刻的要求[1]。(如图1右所示)
图1 用地区位
推敲后的建筑总体布局顺应场地形状,将演播厅和琴房并置在基地南北两侧,并在场地中部围合出公共空间。在用地西侧引入弧形大台阶,连接了演播厅、琴房楼两部分,并承接了西侧校园外的河面景观,灵活地将建筑形式、使用功能、校园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丰富的室外交流与观景空间。建筑主体结合西侧大台阶,将琴房楼部分层层退台,利用室外楼梯将屋顶平台与地面连通,极大地扩展了琴房楼的功能内涵。
哥德看见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赞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2]”。建筑与音乐一样,都是观者(听者)通过历时性的体验而产生共鸣的艺术。这种历时性体验可能来自日光的运转,可能来自步行的路径,也可能来自风、水面、树影、钢琴声等等。这些动态的片刻衬托出建筑的永恒性,从而体现出建筑静默的美。如何运用建筑对场地周围环境进行回应,是首先需要创造的场所氛围。从外饰面材料上,优先选用清水混凝土以及局部玻璃幕墙,其简洁而富有变化的造型传达了专科学校求真淳朴、含蓄典雅的风格。(如图2所示)
图2 演艺中心东侧透视图
走近演播厅部分的观众主入口,拾阶而上,首先进入空间集约而高耸的前厅。为了更有利于观众厅内部自然通风并满足总面积的限制,前厅仅设置于建筑西侧,整体呈L型。观众厅其余疏散口直通室外。前厅联系一二层观众厅入口与西侧大台阶,并设置室内宽大阶梯供临时讲学与休闲使用。(如图3所示)
图3
演播厅室内采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播厅台口14m×9m,主舞台进深12m,可以满足学校小型歌舞剧表演需要。观众厅采用梯形平面,室内侧墙与顶棚采用统一的建筑语言,利用不同角度重复折叠的木吸声板,既优化了室内建声设计,又营造出身处教堂般的崇高感。建筑外部形态是室内空间的外在表现。演艺中心观众厅室内顶棚中部高起的屋脊,与建筑外部屋脊重合,达到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态的高度统一。演播厅的多面坡屋顶也降低了建筑的体量感,使其与琴房楼的建筑体量相和谐。(如图4左所示)
图4
266间琴房如何在建筑中有序的展开,在控制总建筑面积的前提下使绝大多数琴房具有自然采光通风,是琴房楼部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音乐的韵律与留白给了设计较多的启示。建筑实体与院落的交叠给了空间以喘息的机会,如交叉的手指一般互相扶持,从而体现出了空间的韵律感与节奏感。四排琴房楼如同琴弦般长短不一,声色不同,充满了亲切感与艺术性。(如图4右所示)
在解决好平面排布问题之后,在垂直方向上,建筑如何回应场地轮廓及东侧河道景观,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3]”。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建筑作为校园内外、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过渡空间,可否利用建筑外部空间起到互相因借,起承转合的作用,是首要的设计回应。通过借鉴古代造园手法,从场所上营造轻松且具有互动性的对话空间,通过层层退台与室外楼梯的设计,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拉近,人与周边景观的关系拉近,让独人练琴与多人交往在同一栋建筑内共存,使建筑与校园内外的景致联系在一起。整座建筑于场地西侧河边看来平和而有序,近观则提供了丰富的外部游览路径,设计恰当地呼应了场地条件,给校园带来了些许优雅与艺术气息。
演艺中心舞台体积约为6200m3,观众厅体积约为4800m3,满座510座,功能主要作为演出、报告、会议等多功能使用。室内建声设计混响时间取值参考了歌剧、舞剧剧场,取值为1.3-1.5s(如图5所示)。设计综合考虑自然排烟,室内视觉效果等,观众厅侧墙的迎声面、背声面后墙面等采用不同的声学处理,以满足剧场的使用需求。舞台机械设备参照小型剧场采用局部明装设计,利用舞台装置简化上下场空间,构成亲切多变的观演氛围[4]。
图5 声学设计模型
由于厅堂顶棚需要与屋面造型有机结合,无法将排烟与新风系统机房置于演播厅上方。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间,解决排烟与新风问题是方案深化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观众厅部分采用座椅送风系统,于座椅下方设置空调机房送风,并处理好地下设备机房与地下暖沟之间的保温及防水问题。舞台、前厅部分的机房也避开利用顶棚区域,而是与演出后台区域合并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选用上,尽量利用自然排烟,减少机房面积。演艺中心部分的舞台、观众厅、前厅均采用了自然排烟,自然排烟窗设置在厅堂顶部及外墙。利用室内装修做法解决排烟窗的遮光问题,并预留排烟窗所需排烟面积大小的装修缝隙,保证了室内自然排烟的效果[5]。
武安演艺中心从设计创意到落地成型,离不开各专业技术人员与施工团队的通力协作。设计要求中对面积、使用功能的限制反而促使方案跳脱成熟的观演建筑模式,创造了相对高效的符合幼儿师范学校使用习惯与要求的观演空间。设计始终保持以人为本,才能突破经验,超越现实,走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