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 岑伟红 丁玲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5
社会化教育理念与生态化、情境化教学模式社会化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的社会化教育之所以尤为重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社会化是其一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社会化教育的理念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的知识与学习观认为教育就是把“知识”这种物质由老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产生了当前比较普遍的这种以教室为主要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社会观的学习则认为,参与的过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学生们应该能够围绕某些特定的学习内容,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锻炼如何思考,如何与人互动,实现生态化的教学模式[2]与情境化的学习体验[3]。
而学校建筑正是为这些教育与学习活动提供必要场所与环境的设施,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筑的功能空间组织模式以及环境特点都必须契合当前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教育理念能够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在生态化、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下,如何增加和丰富校园的室内外活动空间成为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而怎样的课内外交往空间,能使孩子们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在玩耍及体验中获取科学知识,寓教于乐?怎样的交往空间才能有助于使学校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小社会,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获取知识,学会交流与合作?这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对小学校园规划的思考模式,使小学校园不仅仅只是教室和操场,而是一系列充满多种可能的情境化学习及活动场所。
保师附校深圳园分校位于保定市莲池区深圳园核心区内。深圳园是深圳与保定市两地政府倾力打造的一座占地866.6m2(合13000亩)的科技产业新城,该园区还承载着京津冀产业转移、保定产业升级、服务雄安的重任。而小学项目地块作为园区内为数不多的教育用地,辐射周边大量的住宅用地,因此无论从功能用途还是环境形态上,对整个园区乃至保定市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该校园总用地面积32609.86m2。项目的周边围绕着园区内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展示中心、创投中心、创业广场、凤凰公园等。同时,保师附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名校。它的创办最早发源于有名的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雍正年间),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高学府。学校发展至今成为保定九年一贯制的现代化学校已有120多年历史。学校一直秉承着不断开创拓新的教学理念,走在创新教学的前沿。因此,校方也对本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希望能够顺应最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体现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的要求。
在保师附校的校园空间布局上,我们一改传统的规整化动静分区、师生分区的布局模式,试图将各年级的教室、科学实验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社团活动教室以及教师办公室、报告厅等功能适度地打散,再进行重新组合。这是因为学校内的每个功能空间除了具有其传统的教学意义以外,由于其不同的主要使用人群,还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属性。我们依据这些空间的社会属性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再按照各年龄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及社交特点,以及各种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特征,来对这些功能及场地空间进行组团布置。具有明确教学主题的正式教学空间(例如教室等),结合非正式教学空间(共享、交流空间),构成多个主题特色鲜明,多年级多班级互动、课内外微界线的情境化教学组团:校园演绎广场(活动共享主题)、音体美之家(文化艺术主题)、多元情境课堂(探索教学主题)以及生态教育基地(自然生态主题)。校园中的这些情境化教学组团成为情境化、社会化、生态化教学的空间载体,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生的,多样化、情境化的体验过程[4]。
3.2.1 校园演绎广场——立体室外活动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核心。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室内外交流活动空间,我们在校园的核心位置打造了立体活动平台,形成“第二首层”室外活动空间。多首层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各个教学楼相连,可以使更多的教室直接通向室外,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轨迹从教室连廊的空间更多地延伸至室外。打破学生们的课间交流活动,仅限于相邻班级之间的常规状态,为来自不同班级以及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之间相互认识与交流提供了机会与场所。而位于平台另一端的图书馆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和聚集的场所,也是室外活动平台上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位于活动平台中心的读书亭为校园的室外活动区域营造出具有历史感的文化氛围(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室外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也是连接教学区域与操场运动区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空间。平台位于校园内两个主要入口之间的主要动线上,且可直接通向操场看台阶梯及主席台,使教学区域的学生们能够在课间非常便捷地到达或者观看到运动操场上的各种体育活动,这就将观赏体育运动纳入到了学生们的课间生活中来,使体育运动也成为课间交流的主题之一。各年级师生在活动平台上下及图书馆内外,自主地学习、交流,使得这里成为校园内各种活动及自由展示的演绎广场,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围绕着立体室外活动平台的综合教学楼里布置的是社团活动教室、科学、计算机等专业教室、研讨室等公共教室以及中、低年级教室。我们将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围绕活动平台以及图书馆布置,充分依据了低年级学生好奇、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天性,使中、低年级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观摩、学习,甚至参与到中高年级同学的读书、讨论等活动中来。这种寓教于乐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多元化交流以及主动探索的兴趣。
3.2.2 音体美之家。懂礼、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小学阶段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每个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迈入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基本修养。因此,校园以主入口的礼仪广场为中心,围绕广场组团布置高年级教室、乐器舞蹈美术教室、教师行政办公及大报告厅,旨在提倡高年级同学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事务、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并且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领导低年级同学发挥课外兴趣和爱好。一系列的室内外教学及活动空间串联起来,从屋顶的乐器排练场地、舞蹈教室到体育运动馆,再到运动操场,给师生们提供了从学习交流到体育竞技等多样化的主题沙龙,使教学活动能够在各种排练、演出、竞技等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展开。将教师办公区作为情境教学组团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教、学互动,重在参与的现代创新教育理念[5]。
3.2.3 多元情境课堂。与以往传统的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学生年龄以及动静活动归类分区的教学楼布置形式不同,该设计方案更看重的是非正式教学空间。这些未被完全定义的室外或者半室外空间,是师生们课间休息或者课前等待的场所,同时也是从正式教学区域到达另一个正式教学区域时的必经之路,成为正式课堂之间的缓冲地带。在这些空间里,孩子们的情绪是放松的,在这里发生的教学活动也是自由且组织松散的。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们才更愿意去思考与自主地交流与学习。因此,结合教室的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我们充分利用教室之间的室外与半室外空间,再结合特定的环境小品,设计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多元情境小课堂。例如,我们将中、低年级教室和高年级教室集合起来,围绕一个有趣的运动探索花园来组团布置,使不同年龄的学生既有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空间,同时也有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探索的机会。
另外,对于将各个教学楼串联起来的一条中心长廊,我们赋予了它教育街区的社会属性。我们将教育街区内的空间局部放大,并与综合教学楼内的活动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活动空间序列,再结合各种家具及设施的布置,形成“阅读天地”、“家长课堂”、“小组探秘”、“英语之家”等可供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学习的场所。
3.2.4 生态教育基地。在校园的东南角,我们充分利用屋顶造型构架建设玻璃温室,利用首层空地打造试验田,形成生态实验教学基地,并且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街对角的凤凰公园形成对景,同时也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沉浸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体验环境。将生态试验田及温室结合低年级教室组团布置,旨在从入学开始就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使低年级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就可以方便地观察和触及各种温室内外的植物生长状况,同时也可以随时观摩和学习到高年级学生如何培育植物。这与将绿化试验田布置在远离教学区的传统做法不同,将试验田纳入到校园的日常教学功能流线之中,可以使生态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顺利地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开展。
校园作为创新教学理念的载体,也以其特定的空间形式所构成建筑造型语言,对周边环境、对整个深圳园以及城市提供一种情境化的表达。教学楼内结合楼梯间设置的坡屋顶构架,为教学楼的屋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交流与休憩、学习的灰空间,成为多元化的非正式课堂的教学场地。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的第五立面,为周边的高层建筑群塑造出有特色的第五立面视觉中心。另外,坡屋顶结合楼梯间在教学楼东侧山墙面打造出三层通高的阁楼造型,为校园添加了一缕童话般的温馨氛围。现代风格的建筑语言与局部色彩点缀,使整个校园建筑既能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也成为深圳园园区主干道上一处活泼的风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人们也更加关注其社会化及多元化方面的内容,这也导致了教育理念在不断地随之更新。而校园建筑,将为各种“教”与“学”活动提供特定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空间环境,需要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诠释最新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