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我国儿童福利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3-02-04 05:49常进锋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托育福利困境

常进锋,刘 畅

(西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一、引言

儿童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基础性力量,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向,保护儿童的福利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1]2018年,民政部设立儿童福利司作为儿童福利相关事务专门机构,使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迈入了新台阶。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阐明了我国未来十年要坚持建立对儿童最有利的发展制度、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护儿童权利、提升儿童素质的指导思想,让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国家卫健委也于2021年10月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提到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儿童福利政策的日趋完善展现出我国对于儿童福利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对儿童福利的投入,是我国为完善儿童福利制度、应对儿童人口比例下降等问题作出的选择。

现代国家建设理念产生的国家本位的儿童观,即儿童是造就未来的主人翁、儿童承载着祖国的未来等理念,推动了儿童福利理念的形成和行动。[2]基于这种理念,新时代我国对于儿童福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儿童福利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推动儿童群体享有更充分的生存权、发展权,提高儿童的生存、发展质量。由此可见,儿童福利事业不仅对儿童群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近30年来,儿童福利事业已得到了各学科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界在儿童福利政策、儿童福利立法、儿童福利保护和困境儿童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仅有少数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已有的文献梳理也主要集中于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方面,对儿童福利研究的整体关照明显不足,导致研究者们无法准确把握儿童福利领域内的研究动态,研究者对于领域内的研究热点、研究演进与发展脉络、重点机构与学者、学者间合作以及研究前沿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空白,难以快速、精准地发现儿童福利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儿童福利研究领域亟需对领域内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1年国内儿童福利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该领域研究趋势,以帮助学者更好地把握领域内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为今后儿童福利研究提供方向索引与可行路径,推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帮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进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更深刻展现近30年来我国儿童福利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和“CSSCI”(含扩展版)为数据来源,其刊发文献的质量保障了所收录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在知网中进行高级检索,为保证研究数据完整性,先以“儿童福利”“儿童立法”“儿童保护”“儿童托育”为主题进行检索,而后分别以“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孤儿”“跨境学童”“残疾儿童”并含“福利”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8月18日。共检索出1 276篇相关文献,经第一次数据筛查,剔除公告、会议报告、征稿启事、书评类等非研究性文章86篇,随后通过对文献摘要相关度的检查进行第二次数据数据筛查,剔除非相关文献10篇,两次数据筛查后对所得研究文献进行再次数据检查,最终得到1 180篇儿童福利相关文献作为本文分析样本,确认无误后导出为“Refworks”格式以便软件操作。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基于数理统计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开发的CiteSpace5.7.R5软件,其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呈现科学知识的分布状况及规律。CiteSpace软件以其图表的简洁性、操作的简易性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喜爱。[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儿童福利研究的发展走向,制作发文者与机构状况、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研究前沿等图谱,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儿童福利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儿童福利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发文趋势

整理儿童福利领域内文献发文量的时段分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时间段内的研究状况。根据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年度发文数绘制分布图,展示近30年来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发文趋势(如图1)。我国儿童福利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研究探索阶段(1992—2005年)、跳跃式发展阶段(2006—2017年)、深化发展阶段(2018—2021年)。研究初始阶段发文量小幅上升,从政策发展上看,1992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儿童优先”,我国积极响应并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国内儿童福利研究开始探索。2006年全国两会上,24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让留守儿童福利得到了国家层面更深层次的关注。同年,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等12个部门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组,推动了学界对于留守儿童福利的研究,儿童福利领域研究不断充实,并在2009年(75篇)达到了国内儿童福利研究的小高峰,随后骤然下降。2011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儿童福利研究提供了指引,对于创新儿童福利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也因此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8年“儿童福利司”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迈入新的台阶,儿童福利研究稳步发展。从儿童福利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看,我国儿童福利研究整体发文量波动较大,在创新中不断深化,研究发文量仍呈上涨趋势。

图1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

(二)核心作者及作者合作

如表1,16位核心作者共发文200篇,占总研究数据样本的20.8%。其中,刘继同、尚晓援和吴鹏飞分别发文32篇、21篇与17篇,是儿童福利领域内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人员。三位研究者致力于儿童福利的各个研究领域,刘继同以儿童福利体系及儿童福利政策框架的建设为研究重点,认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以家庭福利为基础的儿童福利制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尚晓援注重于困境儿童的研究与儿童保护制度的构建,保护弱势儿童群体的权利;吴鹏飞则认为儿童福利的相关立法对于儿童福利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力求通过完善我国儿童相关立法来保护儿童权益。

表1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核心作者统计

通过对发文者合作关系进行分析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直观展示出领域内研究者合作状况。将经过处理符合软件标准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节点类型(NodeTypes)设为“Author”,时间范围设置为1992—2021年,时间切片单位(YearsPerSlice)设置为1,生成儿童福利研究者合作图谱,如图2。其节点与作者名称越大代表其发文量越多,作者间连线越粗则代表他们的合作越密切。生成图谱数据显示,节点数N=564,作者间连线数E=161,作者合作密度Density=0.001。根据图谱分析得出领域内发文数量较高的作者如刘继同、吴鹏飞合作连线较少,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尚晓援则形成了一个合作团队。总体来说,儿童福利领域内研究者间联系较少,尚未形成相互帮助、能力互补的学术圈。

图2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三)发文机构及其机构合作

运用CiteSpace软件Institution板块绘制出儿童福利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生成儿童福利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图3)。图谱中共有450个节点,连线数为76,网络密度为0.000 8。主要发文机构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13篇)、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13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12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9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9篇),可以看出我国儿童福利领域主要发文机构为高校,研究专业主要集中于政治学、社会学。从机构间合作状况看,仅出现了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的合作团体,其他均为两机构合作或无合作,研究合作氛围较差,研究成果尚未综合各个机构间的优势,全面性、创造性比较缺乏。

图3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发文机构合作图谱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被引量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反映出该论文在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将数据中被引量前十名文献制作成表,见表2。从其研究内容上看,根据文献被引内容及发表时间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中“社会福利”的概念解释及对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特点的研究被研究者广泛认同并引用;《儿童福利的四种典范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模式的选择》中对于西方社会救助范式的儿童福利、教养取向发展型的儿童福利、社会保护下儿童福利、社会参与整合性儿童福利四种儿童福利典范的阐述,及对西方儿童福利发展的研究也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喜爱;《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中对于“儿童福利”广义和狭义概念的界定也得到学界的认可和不断引用。综合来看,高被引文献是儿童福利领域内基础性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参考,受到领域内研究者喜爱,因而被引量较高。

表2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被引排名前十文献

四、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现儿童福利研究中的重点与关键词分布。运用CiteSpace软件,将其中的节点类型(NodeTypes)改为关键词(Keyword),网络裁剪方式(Pruning)设为最小生成树(MinimumSpanningTree),运行后即可以得到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运行后图谱数据显示,节点数N=755,连线数E=756,网络密度为0.002 7,可知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联系相对较强。

图4 1992—2021年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为了让儿童福利研究热点关键词更加直观,将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及其中心度整理成表,其中“儿童保护”“儿童福利机构”“困境儿童”“儿童福利院”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均为40次以上,成为了我国儿童福利领域研究的重点。

表3 儿童福利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绘制完成后,将关键词按照其相关度划分并制作儿童福利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以更深层次地观察到我国儿童福利研究领域现状。并依据其聚类关键词与轮廓值由大到小共筛选出九个关键词聚类群,依次为0儿童福利、1儿童权利、2儿童保护、3孤残儿童、4儿童、5困境儿童、6儿童福利政策、7流浪儿童、8留守儿童。

为凸显关键词聚类内容,对聚类结果进行再归纳整合,得出我国儿童福利研究重点为以下领域:儿童福利立法、普惠性儿童福利构建、困境儿童的保护研究、国外儿童福利研究和儿童托育服务研究。

1.儿童福利立法

儿童福利是指法律赋予儿童的具体社会权利,致力于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儿童福利立法有了客观的可行性,“十四五”时期正是我国儿童福利立法的重要窗口期,学界关于儿童福利立法的研究不断萌芽。通过对我国儿童福利立法研究梳理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儿童福利立法的问题研究。从儿童保护的视角来看,儿童福利立法需要重点关注儿童虐待、性侵、剥削等问题。虽然我国有较为完备的儿童保护法,但难以有效满足儿童的福利需求,且现有的儿童福利立法存在立法层次、法律的侧重及内容、法律的规范度和法律执行机制等的一系列缺陷。[5]因此,在儿童福利立法过程中,国家、社会和家庭承担的责任问题依旧是重要主题。第二类是关于儿童福利立法的模式研究。儿童福利立法模式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立法特色,我国的儿童福利立法应采取既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又要体现国际化,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的立法模式。有研究者依据法律的保障范围、责任主体和形式体例划分出儿童福利立法的六大模式,提出较为适合中国儿童福利立法的普惠式、社会参与式和综合式模式。[6]第三类是关于儿童福利立法的政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的理念不断演进为儿童个体自主发展,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实现了儿童优先的逻辑和实践转型。这一过程中,我国儿童福利对象不断扩展,筹资方式、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等不断调整。[7]总之,儿童福利立法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范围宽泛,政策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福利内容和不同儿童的三维框架。

2.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困境儿童等儿童群体不断扩大,选择性儿童福利模式(包括补缺型和适度普惠型)已难以有效满足儿童群体发展的客观需要,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的构建成为学术界及国家政府层面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构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构建必要性研究。有研究人员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来分析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的必要性,指出“少子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大趋势,人口结构急剧变化,[8]儿童福利模式转变迫在眉睫,且不论是经济状况亦或者政治发展理念都具备了为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的条件。[9]第二类是关于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构建制度障碍研究。有研究人员从多元主体视角分析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面临的障碍,指出行政管理体制与儿童福利发展不相适应、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儿童群体识别不精准、保障对象重叠、专业人才缺乏、社会力量参与弱等是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10]第三类是关于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构建路径研究。针对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的构建,大多数研究者强调要发挥好顶层和基层的配合作用。顶层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儿童福利法律体系、建立与普惠型儿童福利模式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建设全方面的信息系统等。基层作用主要表现在吸引各方社会力量的参与、成立儿童福利专业培训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建设社区儿童福利服务平台等。[11-13]

3.困境儿童的保护研究

保护困境儿童是提升我国居民幸福度的重要工程,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内容之一。困境儿童是指一切因贫困、疾病、意外事件或遭受家庭虐待而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儿童,[14]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将困境儿童界定为三类:因病致困、因残致困与因家庭致困的儿童群体。国家与社会的重视让困境儿童群体的生存状况、权利保障状况得到广泛关注,困境儿童的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也得到了有效满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不断为困境儿童群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便利,[15]但政策不精准、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困境儿童保护等灵活性不足问题也阻碍我国困境儿童福利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16]因此,为有效提高困境儿童保护的灵活性,有研究者基于对社会组织参与困境儿童保护的制度合法性和理论合理性开展了广泛研究。[17]认为社会组织的参与让困境儿童的救助范围不断广泛,救助形式更加丰富、救助人员呈现高素质化。[18]但社会组织为困境儿童传递福利离不开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合作,只有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困境儿童保护中的福利供给与福利递送关系,才可以有效提高困境儿童福利供给与递送质量。

4.国外儿童福利介绍与启示研究

国外儿童福利研究较为成熟,且在儿童福利法律与政策、儿童福利的支持模式、儿童群体保护以及儿童需求反应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国外儿童福利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儿童福利发展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因而介绍国外儿童福利发展历程也成为儿童福利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德国、韩国及日本等国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儿童福利法》,以“儿童中心”理念为核心,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美国实现了从儿童保护转变为提供儿童发展预防性服务的救助方式的转变,[19]借鉴美国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儿童保护效率,减少对儿童的伤害;同时其建立了完善的强制报告制度,其所使用的三级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快速、更好的利用响应系统的资源,值得我国借鉴,但也需注意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德国的国家主导、多方参与的儿童福利发展格局也极大地帮助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我国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在儿童福利事业中的地位,推进政府及社会组织在儿童福利事业中的合理分工。[20]同时通过与我国周边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儿童福利的城乡差别较为显著,这也是我国儿童福利发展中的一大特点,在今后发展中仍需注意儿童福利政策向农村倾斜,帮助城乡儿童福利协调发展。[21]

5.儿童托育服务研究

儿童托育服务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举措。托育服务通常是指家庭内部儿童照顾功能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时以补充家庭育儿功能的社会服务机制,[22]旨在让所有0—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和教育,主要涵盖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和3—6岁学前教育两个阶段。提供儿童托育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时间与资金三个方面的需求,[23]即对所需要家庭提供非父母的照顾服务、能够帮助儿童父母合理协调好时间、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降低家庭在儿童照顾上的成本。面对新时期、新变化,我国儿童托育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且良好的托育服务将影响新一代婴幼儿的发展质量,进而对个体、社会与国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然而,我国现有托育服务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例如,政府包办、离家与回家的抉择、以“质”换“量”等。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在思考和构建我国儿童托育服务体系时要借鉴国外多元混合模式,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应注意防范市场主导模式的风险。[24]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应立足居民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家庭式托育模式。[25]无论如何,只有让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有标准、政府监管有依据,托育事业与产业健康不断发展,才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26]

(三)关键词聚类时区分析

为从不同角度观察儿童福利研究发展,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关键词时区图谱,了解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的纵向变化。(如图6)

图6 儿童福利研究时区知识图谱

CiteSpace软件的时区图谱功能是通过图表形式展现收录数据的时间段内关键词的演变,通过关键词落点确定其所属时间段。通过时区图谱可帮助研究者以进一步厘清儿童福利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索儿童福利研究规律。

通过时区图谱的展示以及对研究内容的分析,我国儿童福利研究仍在不断的深化拓展进程中,研究将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发展共划为三个阶段:研究探索阶段(1992—2005年)、研究跳跃式发展阶段(2006—2017年)、研究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

1.研究探索阶段(1992—2005年)

这一时期,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包含“儿童福利院”“儿童权利保护”“社会福利”“儿童虐待”等高频关键词。该阶段是我国儿童福利研究的初始阶段,作为社会福利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儿童福利开始受到关注,发文量开始缓慢上升,这一时期所研究的儿童福利内容较少,主要集中于儿童福利院这一场域,研究领域较狭窄,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国儿童福利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研究跳跃式发展阶段(2006—2017年)

该阶段包含“儿童保护”“儿童福利政策”“孤残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关键词,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儿童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福利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弱势儿童群体的保护。

3.研究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

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研究词包括“儿童权益”“困境儿童”“托育服务”“家庭寄养”等,随着儿童福利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者们将所有弱势儿童群体统一为“困境儿童”,对于儿童权益的保护也不再局限于对困境儿童群体的保护,而是发展为对所有儿童群体权益的保护,让所有儿童都享受到福利,拓展儿童福利路径,研究的深度、广度大大增加。

(四)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是指一段时间内领域中较为突出的关键词,图中加黑线段为该关键词突现强度持续时间。(如图7)

图7 儿童福利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从儿童福利研究发展阶段来看,初始阶段共出现“孤残儿童”“儿童福利院”两个关键词且持续时间较久,说明该阶段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发展基础;跳跃式发展阶段出现“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福利事业”“民政部”“儿童保护”“留守儿童”五个关键词,该阶段我国儿童福利研究领域愈加广泛;深化阶段则主要包含“托育服务”“困境儿童”两个关键词,并且关键词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该时期我国儿童福利研究处于对现有领域的深化研究阶段。从关键词突现发展趋势看,从“儿童福利院”到“儿童福利机构”再到“儿童福利事业”,说明我国儿童福利研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域;从“孤残儿童”到“困境儿童”,也体现出现有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我国儿童福利研究视角在不断创新、涉及领域也愈加广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仍在快速发展中。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于CNKI中儿童福利领域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的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

1.国内儿童福利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发文量开始呈上升趋势,并且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策性,共经历了初步探索、跳跃式发展、深化发展三个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质量稳步提升。从作者及发文机构看,出现了如刘继同、尚晓援、吴鹏飞等高产作者,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等高产机构。此外,儿童福利领域内同学科作者合作状况良好,产出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跨学科研究者间合作状况较差,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比较稀缺。同时机构间合作较少,团队优势发挥有限,客观上导致了儿童福利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足。

2.从儿童福利领域关键词分析看,“儿童保护”“儿童福利”“儿童福利机构”“困境儿童”等高频关键词是儿童福利领域内的热点,其中“困境儿童”这一关键词虽然出现时间较晚,但出现频率高达47次,中心度为0.14,说明困境儿童福利是我国未来儿童福利研究的重点。我国现有儿童福利研究主要为以下五个热点:儿童福利立法、普惠性儿童福利模式构建、困境儿童的保护研究、国外儿童福利研究、儿童托育服务研究。儿童福利领域研究视野日趋宽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创新,为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不断提供创新路径。

3.从关键词聚类时区分析来看,我国儿童福利发展探索阶段包含“儿童福利”“儿童福利院”“儿童权利保护”“社会福利”“儿童虐待”等关键词,跳跃式发展阶段包含“儿童保护”“儿童福利政策”“孤残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等关键词,深化阶段包含“儿童权益”“困境儿童”“托育服务”“家庭寄养”等,从关键词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趋势,研究对象愈加广泛,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

(二)研究展望

1.加强领域内作者、机构间联系,以合作促发展

根据文中图表分析可知,现有研究中已有众多影响力较强的作者、机构,但作者、机构间缺乏联系,难以综合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不利于领域内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领域内研究者、研究机构应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合作,尤其是跨专业、跨院校间合作。鼓励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角,以合作推动儿童福利研究水平提高,构建协同合作的儿童福利研究体系。

2.扎实开展实证研究,准确了解、反映儿童的实际福利需求

儿童福利领域内研究众多,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但现有研究大多趋于宏观,即把儿童作为群体分析,提供政策性建议。虽然为我国儿童福利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但难以有效满足儿童群体的真实需求。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深入研究儿童群体的实际需求作为研究重点,扎实开展实证研究,建立完善的儿童福利需求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类型儿童群体的特殊性采取有效的评估手段,深入到儿童群体的生活世界中去,基于大样本数据的精准分析来反映儿童群体特别是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福利需求,帮助政府及其他福利供给主体精准有效地满足儿童的福利需求。

3.明确儿童福利立法未来发展方向,加快立法脚步

现有儿童相关法律主要集中于儿童保护领域,儿童福利立法仍未有所体现,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福利资源的割裂。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儿童福利的作用不弱于儿童保护,只有有效满足儿童的福利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童保护机制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仍需加快推进儿童福利立法的进度,明确儿童福利立法的方向,同时,有研究者也提出要协调好儿童保护立法与儿童福利立法的关系[27]。推进儿童福利立法,为儿童群体健康成长构建一个高效、系统的儿童福利法律体系,是切实保障儿童福利有效供给的法制保障。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儿童福利立法综合模式和分散模式的基础上,聚焦国内实际,早日出台儿童福利相关法律。

4.重视第三次分配在儿童福利中的积极作用,为儿童福利发展注入多元动力

儿童福利事业关乎儿童成长与国家未来,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第三次分配则是社会力量的重要体现,其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以慈善捐赠、志愿行动等为途径,其多元化的服务形式能够有效满足儿童的需求,提升儿童幸福感。因此,在未来发展与研究中必须充分重视第三次分配在儿童福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广泛开展慈善事业、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不仅对救助困难群体具有直接意义,而且有助于广义的共同富裕的实现,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28]提高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积极性,推动慈善事业同儿童福利、儿童保护高效衔接,构建有序的儿童福利体系,让共同富裕的光芒照亮儿童福利事业,并不断促使儿童福利事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5.加快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乡村建设,为乡村儿童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国儿童友好乡村建设也应秉持这一目标。有研究者认为,要想建设儿童友好型乡村,首先需要明确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把儿童福利政策向农村倾斜,[29]乡村振兴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长期以来乡村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乡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在健康、教育、精神生活、家庭支持、专业服务方面的政策路径,推动儿童友好型乡村建设,需要引起儿童福利研究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6.着力解决托育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儿童托育向善向好发展

托育服务是儿童发展和家庭福利的重要保障,其不仅仅关系着儿童照料问题的解决,同样也发挥早期教育开发的重要功能,科学的托育服务能够为开发儿童学习潜能,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学习能力提供巨大帮助。而目前我国儿童托育服务受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即托育服务行业质量参差不齐,儿童家长难以有效辨别儿童服务托育机构质量,限制了家长购买托育服务的意愿。因此,下一步应着重研究如何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提高行业透明度。地方政府应同企业、个人积极合作,三方共同发展托育服务行业。也有研究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也是提高儿童托育服务行业质量的重要保证。[30]因此,我国未来仍需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儿童托育服务体系,以此推动儿童托育服务行业发展。

猜你喜欢
托育福利困境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