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原创性贡献*

2023-02-06 21:08徐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与应用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
中国司法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法治化现代化法治

徐汉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与应用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

李 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18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地合乎逻辑地包含着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生态良好,而且包括以社会建设、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及“一体建设”法治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明。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原创性贡献,并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根本遵循,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笔者试就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些许体会,以抛砖引玉、求教同仁。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诸多矛盾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变迁呈现出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分层加速演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状态,社会风险与挑战的复杂性易变性及其不确定性逐渐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的棘手难题,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置于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布局之中,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实施方略、制度安排及其具体进路。

(二)社会治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国家安全领域,某些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加速推进,从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教育、人文交流等方面对和平崛起的中国极限施压。公共安全领域,新型网络犯罪持续易发高发,跨国犯罪明显增多,电信诈骗、食药环等方面犯罪严重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传统公共安全预测预警、防范化解体制机制既难以应对国际风险的渗透性、冲击力与破坏力,又难以应对国内风险外溢性破坏力的挑战,还需持续成熟完善。网络空间治理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在推动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数字权益”与“数字福利”的同时,网络侵权、网络垄断等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飞地”,等等。由此,社会治理阶段性特征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镌刻了开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烙印。

(三)应对国际风险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形成发展注入了时代要素。波谲云诡的国际新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日趋剧烈,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样态。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契合了时代发展大趋势,回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及其复杂曲折实践新要求,顺应了人类治理文明形态重塑变革的新期待。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核心要义

(一)根本保证论: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②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③习近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93页。

(二)根本宗旨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④习近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第164-165页。

(三)工作布局论:统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始终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平安中国置于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5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3页。

(四)治理格局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秩序的一种结构性关系,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实现社会治理目标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⑦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50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⑧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2023年版,第242页。

(五)治理动力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关于如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全面看待社会稳定形势,准确把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具体工作中,不能简单依靠打压管控、硬性维稳,还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⑨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页。

(六)治理主体论:构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全面领导下的社会治理职责体系。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全面发挥社会治理主体作用,构建党全面领导下的社会治理职责体系。一是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统一领导。二是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三是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四是重视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

(七)基本原则论: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社会治理、平安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⑩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5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法综治战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治、一手抓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⑪习近平:《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的指示》,《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64~65页。

(八)治理体系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⑫习近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4页。

(九)民主协商论:推进社会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效能。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⑬习近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69页。

(十)依法治理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⑭习近平:《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页。

(十一)网络综合治理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格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始终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改变着人类的时间轴、空间轴和思想维度。针对网络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⑮习近平:《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4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⑯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版,第56~57页。

(十二)基层治理体系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把现代科技作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⑰习近平:《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载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195页。

(十三)城市治理论:加快开创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构成了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人类减贫史”三大奇迹相对应的第四大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⑱习近平:《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9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⑲习近平:《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9页。

(十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国际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局部冲突频发,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⑳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1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蕴含着深邃的公理、政理、法理、哲理价值,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基本特征,深刻揭示了其理论品质。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和社会管理”“国家与法”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小生产占主导、经济十分落后的这些国度里可能发生革命运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21笔者注:卡夫丁峡谷是指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负着“牛轭”通过峡谷。马克思、恩格斯以此比喻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实现向社会主体过渡。参见徐汉明:《略论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历史现实意义——读列宁〈论粮食税〉的体会》,《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第1期。。他们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时,提出了未来社会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理论框架,即:关于“社会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这个人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才得以充分体现,才有可能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发展”的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国家社会管理性质与无产阶级国家社会管理性质根本区别的观点,指出无产阶级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无产阶级国家是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国家”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等等。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基本原理,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制度、理论及其实践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百年探索实践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制度、理论及其实践的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生政权,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生动复杂而曲折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主义法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论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列观点、论断及其方法。所有这些重要论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步伐,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理论、制度、实践,开创新时代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持续创造国泰民安、和谐稳定社会发展新奇迹,保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新要求新期待,直面外部环境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形塑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深刻指明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根本目的、发展方向、基本路径和工作重心,全面阐明了平安中国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新飞跃,引领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开辟新境界。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三大体系”的根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这对于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气候法学、海洋法学等新兴学科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构成了关于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具原创性标识性的知识体系,成为构建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三大体系、加快发展法学交叉学科体系、更新传统法学学科内涵的“根”与“魂”。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为引领,打造“中国之治”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形塑体系完备的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评价体系,在理论建设上形成“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树立“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打造“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上提出“中国方案”。

四、结语

概言之,这一思想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百年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与科学总结,不仅提出了新问题、阐释了新方法、揭示了新内涵、丰富了既有理论体系内容,而且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填补、发展与创新,展现出理论与实践双重面向的科学理性,不断释放出磅礴的制度伟力与巨大的理论效能。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直面当下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治理难题,将其置于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中予以思考,是对党百年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实践、成就和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具有丰富的核心要义,不仅提炼了前人尚未关涉的理论观点,揭示了社会治理领域尚未被发现的本质和规律,形塑了具有原创性特征的理论体系。再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马克思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模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大举措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方法论,坚持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成为新时代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遵循。

猜你喜欢
法治化现代化法治
边疆治理现代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