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超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份文件,如《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1-3],助推媒体融合,深化行业融合,促进融合出版。2022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融合出版”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将其定义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战略谋划、内容建设、技术支撑、重点工程项目、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6个方面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标志着出版事业进入新阶段[4-5]。出版深度融合可以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开拓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发展之路首先要做的是扫清路障,根据国情,发挥优势,在管理层面做宏观设计,促进出版业务高质量发展。
我国学术期刊转企改制走的是先转企改制、后市场化的道路。然而受制于期刊出版的刊号审批和管理制度等政策手段,期刊市场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和配置资源。国外出版商如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是在一个成熟的出版市场通过兼并、重组、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等商业化运作而形成的,受政府政策约束少,在自由的出版市场里优胜劣汰。我国科技期刊要想在期刊市场优胜劣汰,产生世界一流期刊,就必须抓大放小,打破市场局限性。
1.1.1 放宽准入,加强管理
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者多依附于科研机构或学术组织,能够独立经营的甚少,形式上的多层管理且实质上的双轨制运行使得期刊出版者缺乏商业经营和品牌意识[6]。为了激发科技期刊的竞争意识、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可以让非公资本参与创办和经营科技期刊,在形成自由的科技期刊市场的同时加强管理。以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两手抓,倒逼体制内的科技期刊参与竞争,从而提高自身实力。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传媒集团等公益性机构,存在多层管理、产权分散、主管主办单位不一致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此外,政府资金支持有限,每本科技期刊人力有限,很难集中资金和人才办大事,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期刊,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专门性人才的参与。如果能引进民间资本参与科技期刊建设,那么资金和人才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期刊年检、质量评估等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集中社会上可以用于科技期刊建设的资源构建全国公益性数字出版平台,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化经营。
1.1.2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科技期刊主要偏向社会效益,忽视了经济效益,两者之间不平衡。我国期刊虽然绝大部分是公益性的,但是不代表不能将营利作为办刊目的之一。目前,很多科技期刊无法靠政府或主办单位的扶持资金和发行收入维持运营,一般都要向作者收取论文版面费。学术期刊的广告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主要原因为学术期刊的受众较少,宣传效果不理想,还有很多学术期刊不刊登广告,舍弃了这一部分收入。国外有一些案例,如Science的收入不依靠稿件发表费用,而是来自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作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稿件,另一方面可以靠盈利维持生存。如果科技期刊要收高额的版面费,那么很多作者若无升学、毕业、就业、评职称等需要,在没有项目基金支持或所在单位无法报销的情况下,他们就不会主动发表文章,这无疑会流失大量的优质稿源。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努力探寻除论文版面费以外的收入,如纸刊、网站的广告费、会员费、知识服务费等。笔者认为,高额版面费不利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如果科技期刊能够将经济效益作为办刊目的之一,探寻多样化收入渠道,那么在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可以将盈利投入期刊发展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和主办单位的财政负担,而且可以促进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主要集中在各个公益性机构,多层管理,产权分散,主管、主办单位不一致,导致科技期刊集约化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科技期刊小、散、弱的缺点导致其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7]。除了制度体系保障外,最重要的是国家须从全局着手,集约资源,构建全国公益性数字出版平台,整合全国科技期刊乃至全部学术期刊资源。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应加快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8-9]。建立国家级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交流平台有助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日本的科技期刊多为公益性质,与我国的科技期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日本政府振兴科技期刊的经验可供我国学习。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于1999年建立了电子期刊出版平台J-STAGE,用于支持各学会的科技期刊和促进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建立了国家级的集成公共信息服务项目Ja LC(Japan Link Center),通过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进行元数据收割与集成,促进日语数字期刊出版;为加强科技文献检索服务,还开发了可视化的JST文献分析工具An Vi seers,可通过图谱形式提供对日本最大的科技文献检索服务系统JDreamⅡ的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该工具可有助于寻找研究主题、找到研究合作机构、捕捉技术发展趋势[1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通过以上3项举措,推动了本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提高了科技期刊资源的利用率。
元数据收割与集成、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有效提升了电子期刊出版平台的知识服务能力。电子期刊出版平台的功能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而是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深度开发科技期刊资源,助力科学研究,扩大期刊影响力。我国政府可以组织各个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联合组建全国公益性数字出版平台,用于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的交流,科技期刊可以免费加盟,并在此平台实现电子出版。国家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建立统一的出版平台,并将重心放在数据开发上,使得出版平台不仅可供出版和阅读,而且可以提供知识服务。
随着读屏时代的来临,读者已经习惯于在各种终端阅读电子版内容。随着期刊数字化转型,科技期刊可率先进行数字出版。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经历了印后电子化、预印本、优先出版和网络首发4种模式。受平台建设水平、编辑队伍规模、资金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能够在自建网站上实现优先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不多。很多科技期刊会选择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商签订优先出版合作协议,以实现比纸刊更快捷的优先电子出版。对科技论文进行三审三校并定稿后即可数字出版,这加快了出版速度,可快速传播科技信息。如果如前文所述,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科技期刊出版平台,那么所有科技期刊都可以在国家的官方平台实现网络优先出版,同时,电子期刊的效力同等于纸质期刊。数字出版可加快学术成果快速传播,利于作者快速发稿,以及提高出版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015年开始,中国知网通过正文内嵌链接、独立下载文件等方式,增强了出版论文版面难以刊登的推导过程、实验过程、数据代码等相关佐证材料,增强出版的内容包括Word、Excel、PDF等文档和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及程序[11],扩展了学术成果的内容。此外,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逐渐运用于期刊出版。AR是利用在现实中叠加虚拟影像实现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和三维定位的传播方式[12]。目前,AR技术多运用于图书、报纸及商业杂志,一些科技期刊也在逐渐探索AR技术用于出版的实践,如《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是我国最先实现VR和AR技术结合办刊的科技期刊。AR技术可以让读者置身野外、实验室、医疗室等场景,能够还原研究过程、深度追踪作者的研究痕迹,可以丰富除文字以外的内容,从而使得学术论文更立体、更翔实、更生动。
科技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可以丰富出版形式。除了纸质刊物外,科技期刊还可以借助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进行出版宣传。很多期刊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预告选题、发布目录、选登优秀文章等。虽然这不能取代纸质出版,但是有利于宣传期刊,能够维持与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尽管一些作者和读者没有订阅期刊,但是仍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快速、便捷地了解期刊的情况。有些期刊在自建网站上发布了期刊的电子版,期刊平台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转发、传播或宣传期刊。假设国家级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已建立,那么科技期刊即可在平台出版电子版,用户可以在电脑、手机等设备通过平台APP订阅期刊,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向潜在读者发送E-mail、短信或微信提醒。因期刊社人力和资源有限,很难对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故平台可以通过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对期刊进行元数据收集与集成、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平台充分利用期刊资源为读者和作者提供知识服务,促进科学信息快速传播。
读者习惯于通过各种移动终端阅读,电子阅读逐渐取代了纸质阅读方式。以电子版为主并优先出版、纸质版为辅并晚于电子版出版将成为未来期刊出版的趋势。期刊社可以让作者拍摄论文相关研究视频,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对论文进行补充、解释和证明。尤其是一些涉及大量实验的科技论文,作者通过视频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并通过期刊社权威发布,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文主旨。
基于我国国情,建立全国公益性出版平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重视社会效益不代表不重视经济效益,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可以实现平台可持续运营,进而有实力不断开发和运用新技术维护、升级平台功能。将新媒体和新技术融入平台运营,实现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多样化,扩充出版内容,加快出版速度,进而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如果科技期刊在国家级平台上实现电子出版,电子期刊的效力等同于纸质期刊,那么未来科技期刊就可以实现无纸化出版,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