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龙 邹红军
摘 要:
师德师风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话题,而师范生又是高校师德师风训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从“三全育人”视域下建构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内在机理涵括内生式动能与外源式动能相互配合“全员育人”的主体维度,阶段式动能与过程式动能相互协调“全过程育人”的时间维度,资源式动能与制度式动能相互交织“全方位育人”的空间维度。审视当下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谁来育”、“育什么”、“怎么育”的现存之境,应科学构建“一个主导、三方配合”的全员育人机制;全力构筑“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合力打造“一个中心、六个机制”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增强师德师风培育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11-0060-08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时代使命。因此,增强师范生崇德修身意识、筑牢育才使命事关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作出“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三个传播者、三个塑造者”等一系列关于教师素质和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1]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印发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的指导意见和大中小幼教师行为准则等文件,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主体合力形成,纵向衔接、层层递进的育人机制构建,以及多部门育人资源的统筹整合。高校应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视角出发解决当下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存在的多元主体未形成合力、过程环节未实现衔接、资源要素未有机联动等问题,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一、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内在机理分析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体现了协同理论,师范生师德師风培育机制构建坚持协同理论指导是因为协同“使系统各游离独立的子系统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从而产生新的结构。”[2]其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功能、结构、序列从无序到有序的优化整合,从而达到系统功能最大化。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需要学生、家庭、社会等主体共同努力;不仅是入学和毕业两个关键阶段的教育,还需要衔接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的全程教育;不仅是校内资源的统筹整合,还需要内外资源联动。因此,考察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内涵样态及运行机制,应从内生式动能与外源式动能相互配合的全员育人主体维度,阶段式动能与过程式动能相互协调的全过程育人时间维度,资源式动能与制度式动能相互交织的全方位育人空间维度出发建构协同培育机制。
(一)主体维度:内生式动能与外源式动能相互配合的“全员育人”机制
内生式动能指推动有机体发展壮大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交叉联系并发生作用的结构关系和联结方式。这种动能样式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内生式动能蕴含着育人主体和实践主体双重意涵,主要包括高校在社会合力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和师范生师德孕育师风化育的主体性生成和内涵式发展。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明确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主要职责。”师范生是未来教师行业的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师德师风的培育。在高校这个大系统中又呈现出“横向协同、纵向贯穿、纵横交错”的样态,横向协同要求各类主体、各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空间域,建立群策群力、合作共治的育人机制;纵向贯穿要求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发挥合力,打通衔接不畅的育人渠道。从师德师风主体性生成的发展逻辑看,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师范生自我修德修身意识,遵循外在道德规范要求灌输—认同—接受—内化—外化的演进规律,这是内生式动能的主要来源。外源式动能指推动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推动事物破旧立新建构过程的又一动力。在实践中回应时代课题是事物生成运行之源,对各要素张力的调适和维系是其内在机理,外源式动能同内生式动能结合是促使动能转化为效能的有效途径。协同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衔接,处于复杂系统中。”[3]从社会育人大格局看,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需破解单兵作战局面,达到联合部署效果。整合育人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期冀得到社会、家庭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形成最大合力。这样从高校育人主体、师范生实践主体的内生式动能和家庭、社会、政府等部门外源式动能的主体维度解决师范生师德师风“谁来育”的问题。
(二)时间维度:阶段式动能与过程式动能相互协调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阶段式动能指有机体运行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发展状态。过程式动能指有机体成熟壮大过程中遵照着刺激—选择—认同—内化—外化—巩固的发展图式,赋予其持续良好运行的动力。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的疾风暴雨式教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也要从现实中寻找空间域和生长点,遵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对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和经验性总结。阶段式动能要求根据师范生不同年级分类、分段教育,以整体性视野对全程进行协同式考量,研制覆盖大一到大四、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全阶段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入学时对大一年级着重实行专题培训、党史校史教育,带头学习教育部以及其他部门印发的教师职业准则、师德师风改进等相关文件;对大二、大三年级实施提升式、养成式教育,通过课堂设置议题、情境体验等方式使之不断对标师德要求,反思德行不足;对大四年级主要实施社会实践教育,通过见习、实训,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加强自身师德历练。这样从大一到大四全阶段和入学到毕业硬性规约、柔性熏染以及实践锻炼的全过程时间维度解决师范生师德师风“育什么”的问题。
(三)空间维度:资源式动能与制度式动能相互交织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资源式动能指维持有机体内部各系统及各要素成长的外部资源,保证其良序运行和提质增效的必备条件。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是时间继承性和空间并存性的有机统一,不是一家独唱而是百家合唱。既需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提供必要育人资源,保障培育目标落实落地、抓细抓小,还需同社会、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发生关系,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打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联合育人的中的梗阻。制度式动能是为了规范事物发展,维持良好态势对其进行的硬性规约,从外部保证其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师德师风培育除了理论教育、人格熏染、社会实践等途径,还必须以硬性制度明确引导性要求即“什么能做”、禁止性告诫即“什么不能做”。推动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就从优势资源集聚整合与专项制度硬性规定的空间维度解决师范生师德师风“怎么育”的问题。
二、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机制建构现存问题透视
当下大部分高校以及其他育人主体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在职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而很少有从教师职业初始角色师范生的角度出发考量师德师风建设。针对部分高校育人主体尚未形成合力、育人环节有待完善衔接、育人资源亟须整合优化等问题,从“三全育人”视域出发解决聚合全员育人的迫切需要,衔接全过程育人的现实需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联动需要。
(一)校正师范生师德师风“谁来育”的认识偏差,努力聚合全员育人的迫切需要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大部分高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关于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加强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指导等意见,但多数学校忽视了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问题。很少有学校将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项目以及相关资源落实到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上。作为部属部署师范院校以及其他省直属重点院校或许意识到这一点,已经谋划落实师德师风专项教育,但在“谁来育”这个育人主体上存在偏差。部分学校或专任课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問题,应当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学校党团部门负责,而教好专业课和搞好科研工作才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更有甚者,对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立德树人”现象仍然存在。从高校宏观领域看,校、各部门、各院系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事务交叉重叠,信息沟通不畅,权责划分不明。从中观领域看,在教学计划、科研工作中尚未充分挖掘各课程的师德师风育人因素。从微观领域看,在作业布置、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方面也未能充分融通师德师风涵育元素。此外,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职责,学生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主体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身份,未激发修身崇德的自觉性,导致主动养成良好师德的道德标杆意识欠缺。
(二)统筹师范生师德师风“育什么”的教育内容,有效衔接全过程育人的现实需要
高校要对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必须建立师德师范协同培育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深刻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应建立覆盖全体师范生大一到大四、入学到毕业纵向衔接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反观当下,部分学校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时“头重脚轻”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大一新生,开展入学思想教育、校规校纪学习、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通过专题考试、调查问卷、辅导员疏导等形式动态把握学生思想状况,有效纾解学生心理问题、思想困惑。在学生大四毕业实习时,通过宣讲会、报告会、讲座等形式邀请名师经验分享、师德师风专项培训。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达到师德师风育人效果,但大多停留在开会、简单学习相关文件浅层上,师德师风教育并没有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对大二、大三的师范生来讲,由于同大一新生入学和大四毕业实习这两个重要阶段不同,师德师风教育出现断崖式脱节。学校并没有制定系统完善的一体式教育,在“育什么”的问题上出现脱钩。从横向层面看,学校—家庭—社会并没有形成师德师风育人合力,多数师范生主要从学校里接受零散碎片的相关教育,而在单位实习、家庭生活中少有受到教育和熏陶。这样导致凭一己之力的高校教育难以将育人效果最大化,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三)整合师范生师德师风“怎么育”的教育资源,合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联动需要
师德师风育人之要在落实,建设图谱之好在协同。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应整合心理疏通、教学科研、网络监管、管理服务、考核监督等资源,形成全方位联动育人的开放型平台。但由于高校对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认识不足以及人事、教务、学生处等部门协调性不够,集聚优势资源进行全方位育人面临不少问题。从高校内部系统看,高校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集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一体式的育人体系。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在育人主体部门中缺失。目前高校各单位各部门有着较为固定的职能和人员配置,很难随意将师范生师德师风培育问题下放给一个单独部门,加上各单位各学院由于职能划界不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产生各自为政的情况。从社会大环境看,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结果。家庭中良好的道德氛围、父母的嘉言懿行、优良的家风家训都会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中的道德环境和就业单位的道德风气也会对师范生的自我与他我认知、师德与师风养成发挥潜隐性作用。但由于家庭和社会对师范生师德师风养成不够重视,三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互联互通的育人平台,导致全方位育人效果受阻。
三、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机制建构路径
增强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育人效果,需科学构建“一个主导、三方配合”的全员育人机制;全力构筑“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合力打造“一个中心、六个机制”的全方位育人平台。只有建立全员集体参与、过程环环相扣、方位面面俱到的横向协同、纵向衔接、内外互联的协同育人机制,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一)科学构建“一个主导、三方配合”的全员育人机制
首先,党委统一领导筑牢师德师风建设主阵地,把好“方向盘”。党管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原则。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关键是强化高校党委领导和压实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体现在人才培养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治学办校各领域。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学院贯彻落实、学生自我养成的师范生师德师风协同机制。一要发挥党委的领导把关作用,聚焦师范主业,强化责任担当,秉承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确保师范生明国家大德、守社会公德、严个人私德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注重观察师范生师德师风的长期养成,破除唯分数、唯项目等指标、优秀干部、三好学生评比细则的评价取向,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二要整合党政力量,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的师资配备、服务管理、总体思路作出系统性设计,加强入学到毕业衔接有序,大一到大四覆盖全面,资源配置层次分明。严格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举措单、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结合相关部门关于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要求,因校而宜,制定一套涉及师范生入学、培训、管理、考核、监督、反馈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和常态化机制,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逐步完善师范生日常行为失范监督惩戒机制,健全违规违纪通报批评制度。三要注重协同,建构职责明确、行之有效的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党委牵头,通过建立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中心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亲自谋划、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体制,打通各部门、各学院实践壁垒,形成信息畅通的育人渠道。
其次,院系统筹规划夯实师德师风管理大平台,搭好“平衡木”。院系是高校内部系统有机运行的关键环节,起着上承学校下接学生的重要作用。在坚持校党委领导下,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实践瓶颈,扩大学生成绩考核、评奖评优、违规违纪处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一要严格落实校党委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安排,将宏观要求细化为具体步骤,结合本院师范专业的学科属性、人员结构制定师范生日常行为评定细则,解决好师德师风不好评、难定性等问题。改进评价方法,将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师德专项考核纳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中。压实辅导员和班主任责任,做到思想上主动引导,生活上关心照顾。同时要将师德师风问题融入党建工作中,对普通师范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和党员实行分层次教育、分类别指导,做好师范生年度师德考核、入团入党、评优争先工作。二要加强同其他学院的沟通交流,积极搭建经验资源共享机制。各学院因学科属性不同,因此对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如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这种具有较强意识形态专业的学院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少下一些功夫,重点放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上。对于其他学院,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既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探寻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协同机制路径。同时,其他学院可以加强同政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定期邀请学者开展讲座,坚定学生政治立场,筑牢信念信仰之基。各学院要落实铸魂育人工程,升级理念认知,引导思政课程建设,注重师德师风孕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青马工程”、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慕课等课程,提高师德师风教育效果。三要严格管理专业教师,明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要求教师吐字为经,举足为法,不断完满德性,达到无言之教。恪守法律红线,严守纪律底线,追求道德高线。做到修身立德正己及人,明道信道授业解惑,业精善学严谨治学,仁而爱人尊爱学生。
再次,相关部门保证推动师德师风养成常态化,激活“一池水”。校团委在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积极开展系列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突出敬业修德、规则立德、典型树德,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师德讲座、最美教师评比、学生道德人物和优秀团干部评选等活动。通过先进事迹报告、海报设计宣传、授予荣誉等方式充分发挥榜样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学生处切实担起立德树人职责,秉承期望与警示映衬、禁行与引导结合原则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师范生日常生活中“违规违纪、考试作弊”等行为坚决严惩,建立健全失范行为曝光平台和个人行为日常记录档案。宣传部门做好高校教师典型选树工作,通过宣传榜样人物、最美教师、时代模范等激励广大师范生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信息化综合办公室通过后台大数据严密监控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对于经常浏览不良网站、暴恐视频等学生通过网速限制、网上通告或者告知学院辅导员及时处理。对于网上发表反党反共、诋毁英烈等言论坚决严惩。教务处应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师德师风专项必修课程,通过整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建立健全首尾呼应、前后贯通覆盖全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机制。
最后,师范生不断反思对标师德师风新要求,找准“风向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推动,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最终还是要通过师范生内化外化,育人效果才得以彰显。当他律性道德准则在外部规范下建立起来难见成效时,师范生不再停留于对外部道德价值规范的遵守,而是强调道德生活的自觉反思。“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6]师范生要对社会角色和职业价值自觉体认,准确把握职业道德要求,坚守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做到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心不动于微利之诱,坚决抵制西方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渗透袭扰;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要求,追寻育人初心,锻造育人匠心,提振育人信心。同时师范生要以教师身份严于律己,以大德铸魂,公德净心,私德润身,做“四有六要好老师”“三个传播塑造者”;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铸牢专业知识,扩展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投入未来教育事业,积极参加教师技能大赛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参加支教团、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淬炼,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在实践鍛炼中提升技能,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
(二)全力构筑“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围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覆盖大一到大四、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育人机制,解决衔接不畅的断层式教育,真正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处处用力、时时用心的师德师风教育。
首先,对大一实施普及式的“思政课程”教育,因人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7]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要尽快促使其转变身份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对全校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启蒙教育。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了解新时代产生的背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了解其内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铸牢意识形态阵地,坚定马克思主义革命信仰,自觉同云谲波诡的意识形态领域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辩驳。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了解二者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辩证关系,坚定理论自信。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深刻意识到“为谁学习”、“为谁育人”。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了解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史、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建设史、同心同德接力奋斗的改革开放史,深知党的领导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脊梁,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做到爱党爱国爱人民相统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了解大德凸显政治灵魂、公德强调职业规范、私德彰显个人修养的辩证关系。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认识到师范生担负的立德树人使命。提高道德境界,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榜样为标杆。通过思政课学习初步提高师范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史国史的知识水平。转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应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探索个性化教育方法,以学生专业属性、知识掌握程度、原有认知水平为依据进行课堂创新,以慕课、雨课堂、情境体验、短视频Vlog等形式化解课堂枯燥、学生抬头率低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其次,对大二实施提升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因业制定特色化教育方法。师德师风教育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立德树人”的渠道,兼顾二者协同育人的关系才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任何课程都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师德师风育人元素。专业课程教师应自觉担负起师范生师德修养师风涵养的责任使命。理工科类教师以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民生难点等问题入手注重在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注重教育内容的内涵延展和逻辑自洽性,厘清学生产生的思想困惑。人文社科类教师注重师范生实操能力培养,将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寻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此外,教师要注意言行规范,提高教师人格魅力,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感化学生。严慈相济,既做学术上的严师,又做生活中的良友,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和爱护学生,达到凝聚信仰促进师德师风正向化,涵养师爱推动师范生关系纯洁化,关注生活推进社会服务常态化的效果。这样教师从人格修养和教育教学中对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起到日润而不觉的熏染效果。
再次,对大三实施养成式的“师德专题”教育,因时制定议题化教育方法。大一的普及式思政课程教育和大二的提升式课程思政教育从筑牢政治立场、夯实意识形态到学精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方面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起到良好效果。在大三阶段适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遵循着外部理论灌输—接受认同—吸收内化—养成巩固的发展逻辑。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程度高的教师师德失范言论和行为,对全体大三师范生开展区别于宏大叙事议题设置的提升师德素养、突出价值引领的微观议题式教育,消弭横亘在理论高阁和现实世界中的鸿沟。通过挖掘现实生活情境中具有思辨性、指向性等特征的探究性话题为抓手,以师德师风系列文件学习为主线,以增强师范生师德修养意识为核心,以反面教材为例,正面教材为典型。通过设置实证性议题、辨析式议题和社会实践类议题,促使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序列化的议题材料选择与活动设计,提高师范生思辨思维、严谨推理、精准表达等能力。从根源上阐清“教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最后,对大四实施指引式的“毕业实习”教育,因事制定动态化教育方法。大四是师范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师德师风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四又同大一的理论教育、大二的专业教育、大三的专题教育有所不同,大四更加强调社会实践性。学校、学院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一线名师和最美教师开展经验分享、课堂展示进行互动交流和技能培训,对师范生身份转变产生的心理困惑、上岗教学可能出现的难题、与学生如何相处等问题释疑解惑。在大四阶段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技能实操等课程,促使师范生尽快适应身份角色转变,提高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岗中教育、岗后轮训因事制定动态化教育方法。
(三)合力打造“一个中心、六个机制”的全方位育人平台
高校师范生师德师风建设始终要围绕着“师范生”谋划布局。加强党委领导,聚焦根本任务,举好旗铸师魂;思想引领,聚焦价值导向,唱好曲树新风;监督引导,聚焦长效建设,建机制提效能。建立师德师风建设中心,通过横向协同各部门、纵向衔接各主体、内外打通家校社等方式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协同培育机制。
一要集聚优势育人资源,打造资源共享机制。学校要坚持以德立身为育人守则,以德立学为教育理念,统筹教育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师德师风育人因素。高校要调动党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资源为师范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彰显师德导向,校风建设中突出师德修养,日常生活中强化师德主题;设立师德师风教育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引进、教学改革、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解決好信息技术赋育人效能的问题。
二要及时化解思想困惑,打造心理沟通机制。师范生师德师风育人效果不仅要关注外化的成绩指标,更应该注重从心理疏导、思想引导层面实现价值引领功能。高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各学院心理专员—学生朋辈辅导员及心理委员”三级联动心理辅导机制,全力排解和疏导师范生日常生活中思想焦虑、心理恐慌等不良情绪;打造心理干预机制、情绪调控机制、挫折调适机制、心理疏导机制“四位一体”的心理引导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由思想模糊、心理堵塞而产生的不满,同心共筑思想高地,寻求道德精神共识,达到思想引领和道德浸润效果。
三要强化师德制度建设,打造制度保障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既管全局也管长远。目前高校建立起基于神圣化和他律性的传统应然性师德内涵体系,侧重于师德师风立法和规范建构。高校要对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制定科学可行、严密系统的规范制度,秉承道德表率和底线要求相统一、正面倡导和反向规制相统一的原则;确立学习序列和养成序列考核指标评价体系,细化责任归属,合理划分部门和院系管理权限;解决部门职能重叠、制度设计科学化缺失等问题;明确师德师风养成奖惩制度,及时奖优惩劣,优化后勤、管理、教学等部门的制度安排,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
四要密切联系校外基地,打造家校社联动机制。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體,又是现实生活中“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个体。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责任。高校密切联系校外育人基地,通过与家庭、社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子女教育”、“家风教育”、“道德大讲堂”等活动,督促家庭承担起家庭的德育功能;积极同社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搭建师范生实习平台和主题日活动场所。通过“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革命地、抗战纪念馆”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和筑牢人生信仰。通过邀请最美教师、全国道德模范开设讲座,近距离感受大家风采,树立道德标杆。
五要注重师德养成效果,打造监督考核机制。师德师风的养成效果既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听其言、观其行的过程。学校—院系—辅导员要严格压实育人责任,注重典型模范树师德,优秀教师谈师德,法规制度促师德,日常养成践师德;改进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标准,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考核机制常态化建设,将日常行为表现、定期调查问卷、期中期末师德考核相结合。通过院团委牵头设立学生会师德师风养成部门,监督师范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六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打造舆情引导机制。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潜滋暗长的空间域,大学生既是网络红利的享受主体,同时也是西方意识形态袭扰的受害人。高校要通过整合媒介资源、平台优化、后台管理,实现实时信息内容、微媒介技术应用、互联移动终端共时共存、互联互通,及时发现学生在“朋友圈、微博、短视频”等平台中反党反共、诋毁英雄等言论;加强完善学校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网络信息监测跟踪机制,及时跟踪学生舆论走向和思想动态,掌控不良信息传播规律和途径;建立网络自动预警机制,实时捕捉校园内外学生关注度高、搜索频繁的舆论观点,通过信息反馈分类整理信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对不良信息及时处理,通过线下约谈、走访等形式化解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赵国浩.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德]赫尔曼·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s 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Cui Yan-long, Zou Hong-jun
(Xiamen Foreign Language School,Xiamen 361026;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teachers ethics and manner is a topic tha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society, and normal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mann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normal students ethics and mann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hole-person educati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cludes the main dimension of endogenous kinetic energy and exogenous kinetic energy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time dimension of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coordinated by stage kinetic energy and process kinetic energy, and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termingled by resource kinetic energy and institutional kinetic energy.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ho would educate”, “what to educate” and “how to educate”, a scientifically approach of “one leading, three-way cooperation”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all; make every effort to build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mechanism of “one theme, four stage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latform of “one center, six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ethical cultivation.
Keywords:universities; Three ful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Coordin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