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4 057例孕妇遗传性耳聋基因产前筛查及临床意义*

2023-02-04 02:37郑芸芸张建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2期
关键词:遗传性携带者耳聋

郑芸芸,李 佳,张建芳,杨 红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陕西西安 710032

听力障碍是人类最常见的神经感觉障碍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新生儿耳聋患儿中,发生遗传性耳聋约占60%,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分为综合征和非综合征两种形式[1-3]。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以耳聋为其唯一症状,此类型在遗传性耳聋中占70%,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包括GJB2、线粒体12SrRNA、GJB3和SLC26A4[4]。本研究旨在探讨西安地区孕妇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情况,了解本地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频率和分布特征,结合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为西安地区降低耳聋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本院妇产科门诊的4 057例孕早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5岁,平均(33.0±2.6)岁;孕周10~20+6周,平均(14.0±3.0)周。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及其配偶的基本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血液样本采集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3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真空采血管中,存放于4 ℃冰箱保存备用。

1.2.2DNA提取 取血液100 μL,采用天根全血核酸提取试剂盒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提取DNA,并检测浓度和纯度。

1.2.3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参照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配制扩增体系。扩增程序如下:95 ℃ 9 min;95 ℃ 30 s,55 ℃ 30 s,72 ℃ 1 min,循环40次;72 ℃ 5 min,16 ℃ 30 s。

1.2.4杂交 采用PCR/寡核苷酸探针导流杂交法检测4个热点基因的9种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上4种突变型(35del G、176-191del 16、235del C、299-300del AT)、GJB3基因上1种突变型(538C>T)、SLC26A4基因上两种突变型(IVS7-2A>G、2168A>G)、线粒体12SrRNA 基因上两种突变型(1494C>T、1555A>G)。通过观察整张膜条上出现的蓝紫色斑点位置进行结果判读。

1.2.5遗传咨询 因本研究均建议夫妻双方共同检测,如果孕妇本人为GJB2或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结合其配偶4种耳聋致病基因分析结果决定其妊娠结局。如果配偶检测结果正常,新生儿可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但表型正常,建议孕妇可继续妊娠,备孕女性可自然备孕,新生儿出生后需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如果夫妻检测结果为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则建议孕妇做产前诊断。如果检测者为GJB3基因突变携带者,因其致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不明确,建议关注新生儿后天听力,并对其进行后续跟踪随访。如果孕妇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携带者,因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相关的药物性耳聋遵循的方式是母系遗传,后代的耳聋基因型可以确定,不需要做产前诊断确诊[5],需给携带者发放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用药指导卡片,建议本人及其子女终生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1.3随访 对携带致聋基因的夫妇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分娩、妊娠结局、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否通过、新生儿目前听力状况,并及时给予遗传咨询。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2010软件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

2 结 果

2.1孕妇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4 057例被检测者中154例携带耳聋致病基因,检出率为3.796%,其中93例(2.292%)携带GJB2基因突变,39例(0.961%)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5例(0.123%)携带GJB3基因突变,13例(0.320%)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双基因突变携带者共4例(0.099%)。各基因突变位点具体检出情况见表1。

表1 4 057例检测者携带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情况

2.2筛查结果咨询 154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被检测者中有66例(42.857%)愿意接受遗传咨询,其中13例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携带者已全部召回,给予相应的遗传咨询;GJB3基因突变携带者有5例因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不明确,未建议进一步产前诊断;48例GJB2基因与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配偶选择接受与相对应突变基因的全长测序,其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32例(66.667%),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16例(33.333%)。19对夫妻双方均携带耳聋致病基因,其中11对携带不同致病基因突变,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后代不会出现耳聋致病基因的纯合突变,可不进行产前诊断;8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突变,因其后代有1/4的患病风险,建议进行产前诊断。

2.3产前诊断结果 携带相同耳聋致病基因突变的8对夫妻均行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有3例胎儿耳聋基因型未见异常,新生儿听力筛查均通过;1例胎儿耳聋基因型为GJB2基因235del C杂合突变,胎儿是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夫妻选择继续妊娠,已顺利分娩,目前听力正常;1例胎儿耳聋基因型为GJB2基因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因夫妻育有一女为聋哑患者,胎儿与其姐姐的耳聋基因型一致,故夫妻选择终止妊娠;1例胎儿耳聋基因型为SLC26A4基因IVS7-2A>G纯合突变,夫妻育有一子为聋哑患者,胎儿与其哥哥的耳聋基因型一致,故夫妻选择终止妊娠;1对夫妻是先天性耳聋患者,耳聋基因型为GJB2基因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已育有一耳聋患儿,已给予明确的生育遗传咨询,选择继续妊娠;1对夫妻耳聋基因型均为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胎儿产前诊断结果为SLC26A4基因 IVS7-2A>G纯合突变,故夫妻最终选择终止妊娠。见表2。

表2 8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突变夫妻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情况

3 讨 论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有关,在我国,遗传性耳聋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仅仅只针对耳聋人群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及生育干预并不能有效阻断遗传性耳聋基因传递。因此,需要做到大规模筛查,对可能发生耳聋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给予遗传咨询及指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出生前、出生后及早诊断、早治疗等方面的三级预防策略[6]。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同一基因的突变位点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中表现不尽相同。我国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相关致病基因有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12SrRNA,其中GJB2、SLC26A4基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线粒体12SrRNA属于母系遗传。CHEN等[7]对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12SrRNA 4种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20个位点进行筛查,其突变携带率为4.700%;魏新亭等[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4 169例听力正常女性中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4.970%;徐梦洁等[9]研究发现,郴州市听力正常育龄女性遗传性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为4.050%。以上3项研究结果均较本研究(3.796%)稍高,可能与筛查病例数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区域特点有关,后续应通过扩大样本分布范围和数量来观察西安地区不同基因突变的携带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给予正确指导。

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是GJB2和SLC26A4,在致聋基因突变患者中携带率较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研究数据也有所体现,其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292%,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率为0.96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235del C、176-191del 16、35del G及299-300del AT 4个位点,其中235del C突变位点的检出率在耳聋患者及听力正常人群中最高[10],西安地区235del C位点突变的携带率最高(1.282%),其次是299-300del AT位点突变(0.739%)。本研究对携带者配偶进行GJB2耳聋基因全长测序,发现有3对夫妇分别携带GJB2基因上相同位点或不同位点的致聋突变,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遗传学指导,告知先天性耳聋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根据产前诊断结果,1例胎儿为GJB2基因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与其姐姐(耳聋患者)基因型一致,夫妻选择终止妊娠;1例胎儿为GJB2基因235del C、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与其父母携带耳聋致病基因一致,故夫妻选择继续妊娠,随访得知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后续继续跟踪随访;1例胎儿为单杂合突变携带者。SLC26A4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调节内淋巴液的离子平衡,影响其稳态失衡,进而会导致后天中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11-12],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突变者可能不发病,但与有相同基因型携带者婚配后,后代有发生听力损失的风险,约占25.000%。本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检出率为0.961%,仅次于GJB2基因,其中IVS7-2A>G杂合位点检出率最高,为0.666%,与文献[13-14]报道结果相似。本研究中发现5例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配偶中携带有IVS7-2A>G基因突变者较多,经产前诊断,有2例胎儿为SLC26A4基因IVS7-2A>G纯合突变,遗传咨询后,选择终止妊娠;3例为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胎儿耳聋基因型未见异常。其听力正常的原因可能为:(1)不同位点的突变具有不同的遗传异质性;(2)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变异属于连锁关系;(3)遗传概率。携带SLC26A4基因的耳聋患者出生时,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表现为正常,后续应继续跟踪随访。对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必须重点关注,也需要患者自身重视,医院及社区应提倡并支持在婚前及女性患者孕期积极检查并针对性干预,以预防胎儿出生缺陷[15]。

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使其编码区域的结构发生改变,改变后的结构增加了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结合的能力,阻碍了线粒体核糖体蛋白的合成,进而导致永久性耳聋[16]。本研究筛查出13例(0.320%)线粒体12SrRNA携带者,主要是m.1555 A>G突变,根据其母系遗传特点,该类孕妇不建议进行产前诊断,筛查出该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成员需要终生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因此,对13例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的孕妇应进行了科学用药指导。本研究检测出双基因突变携带者共4例,因孕妇本人听力正常,拒绝产前诊断,后续妊娠结局未知。主要原因还是患者对遗传性耳聋基因认知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种致病性临床意义不明确,被检者自身又不重视的情况,需要及时向患者详细解释这些基因的不确定性,加强耳聋基因检测的宣教工作,加大医疗机构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听力筛查等知识培训;建立健全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听力筛查信息;通过检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明确致聋基因类型,为家属提供有效的预防指导。

在健康人群,尤其是育龄夫妇中进行妊娠前、妊娠中预防性耳聋基因筛查,对检出的携带者(如线粒体或双方均带有相同突变耳聋基因者)应根据遗传特点对其遗传性耳聋风险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目前,产前诊断技术包括有创和无创,有创技术包括羊水穿刺、绒毛穿刺、脐静脉穿刺等,取胎儿的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应用较为广泛[17-19];无创技术包括根据胎儿游离DNA检测胎儿基因型及超声检查[20]。通过产前诊断前瞻性避免无耳聋家族中生育遗传性耳聋后代的可能,从而阻断致病基因垂直传递,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发生。目前,临床分子诊断亦仅限于这几种常见的基因,并不能检测所有的致聋基因,检测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积极做好随访,为防止生育耳聋子女,对父母双方实施耳聋基因测序是有必要的,将对孕妇及家庭的伤害降到最低,从而避免听力障碍患儿出生。

猜你喜欢
遗传性携带者耳聋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社会支持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与细菌携带者决战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遗传性耳聋基因