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楼玮玥
主持人丨楼含松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主持人:当代学者认为,休闲是人在摆脱必要劳动之余,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追求。古往今来,人类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但当我们严肃地看待休闲时,就会发现它与经济、社会、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在宋代,人们有怎样的休闲方式?
周新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代是个很雅致的朝代,比如王国维言“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在文学领域,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其六;另外,宋版书极其珍贵,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之说;宋画被公认为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翘楚;宋瓷堪称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中国考古学的滥觞则可追溯到宋代诞生的金石学……
宋代也是一个活色生香的朝代。农业和商业方面,宋代的粮食产量、垦田面积、耕作工具、生产技术及水利事业等均远超唐代。宋代手工业发达,尤以造船业、航海业、陶瓷业、纺织与印染业等最为突出;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均出现在宋代;社会教育方面,宋代把公办与民办教育都发扬起来,在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国家公办的大学堂。也因此,宋人从丰富的文化生活中,衍生出了许多休闲娱乐方式。
▲ 宋《十八学士图》
周新华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教授
“琴棋书画诗酒茶”被誉为宋人七雅事。宋代琴学得到极大发展,设“琴待诏”一职,宫廷琴人与文人琴家人才辈出,上至王侯,下到布衣,无不以琴为荣;古琴演奏、琴学交流乃至琴器收藏蔚为大观,而这些均于宋画中得到反映。按画面内容来看,琴画可以分为弹琴、携琴、藏琴、雅琴四类。与此相关的宋画有《听琴图》、故宫博物院收藏《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刘松年《溪亭客话图》等。北宋张先的《十咏图》中的场景生动可爱:楼阁内,马太守正陪二老对坐奕棋;小亭内,二老手扶栏杆,一面赏景一面闲话;另二老或携琴或曳杖,款款而来,此外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桌边显眼处有一瑶琴,与古物彝器一处,已沦为古董珍玩。
在宋代,茶乃国饮,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王安石即云:“夫茶之为民用,犹如米盐,不可一日也无。”苏轼亦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宋徽宗更是点茶的头号粉丝,还著有点茶的集大成之作《大观茶论》,画有《文会图》。宋人除了喝茶,也喜欢喝酒,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描绘的是两位老友碰面后对饮的场景。白沙宋墓《夫妇对饮图》壁画中出现了北宋影青瓷温酒注子,用于盛酒和温酒。
【编者按】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宋韵文化也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2021 年8 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工作要求,并将逐步推进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理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宋韵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宋韵文化旅游开发、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宣传推广等“六大工程”。宋式生活美学是杭州与宋代的连接点,以它为代表的生活态度,正悄然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方正梁杭州市蟋蟀协会会员
宋朝堪称中国插花史上的鼎盛期。每逢花季,临安后苑都要妆点一新,“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各簪奇品”。用名贵的器皿簇插珍品牡丹等鲜花,陈列于宫中,供人观赏。其中,与花相关的较有名的宋画有《妆靓仕女图》《盥手观花图》等。
此外,宋人崇尚道教、顶礼自然,在宋人画笔下,园中有鹤训可呼,鸽能闲时傍禅床,每至会心知鱼乐,三秋风雅数蟋蟀……《春溪水族图》《落花游鱼图》《腊梅山禽图》等宋画完成了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由崇敬神明到崇敬自然,再由崇敬自然到投身自然之中,悸动于中国哲学最深处的自然哲思流淌于画家的笔下。
主持人:《诗经》有诗名为《蟋蟀》,第一句是“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表现出了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摹。据文献记载,蟋蟀作为鸣虫,很早就被人们当做宠物。到了宋代,则演变为斗虫游戏,并风行一时,还出现了《促织经》这样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们在书中知晓与蟋蟀相关的知识,总不如亲身体验选蟋蟀、养蟋蟀、斗蟋蟀。作为资深的蟋蟀玩家,请您讲讲和蟋蟀有关的历史、故事。
方正梁:蟋蟀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4 亿年,全世界范围内蟋蟀种类大约有4000 多种,在中国分布的有50 几个品种。我们所熟知的斗蟋蟀,其实叫作中华斗蟋,其中蝈蝈、棺材头蟋蟀、中华灶蟋、长颚斗蟋、油葫芦都统称为斗蟋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广东人斗蟋蟀、黄飞鸿斗蟋蟀,斗的是两广地区的竹蟋,个体较大,但是远没有中华斗蟋的打斗欣赏程度高。
斗蟋蟀的历史从宋朝开始。宋朝之前,蟋蟀是唐朝宫廷中宫女饲养用作休闲听叫的玩物。南宋迁都后,斗蟋蟀在临安城开始风行。为什么北宋时期在河南没有斗蟋蟀?我认为这与当时两地的气候差异有关。当时南方的气候更适宜,蟋蟀在南方吃的食物较丰富,体格比河南的蟋蟀大,打斗的欣赏性也更高。如今气候变化,受农药、化肥等诸多因素影响,南方不再适合蟋蟀生长,因此现在又会听说有人每年一度去山东、河北收蟋蟀。其实蟋蟀在哪里都能生长,但中华斗蟋讲究的是竞斗,需要“运动员”体格大、身体健壮。
蟋蟀分布面积广,北至北京,南至海南岛,往东至东海,往西至太行山,都有蟋蟀的足迹。唐朝开始流行听叫蟋蟀,到南宋则开始流行斗蟋蟀。明代、清代是斗蟋蟀的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朝廷重臣甚至皇帝,都参与过斗蟋蟀,在这之中,出现了有名的大玩家——宰相贾似道。尽管他拜相期间,排斥异己、独揽大权、苛捐重税、民不聊生,但他在蟋蟀的研究上算是绝对的权威人物。为了更好地研究蟋蟀,贾似道在杭州葛岭山上建造了半闲堂,专门用来研究蟋蟀。他集中了杭州、苏州、湖州等蟋蟀盛产地最好的蟋蟀,送到半闲堂亲自饲养、打斗、研究并著书立说,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促织经》。这本书也成为迄今为止对蟋蟀介绍最全面的著作,书中具体介绍了蟋蟀的品种、外形,以及蟋蟀疾病的治疗等内容,是许多蟋蟀爱好者研究蟋蟀的“圣经”。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
▲ 南宋杭州画家林椿《枇杷山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