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与研究

2023-02-05 18:50许春惠
考试周刊 2023年51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摘 要:由于自身年龄因素等的限制,小学生无法从抽象层面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教师很难利用相关的故事情节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受到明显的影响。教师利用生活化情境,则能够基于各种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1-0051-06

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在思维体系中的占比较大,但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这也是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原因,要求教师以直观的方法展示教材中的数学基础概念以及公式、定理,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教学规划。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达成既定的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利用实际演练的方法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确保学生能够逐渐降低对数学知识的排斥心理,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入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渐理解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公式和定理,学会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价值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是以概念和公式、定理展示,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形象思维的占比较大,知识学习难度有所提高,在长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就感和良好体验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通常都会选择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无法达成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目标。教师将生活化情境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工作对小学数学提出的教学需求,进一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和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及意义,在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拉近学生和数学间的距离

生活情境最为典型的特征便是形象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真实状况设置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理解能力有所不足,与语文、英语这类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特征,在部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完全可以将生活化教学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方法,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水平。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引,在生活情境中逐渐探索数学知识,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活情境实际上是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学科相关知识都是以公式和概念呈现,抽象性较为明显,而生活化情境则可以利用直观的方法展示这些知识,使得教学直观性明显提高。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列举各种生活化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来,因为学生整体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将会对学生在事物上的看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讲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基础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基于日常生活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和探索相应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提高数学内容多样性的同时,促进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发展,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缓解学生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诸多行业对人才的创新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生活情境的应用意味着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識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强化其迁移应用能力。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基于学生最为常见的衣食住行、玩耍等元素,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关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十分典型,也就是最为常见的在相同时间内开展不同活动,包括晨起之后的刷牙、洗脸、烧开水、煮鸡蛋、吃早饭这类活动,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题目内容较为接近,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场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形成良好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学生的知识学习缺乏教师有效指引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学习结果的关注度较高,这也就是学生在日常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获得的考试分数,并且教师可以基于考试结果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但总体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导主要会在学生考试中体现,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了解程度不足,导致课堂学习指导工作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完成理论知识讲解之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但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却并未提供明确的指导,使得学生在长时间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形成正确的方法,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二)尚未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

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本就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课程知识的生活性特征关注有所不足,并未形成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意识,尚未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在传统教学思维以及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并未真正了解基础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甚至于单纯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试卷解答,尚未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意味着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并未综合考虑学生的真实状况,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理论、符号、公式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刻,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因为学生的成长发展环境存在明显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预期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现如今,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也是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并积极督促学困生的转化。但实际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尚未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深刻分析和探讨,使得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必然不会具备针对性,无法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干预。

(四)尚未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方法也要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始终存在一定的惰性,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同时,在长期教学经验的影响下,教师已经形成了带有明显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模式,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改变,使得整体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有限,对数学的学习质量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原则

(一)合理性

一般而言,生活情境中融入的数学元素需要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而且生活情境中分布的各项生活元素、生活知识以及概念,同样需要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探索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师不能够单纯使用生活情境元素,避免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作业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被其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吸引注意力,反而忽视了利用情境学习和探索知识。为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保障生活情境元素的应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在合理性原则的指引下,明确生活情境教学主题,合理提取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各种数学概念,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所用的情境空间具备合理性和高效性,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性

适用性原则是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建立情境元素以及情境教学空间,避免生活概念以及元素的盲目引入,影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必须以学情评测和学情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合理选择生活情境中存在的各种元素。比如,在一、二年级,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其设置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利用超市情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已经形成了初级的数学思维,可以将部分带有逻辑性和思维性的情境元素引入教学工作中,以此促進学生抽象化元素的发展。在五、六年级,教师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备思想含义的元素,引导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概念以及规律全方位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到数学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师选择的生活元素以及相关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实际需求。

(三)正向迁移性

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达成学生理实一体化学习的目标,并且需要保障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纠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念以及方向,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规范化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打造教学情境,确定教学主题,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以及探索。实际上,部分教师在利用生活情节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同样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生活情境中涉及各项知识理论并未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基础知识框架体系,反而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进一步加重。同时,教师也将与数学规律和概念相反的生活理论现象融入生活情境中,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故此,教师需要在正向迁移原则下,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确保引入的各项生活情境元素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正向引导作用,避免出现额外增加学习负担的现象。

(四)启发性

总体来看,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正向迁移,而且需要在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影响下,确保教师选择的各项生活元素和概念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情感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教师需要选择各种具备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以及工具,推动学生心智以及思维的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探索式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内涵,避免利用过于直观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各种生活案例,为学生展示不同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规律,避免直接使用各种生活情境告知学生理论知识的含义。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应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环节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质量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需要将生活情境与导学环节有效融合。教师在导学案的制作环节,可以利用各种丰富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形成初步的了解。一般而言,导学活动可以分为课前预习以及课前实践两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情境空间以及情境元素,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讨,自然而然引出课堂教学主题。教师在课前导学环节,需要完成生活元素的个性化设计,确保学生能够从生活层面出发完成新知识的预习工作,避免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增加学习负担。同时,在日常生活场景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够产生相应的疑问,主动进行学习。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认识分数”的这部分知识时,需要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分数的相关概念进行预习和理解,比如分数中涉及的等分概念对小学生而言理解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可以结合中秋节为学生设置月饼分配的活动,让学生思考在家里有五位小朋友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每一位小朋友得到月饼数量一样,借此在分数基础概念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均分和等分的实质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后,学生便会尝试将一整块完整的月饼进行五等分,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对课前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惑和问题进行回忆,阐述生活现象和知识概念,并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理解偏差,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等分的概念,保障学生能够对分数的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月饼模型,但这一月饼是左边重右边轻,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完成划分,虽然学生能够按照体积完成均匀分配,但每份月饼的重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后,教师也可以引入基础概念知识需要在对应的环境下才能够真正成立,分数意义是以质量为等分前提,确保每一块月饼重量相等才能够做到均匀分配。在体积大小一定的状况下,则需要保障结构大小等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在迁移应用的基础上对新概念持续进行探索和学习。

(二)利用生活要素分析教材内容

教师为了满足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以教材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但实际上,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与教材中收录的抽象性知识存在明显的矛盾,无法对教材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比如,可以利用克、千克表示一件物品的具体重量,知识的灌输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所下降。故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特定的生活情境落实课堂教学工作,保障学生能够将个人的生活经验用于问题解决中。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克、千克和吨”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分别拿出不同的食物包装进行展示,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质影响下寻找克和千克的差距,并意识到克与千克在表达物品质量方面的功能,从之前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思维。但因为教师在生活情境建立以及实物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并未關注学生的实际学习偏好,导致学生在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对部分生活情境的兴趣度相对较低,影响到生活情境作用的发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这能够改变之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情境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三)借助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持续思考

以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收录的知识看来,绝大部分概念、公式和定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对各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利用生活话题讨论的方法吸引学生深度进行思考,并通过建立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解决在真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基于日常学习生活场景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考兴趣,并通过个人探究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乘法”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园这一场景出发。附近公园种植了一片白桦林,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数出树木的具体数量。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因为已经学习了相应的加法内容,提出一棵一棵进行清点的方法。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限定条件,公园中种植的白桦林是成行排列的,并且数量较多,无法在短时间内逐一进行清点,让学生思考是否存在一种快捷方法获取树木的数量。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便会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乘法的概念、法则,帮助学生在了解其特征的同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计算相应的答案。

(四)利用生活元素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应用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前提下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化的情境以及教学元素,并且也可以利用各种情境化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数学题目都是以数学知识为核心设计的,尚未关注生活情境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解题教学环节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场景,确保学生能够将题目内容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加与减”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需要在知识学习之后利用加减的相关法则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菜市场买菜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在买土豆、西红柿以及香菜分别花费16元、10元和5元的情况下,计算买菜一共花费的钱数。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背景,保障数学知识能够和生活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宽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范围,保障学生能够对生活话题产生关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在生活情境应用的过程中,为了全面实现其价值,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创立相应的实践教学情境。但总体看来,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是将教学行为限制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并没有进行课外延伸,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范围较为有限。这种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探索状态,将会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在完成数学知识教学工作之后,拓宽学生的活动实践范围,将学习方向集中在知识的应用方面,通过设计各种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位置和顺序”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基于学生日常居住的小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从位置和顺序出发针对自己家所在居民楼前后左右以及东南西北各方向的建筑物分布进行搜集,并绘制简单的地形图,确保学生能够对日常生活中位置和顺序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并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五)结合学生个性化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前提条件。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规划以及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生存在较为强烈竞争意识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各种生活元素为其设置竞赛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竞赛以及对比,了解和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在学生拥有一定互助意识的前提下,可以将生活元素和合作方式进行融合,建立生活化教学情境,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行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测量”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先完成学生小组的划分,让学生在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之后,针对教材、课桌、椅子以及讲台、黑板等全方位进行测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为学生设计测量操场面积或者是跑道长度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实地测量,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以及互助意识的发展,且学生的基础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也能够逐渐提高。

五、 结论

总而言之,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保障学生能够在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其用于实际生活中,满足素质教育工作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实际要求。教师为了全面发挥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需要在遵循适用性、合理性、启发性等多项原则的基础上,从课前导入环节入手,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设置相应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生活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师需要深刻分析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方式能够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坤松.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3(33):63-68.

[2]洪天雪.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3(32):61-66.

[3]陈思银.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3(18):60-63.

[4]沈平.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6):28-30.

[5]郭立剛.浅谈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46-48.

[6]苏云飞.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5):38-40.

[7]蔡玲.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3(19):85-89.

作者简介:许春惠(1976~),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省政和县星溪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