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
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载体方法。职业教育教学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组织、课堂设计、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以及引导职业教育理念思维和体制进行优化变革。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到不同学科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其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普及运用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较大冲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要求来创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促进了教学理念、课堂体系、教学内容、教学体制等系列变革[1]。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来创新课堂设计、丰富教学素材和内容,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科技发展内容的纳入并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直观的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深度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2]。
职业教育引入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还能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更高效地获取有关知识信息。信息化技术能够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现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的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部分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吸收,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效的提高。
当前,国内很多职业教育院校都在大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推动信息化教学向前发展。但从职业教育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缺乏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准确认知:一是很多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并没有科学认知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而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在职业教学中引入互联网资源;二是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并未认清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一些资历深厚的老教师不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片面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年轻教师的工作;三是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来主动了解信息化教学,也不愿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施信息化教学,而是按部就班地采用老套教学方式,对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存有抵触情绪。总之,职业教育院校教师队伍缺乏对信息化教学概念内涵、作用价值和现实途径的认知和探索,严重制约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3]。
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创新教学组织、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等所展现出的能力。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应当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步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将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展自主学习。但是目前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将信息化教学简单等同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没有对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实践路径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挖掘。同时,职业教育院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保障不够,没有建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导致现有信息化设备缺乏高效维护更新,制约了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信息化技术设备的运用,不利于教师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特别是院校部分计算机设备故障频发,打击了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职业教育院校要组织教师队伍开展信息化教学专业培训,引导教师队伍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打下坚实人才基础。但目前来看,大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都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教师队伍缺乏接触信息化教学前沿理念和技术方法的途径,这就制约了职业教育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在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没有明确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没有通过培训来掌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二是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践,有的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设置的科目和内容并不符合学校教学实践,导致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实践中;三是信息化教学培训覆盖范围有待提高,职业教育院校目前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是针对各个专业教研室主任,同时带动部分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现有信息化教学培训并没有覆盖全体教师,也未能够建立分批次参加培训的制度机制,导致部分教师长期未接受信息化教学培训。
职业教育院校要想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就必须为教师提供可靠稳定的硬件支撑,但仅仅配备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而没有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无法真正提高职业教育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效果。一是部分职业教育院校为完成教学改革指标任务而在信息化教学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但这些设备并没有与职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导致了大量信息化设备闲置浪费;二是部分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盲目追求技术的应用,忽视了现实的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导致信息化教学脱离了实践需要;三是部分职业教育院校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进行科学管理,也未组织教师开展设备应用培训,导致这些信息化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教育中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要引入信息化技术。教师要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清晰的认知判断,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来探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果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那就不需要在课堂中再引入其他辅助教学手段。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和幻灯片、挂图、教科书等都属于教学工具,但计算机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对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的作用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以确保其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效。
虽然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载体和内容,但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并不是信息化技术,而是教师。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要借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来发挥作用。任何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都不可能替代教师的讲解授课,同时,任何技术也不能够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始终清醒意识到信息化技术仅仅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和载体,要想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
MicoSIFT在研究中构建了完整的CAI评价标准,对教学中所采用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课件进行了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课件内容。筛选精炼内容体现在课件上,所有课件内容都必须体现出一定教学价值。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既要严格确保内容质量,也要让整套课件体现出现实教育价值。二是教学质量。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所选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选择难易程度合理的教学课件内容,以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尺度范围;通过课件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创新思考;教学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并加以指导。三是技术质量。课件中所涉及的补充材料必须准确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从上述3个方面的课件评估标准来看,教学效果是评估课件的重点,即教师制作课件应当主要关注内容质量,美学外观等不是课件设计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制作课件必须首先考虑是否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如果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没有明显改善教学效果,那就表明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对于该课程的实际作用价值不大,此时就可不必再投入精力来制作课件。
教师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来提升课堂设计的趣味性,利用网络来吸引学生主动沉浸到课堂学习情境中,主动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自主学习,从而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来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互相进行学习评价等,深化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另外,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还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将职业教育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有效拓展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度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会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这就对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师应当围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大胆探索创新,将其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效率和质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日趋紧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重点研究了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