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晖,马冬月,王文静
上海市医药学校 (上海 200135)
教材是学校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深刻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因此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出版了很多精品教材,但仍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目前,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一些出版社对教材策划的前瞻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重复;同时存在“有课程,无教材”的现象,导致教师很难选到合适的教材[2]。主要原因是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每年都在增加新的专业,出版社作为营利机构关注的是教材的受众和销量,不太深究教材内容,受众面很窄的专业面临教材不足的窘境。
二是职业院校系统管理的缺乏,调研不充分,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主要原因是一些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对其他层次教材的简单汇编,编者对学科发展知识、最新学科理念、技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及时跟进。
三是编者统筹资源不足,导致编排设计不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3]。目前教材偏重于对理论和操作知识的讲解,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材内容方面做得不够深入,与当代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习者认知规律不匹配,缺少职业教育特色。
上述问题显示职业院校在教材建设管理方面的不足。笔者结合上海市医药学校校本教材建设实践,阐述建立校本教材建设全程管控体系的思路、措施和实施效果,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方向。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加强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打造精品教材,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为目标,为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以促进《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有效推进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管理过程中,推动教师充分挖掘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精髓,并在教材中有效体现,提升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教材应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挥职业教育教材“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
职业院校要坚持党委(党组织)对本校教材工作总负责,基于《管理办法》和地方相关要求,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制度,把好教材选用关,同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实际教学需要,相关部门应开发反映学校专业特色的优质教材[4]。构建全程管理是指从教材选用、教材编写内容选择、教材结构适应性到教材编排质量的全过程精准、高效的管理。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将更为科学、合理、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到教材建设过程中,关注教材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实时调控建设进度,保障高质量教材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
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材面临的问题及改革需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材开发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视角和值得借鉴的丰富经验。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开发教材,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教材,建设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材或教学资源[5]。从学生角度出发,面向教材的使用者,教材编写者应意识到教材同样也是“学材”,应考虑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的方式来编写,如采用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使排版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6]。
内容选择应符合人才培养需要,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开发教材。编写者应通过研读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组织企业调研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组织专家咨询指导,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所选取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符合职业学生教育发展规律,能够覆盖全部教学内容,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资源素材;教材的知识和技能表述正确、规范,逻辑性严密,语言文字描述规范、简洁、明了,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教材融入思政元素。教材内容充分反映职业岗位的技术发展要求,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管理整合资源提高编排质量,编排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高效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类型多样,每章节有足够的文本、表格、图片(纸质教材配套相应的动画、视频互动)等,教材目录生动活泼,教材背景颜色、字体颜色大小等符合学生的色彩心理;图片、表格等颜色设计鲜明突出,每个章节或模块采用同一种视觉风格。教材排版、结构、内容、设计理念等元素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体现教材自身的特色。不断丰富教材形态,如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
教材结构应适应学生认知规律,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教材。通过组织行业和企业专家对教材结构设计进行指导,教材的主体框架结构设计完整,教材层级清晰,系统地反映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富有特色与创新;教材主线设计逻辑清晰,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板块设计分层明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导入设计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任务与活动设计能很好承载学习内容;课后练习和拓展知识等板块的设计,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教材选用上的共同特点是政府对教材的选用不做硬性规定。教材的选择权主要集中在学校或教师手里。教材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据市场的竞争机制和教师个人的选择来体现。从德、日、英、澳等几国的情况看,一般都是根据企业和用人市场的要求编写教材,由出版社或有能力开发机构选择教材编写人员,作者往往是有一线教学和实训指导经验的教师而不是学者,教材开发的周期普遍较长[7]。
职业院校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产生教材开发效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材改革的落地措施[8]。职业院校需建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和行之有效的选用机制,让学校能够遴选出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根据各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编写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建立学校的校本教材库,实行统一管理。选用机制令教材建设立项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海市医药学校组建教材选用委员会,通过收集研读关于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论文、著作、政府文件等文献资料,掌握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理念,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选用标准,形成教材选用流程。
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公共基础课程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他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原则上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其次是公开出版教材;在前述条件均不能满足的情况下,由学校发展规划处组织选用校本教材。除了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外,需由学校教育运行处组织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对选用教材逐一审核,审核结果报教学副校长审定,选用结果最终向校长报备,整个选用过程由校党委领导并监督。
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调查、教材选题、编写目的确定、教材特色创新、编写团队组建、单元结构设计、媒体结构设计等[8]。教材开发机制是指教材开发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和过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8]。教材开发机制贯穿于教材开发主体的选择以及教材的分析、设计、开发、审定等整个建设过程,实时服务于建设的每个环节,保障教材建设有序进行,同时对建设质量起到实时监控作用。
编写团队在开发校本教材实践经验、调查研究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实现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优化教材建设顶层设计,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总结确定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机制,形成包括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材开发、教材审定等阶段的校本教材开发机制。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校教材建设管理部门严格把握编写节奏,以推进校本教材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教材编写分为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材开发和教材审定四个阶段。其中,根据教材管理建设实践经验,教材分析和设计阶段须占用教材立项到教材评审结项有效编写时间的一半以上,才能保障教材编写质量。在教材分析阶段,确定主编和团队成员后,编写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学习相关教材案例,确定教材编写思路、要求及计划,并经专家审核。审核通过后,进入教材设计阶段,编写团队设计教材框架结构和梳理相关知识要点,设计教学流程及收集相关资源,打磨教材样章。当教材样章通过专家审核后,进入教材开发阶段,编写团队收集教材资料,时刻保持信息沟通,分工协作,完成初稿。初稿经专家审核通过后,编写团队再依据专家审核意见对教材修改、定稿并试用。
在教材立项开发之初,学校设立教材编写书稿标准,团队按照规范科学的教材体例要求进行编写。教材内容设计逻辑严谨、梯度明晰,文字表述规范准确流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名称、术语、图表规范,编校、装帧、印装质量等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符合国家有关著作权等方面规定,未发生明显的编校质量问题;倡导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为此,学校教材建设管理部门对相关编写要求进行分阶段培训、案例学习、排版选择、图文一致性设计,力求排版、文字、图表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教材评价是按照一定价值观进行的教材优劣评判,是形成教材开发闭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职业院校教材评价不能只看课本本身,而是应该结合教材开发过程和使用效果,形成多维化的评价标准。教材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材质量的不断提升,形成优胜劣汰机制[8]。在教材初步完成后,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试用,以考察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通过试用,可以及时听取同行专家、一线教师、学生的反馈,为教材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供依据,这是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环节。教材评价机制的管理目标是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校本教材。
教材的评价机制包括教材的审核和试用。专家审核主要从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的主体设计、教材的适用性和专业性、教材的特色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后的教材经教研组审议后,方可投入试用。试用过程中,试用者填写评价表。试用结束后,主编提交教材试用评价表。编写团队根据试用情况,再次修订完善教材,最终交付,登记入校本教材管理系统,与教材的选用形成管理闭环。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不断加以完善修订,为提高教材质量提供保障。
上海市医药学校通过校本教材建设实践建立了丰富的教材系列,形成了良好的教材建设阶梯,教材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良好的教材阶梯。本校在5年内管理并推动建成33部校本教材,其中有12部被评为优秀市级校本教材;5部市级规划教材审核中待出版。在校本教材基础上,组织公开出版9部教材,其中《医学基础》被推荐参加“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并被评为首批上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精品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在2021年被上海市教委推选到教育部评选“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建设梯度明显。
丰富的教材系列。上海市医药学校对照医药行业特色,把能体现生物医药岗位工作流程、行业企业标准规范的内容融入教材中,编写任务引领型(活页)教材;把呈现医药产业场景、精密仪器操作等技能流程的内容制作成虚拟仿真和实操交互的数字化教材。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纸质教材中配套数字化资源整合到“医药云课堂(教材)”小程序平台,学生借助智能化移动终端可实时识别并学习,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的教材系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丰硕的教材展成果。学校已连续在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展上荣获“优秀组织奖”,且在第五届和第六届的校本教材展中分别有4本和3本教材被评为“优秀校本教材”,受到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
典型的案例汇编。上海市医药学校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的经验——“制度为本选用有道,特色为要建设有效”作为上海中职学校教材建设管理优秀案例代表,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教处推荐至教育部进行案例收录;2022年5月,该案例被推荐为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交流案例,收入中职发展蓝皮书。
校本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上海市医药学校在继续探索校本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道路上,将努力为学生与教师创造更多的互动平台,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及时根据行业产业技术变化调整教材内容,参考行业标准,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实际就业情况下,在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上,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开发策略,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